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全球疫情影響,我國大量傳統貿易訂單轉為線上成交,跨境電商出口需求大幅增長。特別是以跨境電商B2B(企業對企業)直接出口和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為代表的新型外貿出口業態表現亮眼,實現逆勢增長。
搭上政策快車賣全球
根據海關總署公告,自7月1日起正式開展跨境電商B2B出口試點業務。公告明確將境內企業通過跨境物流將貨物運送至境外企業或海外倉、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實現交易的貿易形式納入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同時指出企業可通過「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和「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兩種模式開展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從9月1日開始,該試點還新增了上海、福州、青島等12個直屬海關。
以往,大量傳統貿易商品只能以一般貿易或者快郵件的方式出口,物流方式相對單一,且無法納入跨境電商優惠政策管理。在新發展形勢下,海關研究推出新的跨境電商出口監管模式正當時,這些政策紅利正加速釋放。
受疫情影響的天津富士達自行車工業有限公司正是第一時間搭上政策快車的企業,在這個「雙11」,企業產品遠銷海外,更好地滿足了客戶的線上需求。
在成都空港國際快件中心,一批服飾、手機殼等貨物順利通過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模式準備出口歐美。由於現在可以一次性批量申報出口,出口時間提前了5個工作日。
10月,上海海關出口清單量達46萬票,平均每個工作日2萬票電商貨物通過新開放的B2B監管模式出口至全球各地;「雙11」期間長沙黃花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共驗放直購出口跨境電商清單達到284.08萬票,單量同比增加893.63%……在海關推出的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刺激下,這些數字還將繼續增大。
物流降本同樣可觀
出口跨境商品的物流降本同樣可觀。據統計,跨境電商出口貨物50%屬於帶電類產品。受政策限制,此類產品在國內不能走空運渠道,大多通過深圳陸運到香港,再由香港轉空運出境。這一來一回,運費、倉儲都需要成本。
全國多地都在探索貨物出口新路徑,例如,今年5月,青島西海岸新區保稅物流中心在山東省率先設立「空港貨棧」,搭建了雙向通達、運力豐富的「中日韓海上高速公路」,通過貨棧打板、海港聯運、日韓機場中轉「海空聯運」模式,形成「海運價格+空運時效」的物流優勢。
作為全國首個市場採購貿易試點的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但作為內陸城市,義烏企業可選擇的物流模式和路徑較有限。對此,河南E貿易核心功能集聚區與中國(義烏)跨境電商綜試區展開合作,將鄭州跨境電商創新模式與義烏市場採購貿易試點模式進行有效疊加創新,為企業搭建「跨境電商+市場採購」出口新路子,打通義烏—鄭州市場採購貿易「物流鏈」,極大加快了義烏小商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速度。
提升中國品牌影響力
跨境電商憑藉其線上交易、非接觸式交貨、交易鏈條短等優勢逆勢上揚,已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引擎。
「中國製造及電商運營優勢明顯,藉助跨境電商縮短傳統貿易鏈條,並將效率優勢從製造環節延伸至零售環節。」浙江工商大學中非經貿研究院院長趙浩興對記者表示,海外電商化與中國製造優勢疊加,將繼續推動跨境出口電商長期向好。
中國品牌和中國企業正在不斷走向世界,在今年8月《財富》發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大陸(含香港)公司數量達到124家,首次超過美國(121家),實現歷史性跨越。《全球戰略定位報告:國家心智資源中的萬億機會》中國版報告也顯示:傳統低端製造業的中國形象從高端人群開始潛移默化地逐步改善,科技和創新已超越性價比,成為中國品牌第一標籤。
「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正處於轉型階段,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中國品牌的全球化打造將相輔相成。」趙浩興以中非經貿發展舉例,疫情對勞動密集型的生活消費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影響最大,而當前中非經貿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領域。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下,中非貿易不僅要在商貿業態、商貿技術上轉型升級,更需要開拓新的經貿投資領域,如布局具有科技含量、綠色生態的農產品深加工、數字經濟等,通過多方創新,提升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品牌競爭力。(記者 彭婷婷)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