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都置頂了毒雞湯
1
昨天,剛好是西方的感恩節,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會過這個節日,但「感恩」這個詞聽起來不賴,估計也不會令人反感。
沒想到,在哈爾濱,還真有人因為感恩節而整出么蛾子來了。
事情是這樣的,感恩節當日,哈工大的一名宿管阿姨在群聊中發出通知,稱為了感謝同學們對她工作的支持,特地在公寓大廳準備了糖果分給大家。
這本是很暖心的行為,同學們也在群聊中一一響應,對阿姨表達了感謝,沒想到,這時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位置站得很高,一出口,就給阿姨和其他同學來了個降維打擊。
這名同學稱,阿姨慶祝感恩節,是在公然宣傳西方節日,很不妥當,還要求阿姨立刻停止這個活動,否則將向學校有關部門反映。
此言一出,估計不止阿姨,所有人都懵了,後果可想而知,阿姨在群裡向這名同學表達了歉意,糖自然也發不成了,本想圖個樂子,結果變成了鬧心。
實不相瞞,看到這條新聞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的:
別人應不應該過感恩節我不知道,但這名學生不知感恩是顯而易見的,只希望宿管阿姨不會因此影響自己的工作吧。
但其實,這並非學生個人的問題,近年來,在洋節的這個問題上,時不時就會鬧出一點社會新聞。
有人穿著漢服,用紅紙毛筆寫上「抵制聖誕」的口號;
有人呼籲抵制情人節,甚至號召商家不要搞情人節促銷;
高校也不閒著,有高校要求學生抵制洋節,結果引來太多學生不滿,灰溜溜刪帖。
再加上這次感恩節風波,很多人本來還沒多了解洋節,現在卻硬生生被這群抵制洋節的人整出PTSD,如今的我正在為一個問題發愁:
要是下次我給老媽慶祝母親節的時候被抵制,那這節是過還是不過?
隨著時代發展,很多西方節日的確越來越深入人心,有些年輕人甚至喜歡洋節多於中國傳統節日,但我們就能以此為理由,號召「抵制洋節」,以保護中華文化的「純正」麼?
不可以,也不可能。
2
首先,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步伐,是不可能被人為制止的。
全球化發展到現在,昨天遠在阿根廷的馬拉度納去世了,今天追悼的文章就已經刷了滿屏,這樣的傳播速度和強度,要想讓人不了解外國人過的是什麼節日,有可能麼?
既然有所了解,就必然有所好奇,節日本就是用來湊熱鬧的東西,絕大部分人過西方節日,也就是圖個樂子。
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請親人吃個飯,聖誕節掛個裝飾,情人節看個電影,愚人節捉弄朋友,都只是人們為調節枯燥生活找的由頭,這就有點像我們平時常說的儀式感,節日本身怎麼來的不重要,能happy一下就是了。
更何況,商家也需要這些東西來刺激消費,不要說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了,就算沒有節日,也得創造一個出來,不然雙十一、618這些概念是怎麼來的?除了清明節,通通給你打折狂歡。
由此可見,人們在過節日的時候,根本沒有這麼多上綱上線的理由,和「崇洋媚外」之類的也沒有半毛錢關係,相反,真要人們去思考這些西方節日背後的深刻內涵,人們還不願意呢。
情人節全名叫聖瓦倫汀節,有多少人能把這名字念全?
聖誕節是跟宗教有關係,但要是你不開派對,反而跟年輕人講耶穌,年輕人第一個把你舉報了信不信?同樣,我們會在感恩節吃火雞嗎?吃過的都知道有多難吃吧?
西方節日是越來越受歡迎,但要是將這樣湊熱鬧圖開心的過節行為理解成「文化滲透」,真的大可不必,我們中華文化還沒那麼弱。
如果進一步上綱上線,把過洋節和「不愛國」劃上等號,甚至還扯上近代列強對我國的侵略,將過洋節稱為「恥辱」,那就更過猶不及了,這不是政治正確,而是民粹主義下的狹隘,和那些「買蘋果不愛國」、「不用日本車」之類的行為,沒有本質區別。
3
當然,過洋節也的確要節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那套,一些不符合中國國情的內容,尤其是宗教方面的內容,不應該拿出來慶祝。
但起碼到目前來說,中國人過西方節日,都還是圖個樂子,一些不符合人們習慣的內容,不用強調,人們也會自動屏蔽。
比如聖誕節和復活節,都是西方重要的節日,性質也有點相似,但復活節在中國的流傳度遠不如聖誕節,原因很簡單,復活節不好玩啊。
因此,對於過洋節,真的沒有必要草木皆兵,本來它們就不是法定節日,不會受到官方的宣傳,更沒有假期,人們無傷大雅地慶祝一下,如果連這都要抵制,反而顯得格局太小。
個人認為,只要不涉及正式場合,不涉及過火的內容,讓人慶祝一下真沒啥,是巧克力不甜還是玫瑰花不香,多個節日,不正好多個理由找喜歡的人吃頓飯嗎?
