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才是大槐樹移民的真相!!

2021-02-13 洪洞588信息網


目前可見的最早提及大槐樹、老鸛窩的家譜是修於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的江蘇豐縣劉家營劉氏族譜。

「大槐樹」最早是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劉子林、賀柏壽等三人籌款創修的。

民國六年(1917年),大槐樹第一次出現在了《洪洞縣誌》中。

修家譜之風成就「大槐樹」。

洪洞移民規模在明初的移民潮中遠比傳說中小的多。

洪洞大槐樹的「真相」

洪洞大槐樹,因一句「諺語」,成為全體華人的根,甚至是中華文化符號。

華夏民族葉落歸根的傳統意識形態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

【壹】「大槐樹」何時進入譜牒?

目前可見的最早提及大槐樹、老鸛窩的家譜是修於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的江蘇豐縣劉家營劉氏族譜。

大槐樹、老鸛窩在明末的家譜中開始出現。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以後,有大槐樹和老鸛窩記載的家譜數量急劇增加。

到了民國時期,甚至出現了由山西之外的省份,經洪洞遷徙的記載。


從明嘉靖年開始,「大槐樹」開始出現在關於移民的傳說中,成為北方人群對祖先歷史的集體記憶,並經過清初的修譜牒、碑文逐漸凝結為一個精神意象。而至清末民國初年,「大槐樹」已經不再是山西移民的家園象徵,而成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

人們將洪洞大移民情節託付於大槐樹,但大槐樹的記載卻不見諸正史。

不僅僅是《明史》、《清史》這類正史沒有記載這一事件,就連移民的發生地洪洞,在從明至清所修的6個版本的縣誌中,也都對大槐樹隻字未提。

萬曆十九年(1591 年) 編撰的《洪洞縣誌》卷8 《雜撰志-寺觀》隻字未提大槐樹事。順治《洪洞縣續志》與康熙《洪洞縣續志》也沒有任何記載大槐樹、老鴰窩以及洪洞移民的資料。雍正《洪洞縣誌》記載廣濟寺條與《萬曆志》基本相同,唯後加一句小字:「即今北橋寺舊址。」 

對於大槐樹的記載不見諸史,惟詳於譜牒。

目前可見的最早提及大槐樹、老鸛窩的家譜是修於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的江蘇豐縣劉家營劉氏族譜。

其中有這樣的文字:「吾家世居山西洪洞縣野鸛窩,世遠代更,未易追數。元末大亂,我始祖考諱順,偕始祖妣尹氏去山西洪洞,至豐壤,見其土沃俗美,於城北三十裡許,相其地,遂止舍焉,名其村曰『劉家營』。」是時,距離明初的山西移民運動,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

大槐樹、老鸛窩在明末的家譜中開始出現。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以後,有大槐樹和老鸛窩記載的家譜數量急劇增加。康熙末年所修的河南洛陽西山嶺頭《李氏家譜》載:「後人慾知木本與水源,山西平陽洪洞縣。大槐樹鎮戶千家,洪武詔下遷。山西洪洞縣內遷萬戶,李氏族中八百三。」光緒十三年修的菏澤王氏家族載:「始祖原籍山西洪洞縣老鸛窩木查村。」

道光年間,壽陽人祁宿藻(壽陽相國三代帝師大學士祁寯藻之弟)時主玉峰書院講席,並寫下《洪洞感舊》等詩,其中寫到:「予家老籍洪洞,以數百年於此矣,今日重至故裡,殆天緣也,感而賦詩。」,並把洪洞稱為:「舊槐裡」。

清朝乾嘉時期的史地名家、祁宿藻的父親祁韻士也曾在其《萬裡行程記》中記載:「餘始祖河東公,本大槐樹下人,明初遷居壽陽」。這顯示在清朝中葉,洪洞已被視為移民故裡,大槐樹則被視為故裡象徵。

但在實際上,乾隆時重修的《祁氏宗譜》中記載的是:「始祖祁旺,元末由洪洞縣來壽陽平舒村」,其中並無提到洪洞大槐樹,而且說祁氏遷居壽陽的時間是在元末。

到了民國時期,甚至出現了由山西之外的省份,經洪洞遷徙的記載。如民國四年(1914年)清源北營村《王氏族譜》抄本載,其始祖於明代由陝西紅廟遷到洪洞大槐樹,經官分撥到清源北營村;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的《清源長頭村孟氏族譜》也寫道,其系山東孟軻後裔,先祖遷陝西,後遷山西洪洞,元時因均賦均丁,始祖孟和奉遂遷至現址。

【貳】「大槐樹」是誰建的?

