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森伯格(右)。
◎ 微 塵
今年是阿列克西斯·魏森伯格誕辰89周年,人們再一次追憶這位法籍保加利亞鋼琴家光彩熠熠的一生。
阿列克西斯·魏森伯格,1929年7月26日出生於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的一猶太家庭。3歲時,魏森伯格開始跟隨保加利亞作曲家、鋼琴家潘喬·弗拉季格羅夫學習鋼琴;8歲那年,舉行了人生第一場公開演出。
1941年,魏森伯格和母親試圖逃離德國佔領下的保加利亞去往土耳其,但不幸被捕,在保加利亞一臨時集中營裡關押了三個月。一名德國士兵在聆聽了魏森伯格在手風琴上彈奏舒伯特而為之陶醉,於是悄悄將母子二人送到火車站,並將手風琴從窗戶中遞給了魏森伯格。帶著這位士兵「祝你好運」的祈福,一天以後,他們倆平安抵達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1945年,他們移民到了巴勒斯坦。在那裡,魏森伯格跟隨來奧·克斯騰貝格學習音樂,並且和伯恩斯坦指揮的以色列愛樂樂團一起,演出了貝多芬的音樂作品。1946年,魏森伯格前往茱莉亞音樂學院,師從美國女鋼琴家奧爾加·薩瑪羅弗繼續深造。奧地利鋼琴家阿圖爾·施納貝爾和法籍波蘭女羽管鍵琴演奏家旺達·蘭多芙斯卡也做過他的老師。
1947年,魏森伯格和匈牙利指揮家喬治·塞爾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舉辦了首場演出,曲目為《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同年,魏森伯格和美籍匈牙利指揮家尤金·奧曼迪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這首曲目在利文特裡特音樂比賽中贏得大獎。出於學習和教學的目的,魏森伯格在1957年至1965年間,度過了一個延期的學術休假。直到1966年在巴黎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其職業生涯才重新恢復。那一年的晚些時候,在卡拉揚的指揮下,魏森伯格在柏林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卡拉揚稱讚魏森伯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
魏森伯格在世界各地教授大師課程。在瑞士恩格爾貝的大師班上,他的很多學生都是新一代的鋼琴家,像基瑞爾·格爾斯坦(一位猶太裔的美國和俄國鋼琴家)、西蒙·穆利根、、安德烈·波諾謝夫尼(白俄羅斯鋼琴家)、洛裡斯·卡佩爾,以及義大利鋼琴家、作曲家羅伯託·卡內瓦萊。魏森伯格還創作了鋼琴作品,他的音樂劇《懷鄉》,1992年10月17日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國家歌劇院首次上演。
在經歷了帕金森病痛的折磨以後,魏森伯格於2012年1月8日在瑞士盧加諾去世,享年82歲。他有三個孩子:戴維、克裡斯蒂娜和瑪麗亞。
魏森伯格不是那種容易被貼上標籤而被定義的藝術家,他認為藝術如能夠被歸類、輪廓如能夠清晰化,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他的言論總是激起各種各樣的不同評論。
應該說,魏森伯格是一位控制力堅強的完美主義者。他曾經用以下的話語總結他藝術性格上的矛盾:「合乎邏輯與熱情」。這多少也說明了魏森伯格在詮釋音樂作品時的本質。在拉赫瑪尼諾夫《第一鋼琴協奏曲》中,我們能夠聽到他急促衝動的表演,他喜歡採用似強大漩渦的果斷力配合邏輯的穩定性,所爆發出富戲劇性的衝勁彈奏原本較平靜的樂章。
魏森伯格認為鋼琴家的超技能力並不同等於只會浮誇地炫技,而是讓他們更能在鋼琴音色上創造出富有變化的色彩。我們在他的蕭邦《夜曲》裡可以看到,他能夠超越譜上「十分甜蜜」的記號,形成一種具小規模的戲劇性、隱然推衍的高潮——獨立於譜記之外,讓音樂性完全超越於技巧之上;而在斯克裡亞賓的《D小調練習曲》裡,他創造了一個奇幻的音樂圖像,呈現了內在的音樂光環。
布萊斯·莫裡森在《留聲機》雜誌,形容魏森伯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早期錄製的《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是對這部作品最令人興奮和最抒情的詮釋。同樣,魏森伯格對舒曼、拉赫瑪尼諾夫以及蕭邦很多作品(包括蕭邦所有的鋼琴協奏曲、第二和第三鋼琴奏鳴曲、小夜曲以及華爾茲舞曲)的演繹,知名度都非常高。
魏森伯格的其他著名錄音還包括:與卡洛·馬裡奧·朱利尼以及裡卡多·穆蒂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卡拉揚及柏林愛樂合作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和喬治·普萊特及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和小澤徵爾及波士頓交響樂團、伯恩斯坦及法國國立管弦樂團合作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也堪稱佳作。
1965年,魏森伯格演奏的斯特拉文斯基三個樂章的《彼得魯什卡》電影錄音,也受到世人的高度讚賞。卡拉揚觀看了此劇以後,立即邀請魏森伯格取代鋼琴大師裡赫特,參加《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