況且,號稱「抵制洋節」的人大概不曾想過,我們中國5000年的文化能流傳到今天,靠的可不是抵制。
很多我們自以為非常傳統的文化元素,其實都有外來的影子:一聲就能把人帶走的嗩吶,來自波斯;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琵琶、桌子、椅子、床、馬扎,來自西域;
所有跟佛教有關的東西,來自印度;更不要提一大堆帶「胡」、「番」、「洋」的東西了,就是幾百幾千年前的進口貨。沒有外來元素,中華文化根本不可能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中學政治書教我們,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把外來的東西融合成我們自己的,這才是中華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
在某些地方,聖誕老人變成了財神
所以,不要再跟洋節較勁,弄些有的沒的了。
真為中華文化著想,不如思考一下怎麼發揚好我們的傳統節日,別過什麼節日都是吃餃子吧。
4
「抵制洋節」的呼聲,之所以在近幾年越來越響,一方面是民粹主義在作妖,另一方面,跟人們對傳統節日的不自信有關。
年輕人之所以喜歡過洋節,不一定是崇洋媚外,喜歡西方文化,而是單純覺得,洋節好玩,而傳統節日不好玩。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有些傳統節日是越來越沒有節日氣氛了,並且同質化相當嚴重。
過節,就等於死宅/堵高速+吃應節食物(北方更是全吃餃子)+聽節日故事+購物,沒了。
月餅粽子吃了幾十年,屈原和嫦娥的故事聽了幾十年,也沒翻出什麼新花樣,久而久之,自然沒有意思,還不如萬聖節扮鬼扮馬來得新鮮。
傳統節日失去內涵,才是我們最應該警惕的東西。
其實,只要我們認真思考一下,中國好歹5000年文化,難道過個節日,花樣還比不上別人幾百年的多嗎?
自然不是,只是太多東西,人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比如很多年輕人喜歡的萬聖節,以及看個《尋夢環遊記》就令人忘不了墨西哥亡靈節,我們中國難道沒有類似的節日嗎?
當然有,中國也有鬼節:七月半的中元節,也叫盂蘭節。在古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人們祭祖、燒衣、放河燈,陰氣森森中帶著溫情。
然而,到了現在,中元節這個詞,只能在這些地方看到:
哪怕沒那麼冷門的節日,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一個內涵和感恩節很相似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的起源是慶祝豐收,以及和家人團聚,和感恩節幾乎一模一樣,還有賞花、登高、祈壽等特有的活動,要是再加上現代元素,不知能比感恩節強多少倍。
然而現狀就是,如今的重陽節有了一個新名字:老人節。
這一聽,就知道年輕人不可能喜歡啊。
哪怕有了法定假期加持的節日,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端午節,吃來吃去還是粽子,說來說去還是屈原,但其實,很少人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屈原沒什麼關係,在屈原還沒出生的年代,人們已經在過端午節了。
相比起屈原和粽子,端午節更多的內涵其實在於時節,在古代,五月天氣炎熱、毒蟲滋生,不是什麼好時候,於是便發明了很多儀式,祈求可以順利度夏。
比如汪曾祺先生曾經寫過他小時候在家鄉過的端午節: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
「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
「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現在我們過節要復刻民國時代,有很多條件,我們現在也沒法做到了,但起碼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節日,必然是要有很多相對應的元素的,而不是粗暴地刪去最有特色內容,統一過成「吃飯、睡覺、聽故事」的模板,中國從不缺好的節日,而是缺把節日內涵發掘出來的人。
與其拿著毛筆,穿著漢服去抵制洋節,還不如好好思考一下,真正的中國節日是怎麼樣的,要是傳統節日能因此變得越來越有意思,那才叫功德無量。
節日沒有罪,都消停一點,讓我們開開心心地過個節吧。
文 | 毒哥&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