民國二年(1913年),景大啟、劉子林、賀柏三人完成了包括大槐樹、碑亭、茶室和牌坊在內的遺蹟創建,從此「洪洞大槐樹」開始有跡可尋。


雖說清中期後,族譜中關於「大槐樹」的記載越來越多,但那株大槐樹一直是不存在的。今天「大槐樹」的規模最早是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等人籌款創修的。

清末民國初,洪洞賈村人景大啟在山東觀城、茌平等縣任典史,他所見到的是處處皆為大槐樹後裔的局面,經行之處,無論是官吏還是平民,聽聞他來自洪洞,都殷勤招待,很多人把家譜拿給他看,都說是從「洪洞大槐樹老鸛窩」遷來。

這些經歷讓景大啟甚為感慨。當時還有一名洪洞人劉子林也在山東為官,二人遂起創修古大槐樹遺蹟之意。

景、劉二人在山東募得紋銀390兩,寄回洪洞託人維修廣濟寺殘存之塔基,並修建古大槐樹紀念亭,然而未等工程完工,銀兩耗完,創修大槐樹遺蹟之事只好停頓。恰好此時曾在河南確山、登封等縣任知事的洪洞人賀柏壽致仕還鄉,又募得錢300餘吊,使得創修大槐樹遺蹟建設繼續進行。民國二年(1913年),三人完成了包括大槐樹、碑亭、茶室和牌坊在內的遺蹟創建,從此「洪洞大槐樹」開始有跡可尋。

而在此之前,自認是大槐樹移民後裔的他鄉客來到洪洞,雖有「不勝故鄉之感」,但無處可覓先祖出發處,只能站在汾河邊上「撫景流連」。

創修大槐樹遺蹟的景大啟在確定地點時依照的依然是「故老之傳聞」,他在《重修大槐樹古蹟碑記》中說:「古大槐樹子在敝莊廣濟寺之西,即世所謂遷民處也。」

【叄】「大槐樹」何時進入縣誌?

民國三年(1914),洪洞士紳賀壽柏撰寫《重修大槐樹古蹟碑記》,樹青石碑於新創修的大槐樹遺蹟處,碑正面刻「古大槐樹處」五個大字;民國六年(1917年),大槐樹第一次出現在了《洪洞縣誌》中。

就在洪洞士紳創修大槐樹遺蹟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本地人對大槐樹更加刮目相看的事情: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盧部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在與洪洞比鄰的趙城縣(後併入洪洞縣,今為洪洞縣趙城鎮),「無貧富貴賤,一律被搶,不餘一家,不遺一物」。如此搶掠三日後,盧部南下洪洞,「車四百輛,駝三百頭,馬數千蹄,負包擔囊,相屬於道」,留下趙城「城無市,鄰無炊煙,雞犬無聲」。

然而到了洪洞後,盧部卻秋毫不犯,途徑古大槐樹處,士卒還紛紛下馬羅拜,「低徊不忍去者久之」,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究其原因,乃是「群目為祖宗裡居所在地,弗擾也」。

此間人由此感到,大槐樹實有「御災捍患之功也」。

民國三年(1914),洪洞士紳賀壽柏撰寫《重修大槐樹古蹟碑記》,樹青石碑於新創修的大槐樹遺蹟處,碑正面刻「古大槐樹處」五個大字;民國六年(1917年),大槐樹第一次出現在了《洪洞縣誌》中,在其卷7 《輿地誌-古蹟》中,「大槐樹」等條記為「新增」,即:「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

1974年,「二代古槐」被風吹倒,洪洞縣政府撥專款重新樹立,在「二代古槐」的底部打水泥座,並用鐵箍固定樹身。對於「一代古槐」和「三代古槐」,一直由洪洞鄉民世代的「口口相傳」,「一代古槐」在清順治年間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衝走了,而「二代古槐」和「三代古槐」在景大啟等人創修大槐樹遺蹟時就已有之。

