國家的東北振興戰略始於2003年,至今已有17年。但眾所周知,在東北振興的路上仍存在很多困難,也面臨很多問題。東北振興正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是一個相對困難的時期,同時也是曙光再現的關鍵時期。縱觀東北的大勢,深入探索東北經濟發展的內涵,我們堅信東北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並沒有完全喪失。建設銀行原董事長王洪章先生所著的「東北經濟的歷史與新生」系列文章,從歷史沿革、發展貢獻、困難問題、合作開放及對策建議的角度,追溯東北經濟發展的歷史,對東北未來發展提供指導性意見。本期是東北經濟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感謝讀者朋友的持續關注。
二、深化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改善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實現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前面在分析東北振興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時,歸結起來,以下三條最關鍵,解決好這三個問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東北的全面振興和全方位振興。首先,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國企的分類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發展混合型所有制經濟,在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員工持股、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等方面,要取得四個方面的突破:一是在改革的分類上,要在改革範圍上取得突破,大幅度地減少壟斷性國有企業,增加競爭性國有企業。壟斷性企業無法參與競爭,也不會去參與競爭,這樣的改革肯定不是全面的,而且對深化國企改革和讓國企在市場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是不利的。二是在改革的取向上,要在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方面取得突破。不能改完以後把國有資產改沒了,也沒有實現增值,這樣的改革是失敗的。三是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國有企業的生存發展,讓市場去檢驗改革的成敗。四是在治理機制上,要在實現「四個到位」方面取得突破。以黨委為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的政治原則要到位,黨的領導不能缺失;以董事會為管理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要到位;以市場為導向的決策和生產組織運營機制要到位;以目標考核為前提的股權、薪酬、用人等要素資源配置的機制要到位。這「四個到位」做到了,國企改革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東北國企的改革除了上述要求之外,還要解決和拋棄一些陳腐的觀念,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政府要做好推動和服務工作。政府在國企改革中主要是要發揮好出資人的作用,在管理和運營方面,由企業自主去決策,找準改革定位,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二是治理機制要形似,更要神似。在過去的一些改革中,有的國企確實存在著「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在下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要少做「花瓶」,多建「公園」。三是投資者、經營管理者、企業員工的思想觀念要徹底轉變,要找準自身的定位。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不能搞「一言堂」。治理機制中的各方職責應該是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是鐵律,不能相互越位、越權。企業的每一個成員,特別是員工,雖然在一個「鍋裡」,但不是大鍋飯,鍋裡的飯可以吃,但需要憑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掙著吃。東北的自然環境特點是林多、地廣和人稀。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實現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東北振興新的突破口。東北的人均耕地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黑龍江人均耕地是0.3公頃,吉林人均耕地是0.2公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遼寧人均耕地是0.1公頃,與全國平均水平差不多。這麼多的土地,由於受土地制度的制約,東北土地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2019年8月國家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20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又對農村建設用地提出了深化改革和政策調整的措施。在原來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確權的基礎上,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鄉村產業、農村設施以及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的抵押融資。這就使農村土地從生產生活資料轉變為資產,使農村土地由通過農作物的收入來取得收入,轉變到通過土地的入股、租用、融資,獲得土地的價值收入,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在東北振興中要充分地利用好這一政策。東北的土地制度改革,從東北土地利用的現狀來看,還有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空間。2019年,東北亞經濟研究院曾經組織專家進行過探討,比如:在交易資格和用途限制的前提下,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步伐,創建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可否允許土地的使用權上市交易?可否鼓勵對未利用的土地進行開發和有效利用?林地的使用年限可否適當延長?能否建立「飛地」制度,鼓勵企業家、創業者在東北低價或無償地利用土地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和創新創業?另外,現在全國已有33個縣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試點,可否在東北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綜合試點?以綜合試驗區的形式進行土地政策深化改革的探索,進行涵蓋耕地、宅基地、林地、城市國企用地的全面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試點。在這些方面,我們要進一步研究探討。