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眾多小說中,有很多大男主為世間女子所傾心,也為世間男子所羨慕。如果可以選擇,大多數男生都表示希望成為韋小寶。雖然沒有那蓋世的武功,但是從韋小寶最後的結局來看,功名利祿雖然成為過眼雲煙,但是和七個老婆生活在孤島上,那種自給自足的自由生活實在讓人渴望。但是對於這樣的結局,金庸先生在訪談中表示,曾準備改掉。
金庸先生的小說一經發表,一時間「洛陽紙貴」,很多讀者也都來信或者公開表示,希望自己成為韋小寶。他對於讀者們的反應,其實有過一些隱憂,希望不會給青年朋友們造成不好的影響。他擔心韋小寶一路走來,所經歷的種種與他的結局不成正比。所以曾經動過更改結局的念頭,比如讓韋小寶破產,比如讓他絕大多數的老婆離開,比如讓他在忠孝中抉擇,負罪感讓他無法安心過日子等等。但是金庸先生最終沒有更改,原因也很簡單,金庸先生覺得只有兩個字:人性。
為何這麼說?我們先來看下金庸創作《鹿鼎記》的背景。這部作品是他的的封筆之作,有人認為這是金庸的巔峰,已經嘔心瀝血,無法再創作出另一座巔峰了。從《鹿鼎記》的筆墨分布來看,大多說都是在寫韋小寶的個人經歷,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他活出了他的人生滋味。很顯然,韋小寶是個非常普通的小人物,沒有什麼高超的武藝,也沒有什麼強烈的責任感,反而將「金錢、美色、賭博」三者放在最關鍵的位置,將個人的私慾也毫不避諱地放大。而人們在關注韋小寶或刺激的豔遇或千鈞一髮的逆襲,往往忽略了他身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對朝廷的忠誠和對江湖的義氣如何兩全這一問題。和喬峰不同,他是一個真正的大俠,韋小寶明明品行和武功都比不上他,但是面對相似的處境,喬峰將這份放在明處的困境變成自盡的悲劇,韋小寶則將這份困境放在眼花繚亂的奇遇中,成為暗處的疼痛。
金庸先生曾坦言,不僅僅是韋小寶的結局,包括王語嫣和段譽的感情、黃島主和梅超風似有若無的曖昧等,讀者都表達了與書中內容截然相反的態度,但是最終他還是沒有將結局改動。因為他覺得,韋小寶是個「真小人」,耍手段也好有心計也罷,人性本就是複雜的,沒有一刀切的人物——好人註定就是好人,壞人也絕不能翻身,這樣的形象是刻板的也是不嚴謹的,而韋小寶才是最為活生生的人,將人性的優缺點都變成人生的財富,妥善經營。
坦白說,在某種程度上,很多人都能在韋小寶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點影子,這才是我們人性中所特有的。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現在躍然紙上的「韋小寶」,可能這也正是我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