【肆】「大槐樹」傳說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在清朝中後期,修家譜之風讓眾口相傳的「大槐樹」成名,作為「我從哪裡來」的「圖騰式」源頭,與「山西洪洞」的籍貫開始進入無數的族譜之中。


到了宋朝,程朱理學興起後,私修家譜現象更多,編撰者們相信:「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張載集-宗法》)。歐陽修與蘇洵則首開有宋一代的私修家譜先河。

明朝建立後,面對「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局面,首務之一就是重塑漢文化的正統。

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親自撰寫《資世通訓》一書訓誡天下:「今朕統一寰宇,晝夜勿遑,思以化民成俗,復古治道,乃著是書。」接下來,畢其一生,朱元璋都在盡力扭轉「胡俗」,以「復先王之舊」。

在興學校、行科舉,以程朱理學為基礎,廣興推行教化的同時,明朝也對仍存在的對平民祭祖的限制逐步「解禁」。

明嘉靖十五年(1536),禮部尚書夏言上疏建議變革宗族制,「乞詔天下臣民冬日得祭始祖」,「乞詔天下臣工建立家廟」。這條建言隨之引起巨大反響。在此之前,庶民祭祖一直有著只能追祭三代的限制,此外還有「庶民祭於寢,士大夫祭於廟」,「庶人無廟,可立影堂」等諸多限制。

在夏言提出建議的當年十一月,明世宗「詔天下臣民祭始祖」。庶民祭祖的限制被打破,大建宗祠祭祀始祖很快在各地成為普遍現象,私家修譜之風更盛。

清朝入關後沒過多久,康熙就頒發了《聖諭十六條》,要求天下臣民「篤宗族以昭雍穆」,此後鄉約與宗族結合,宗祠的修建與族譜的編撰更為普遍化。

在清朝中後期,編修家譜之風達到了頂點。

「大槐樹」入家譜


然而,當人們開始尋找自己的始祖時,很快遇到了「我從哪裡來」這個難解的問題。明成化十一年(1475),河南孟縣劉氏族譜編成,自認是一個移民家族:「自曾祖而上,在山西潞州潞城縣,不知其幾世矣,洪武初,徙河南孟州,今革為縣,古河陽郡也,遂家焉,傳六世矣。」劉氏乃是士紳之家,其族譜纂修者劉章之兄劉文是天順六年舉人,其他兄弟也都深受理學薰陶。如果說他們尋找始祖尚不為難的話,那麼其他人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

因此在清朝中後期,修家譜之風讓眾口相傳的「大槐樹」成名,作為「我從哪裡來」的「圖騰式」源頭,與「山西洪洞」的籍貫開始進入無數的族譜之中。

在族譜的流傳下還產生了有意思的現象。

河南濟源衛溝衛氏於雍正十三年創修了《衛氏家譜》。家譜稱:「祖籍山西晉陽人也,遷於河南懷慶府濟源縣西陽裡無恨村,又移西軹城小十字後居下泥溝。」這同相距兩三公裡的軹城衛氏始祖來歷的說法是相似的,軹城衛氏「本山西省陽城縣人,洪武年間避亂遷居於垣曲縣之西南峪子村。」而軹城衛氏是遠近聞名的大族,清代乾隆年間曾經出過衛肅、衛詣、衛謀三位進士,很有勢力。

衛溝衛氏也許是附和了讓他們羨慕的軹城衛氏,不過到後來,衛溝衛氏乾脆「變革」了他們的始祖籍貫,此後每次續修族譜,衛溝衛氏的說法就有一次新變化:嘉慶六年衛溝衛氏族譜的序言為「餘族由太原而遷濟居住無恨而移軹,源遠流長」,鹹豐二年家譜則為:「吾族山西洪洞人也,始遷無恨繼遷軹鎮,更遷泥溝。」從陽城到太原再到洪洞,衛溝衛氏終於成了洪洞移民。

還有人乾脆把對「身之所自出」的懷疑寫進了族譜。創修於順治十一年的河南濟源東留養村《任氏族譜》寫道:「餘族自洪武初年入藉濟源縣軹城裡一甲當差至今,相傳已三百餘歲矣。或曰:其先蓋山西曲沃人也;或曰:自洪洞來曲沃至濟源,然皆不可深考。」