解決東北「孔雀東南飛」的問題,關鍵是改革人才制度,調整人才政策。推動有效的人才政策的落實,重在打造一個吸引人、留住人的機制和環境。要「築巢引鳳」,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比如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就業服務中心,把尚未利用的舊廠房、舊房屋、舊市場以及閒置不用的實體商場,免費或低價租、售給大學生和創業者,為他們的創業提供方便。通過建立各種服務機制,完善就業和創業的引導與服務。對大學生就業和外地來東北的投資者、創業者,要在就業、置業、住房,包括落戶、家屬就業、小孩入學等方面,給予特定的鼓勵政策、獎勵政策和優惠政策。在財稅政策和融資安排上,也應該給大學生和創業者提供優惠條件,有些方面還應當給予適當的補貼。如果東北在這方面有比其他省市更優惠的政策、更好的落實措施,那麼對人才和大學生留在東北應該會有更大的吸引力。另外,要採取適當措施化解東北人口遞減危機,把實現人口快速增長作為實現東北經濟全面振興的基礎,尤其是要提高東北人口的生育率,可將提高生育率作為東北振興的評估指標。這同留住大學生、鼓勵創業者在東北就業創業一樣,也要有優惠的政策,也要有配套的措施,包括婦女就業、醫療、教育、孩子培養等方面,為提高生育率和人口增長提供政策支持。在改善營商環境中,打造一個好的營商氛圍。在營商環境的改善方面,主要要做好兩項改革:一是行政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政府要在「放管服」上多做文章,特別是在「放」和「服務」上,要有切實的措施,「放」要徹底,「服務」要優質,讓企業在寬鬆的市場化環境中,自由地去創業、經營和發展。管理上要實行嚴格的負面清單制度,以門檻更低、效率更高、辦事更加簡潔,來判斷行政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防止政府亂作為,或者是不作為。二是法律改革。重點是制定和完善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來保護公共財產、個人財產和智慧財產權,以法律的公平正義來塑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切實保護好企業家創業的積極性,使東北能夠營造一個與發達省市相同、甚至政策更加到位、環境更加寬鬆的行政、法治環境,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投資者和創業者。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要在三個層次上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一是根據東北國企改革相對滯後的狀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新興產業、新興業態和現代物流,補足東北產業短板;二是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混改,引入競爭機制,提升市場化水平;三是從產業鏈上為民營企業創業和生產經營提供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國家現在正在考慮制定「十四五」規劃,東北振興需要進一步明確東北在國家經濟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東北應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地,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新前沿。東北要實現高標準振興,在體制、機制、管理上要瞄準國際管理先進水平;產業結構、發展速度、質量水平要與國內發達地區同步;在目標上要與全國同步發展。實現全面振興,需要加大政策放開的力度,在政策和制度上取得突破。第一,在一些政策和制度上,東北可以採取設立改革先行試驗區的方式,為改革的深化積累經驗,比如土地綜合改革試驗區、民企與國企融合發展試驗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第二,建議推動「沈長哈」區域經濟一體化。東北三省產業結構、市場模式、人文環境等基本相同,有條件加大區域協調發展的力度。在對外合作上,東北已有區域合作發展的安排,但內部的區域合作還不夠通暢,建議推動瀋陽、長春和哈爾濱三市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因為「沈長哈」三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佔東北三省30%以上,而且城鎮化率很高,佔90%以上,完全可以實現資源、技術和人才的相互融通。如果實現了「沈長哈」一體化,那麼在東北振興中肯定會實現率先發展、高質量發展,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第三,可以考慮提升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爭取把大連市建成自由貿易港,通過大連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面向東北亞,打造高水平的合作平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盤活東北經濟。第四,松嫩平原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建設。把東北打造成高水平的農產品現代化產業基地至關重要。國家在前幾年也在提倡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建設,一般是以縣為單位。松嫩平原是國際上少有的平原,耕地面積廣闊,佔地500多萬公頃,囊括黑龍江和吉林的37個市縣。以松嫩平原為核心,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大面積的農業現代產業園,可以大範圍地、高水平地提升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第五,「渤水西調」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討論時指出,內蒙古是北方安全屏障,關係華北、西北、東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鑑於遼寧西部和內蒙古中西部處於沙漠和山區地帶,因缺水、乾旱嚴重,對生態破壞很大,建議可以考慮啟動「渤水西調」工程,從遼寧取水,將渤海的海水淡化調至遼寧西部和內蒙古的中西部,並與鹽鹼地改良相結合,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第六,東北振興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東北振興的評估和考核也非常重要。對東北振興戰略的進展情況以及實現目標情況,需要建立評估考核機制,以促進東北振興規劃和政策的落實,促進東北振興健康發展。高級經濟師、中國註冊會計師、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專業畢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商業銀行和金融調控、金融監管的實踐工作,曾任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人民銀行紀委書記、黨委委員。著有《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問題》等著作和論文多篇(部),在建設銀行工作期間,推動建設銀行綜合化戰略轉型,被哈佛商學院納入全球商界精英培訓案例庫。
*轉載事宜及商務合作:Mongoose_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