更多的人則是毫不遲疑地把「洪洞」寫進了族譜,並諄諄告之以族人。如在道光十三年,「晝出負販」、「弗事詩書」的河南孟縣東田丈村花廷寶創修了花氏祠堂,並「嘗謂族人曰:『我花氏自山右洪洞遷移以來,世代變更,子孫繁昌,皆祖功宗德所留遺也。』」

可以得出結論的是,最初的移民祖先大多沒有文化,幾代之後,人們連祖先的名諱、故鄉何處都搞不清楚了。然而,修家譜又必須追溯祖先姓名、故裡和代際傳承,於是,移民後裔,甚至當地土著紛紛利用早已模糊不清的移民傳說,為自己的祖先創造一段歷史。「大槐樹」被成就為光輝的移民源頭,成為北方十數省盛行的移民傳說,進入民間修譜熱潮中。

洪洞大槐樹傳說的分布大致與史料記載的山西移民分布相同,以河北、山東、河南、兩淮、陝西及內蒙古地區為主。隨著山西移民後裔的二次遷徙,大槐樹傳說也逐漸散布全國甚至海外。

【伍】史料中的移民真相

根據萬曆年間的《洪洞縣誌》記載,該縣由洪武二十四年的92872人減少為永樂十年的87775人,淨減少不過5097人。


儘管有不少家譜、墓誌言之鑿鑿,但就洪洞移民本身來說,其規模在明初的移民潮中遠比傳說中小的多。

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十四年,洪洞縣所在的平陽府(今山西臨汾)人口總數為1847790人,到永樂十年,減少為1644285人,21年間淨減少20萬人,可以確證為全省移民之首。而根據萬曆年間的《洪洞縣誌》記載,該縣由洪武二十四年的92872人減少為永樂十年的87775人,淨減少不過5097人。

今天,洪洞的影響力,使天下所有人都習慣將「洞」這個不是多音字的字發音「同」。族譜中的那株大槐樹承載了億萬移民後代的故園想像,這與其說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不如說是對明初山西百萬移民潮的一種集體追憶,這種廣闊的追憶逐漸不分省籍,甚至國籍,成為葉落歸根的精神寄託。「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連同大槐樹,這些能寄託所有中國人思鄉感情的東西,容易使人熱血沸騰。

來源:老家山西


相關焦點

  • 洪洞大槐樹移民真相
    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朱元璋深有所悟「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等人的奏議,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見明太祖實錄》、顧炎武《日知錄》等)。  多次移民,歷史聚焦大槐樹老鸛窩。
  •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真相深度揭秘來源:毒步逍遙導讀:在中國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會混亂,這時總會出現人口的大遷徙。今天將給大家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遷徙(涉及到河南,山東,北京,天津,河北,陝西,安徽,東三省等大半個中國),這次人口遷徙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人口大遷移。
  • 洪洞大槐樹楊氏移民真相!
    在整個河南,在山東,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有這一歌謠流傳。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臉上用刀劃成標記。
  • 再談洪洞大槐樹移民
    據說,當時大槐樹上有個老鴰窩,被遷農民望著老鴰窩,觸景生情,紛紛說:老鴰尚有個窩,咱到啥時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廣濟寺側的大槐樹,便成了先人忍別故裡的標誌。  故事二 ,在各地流傳最廣的還有背手、解手、小腳趾指甲兩瓣的傳說。官兵強迫聚集在大槐樹下的人們登記,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子在每隻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
  •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是假!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近日,在老鄉群裡看到老鄉陳武先生撰寫的《洪洞大槐樹移民系列》,該文論述了洪洞大槐樹移民的由來等等。我都仔細看了!看得出,作者還是在一些資料梳理上下了許多功夫,難能可貴,但是仍然未能脫離於百年來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研究的窠臼!
  • 洪洞大槐樹——移民後裔心靈的根
    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首帶有苦澀而又含有懷鄉情愫的民謠,明初有300萬移民在華北大地、黃淮流域傳唱,移民後裔生生不息,600年間,代代相傳,當今有億萬人在傳唱,晿遍中華大地,唱出了一個中華兒女洪洞尋根祭祖節。祭祖節誕生20年來,年年盛況空前。這首民謠為何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因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輻射最廣,影響最深的移民壯舉。
  • 山西洪洞大槐樹真相!
    ;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明朝移民,勢在必行。;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於是,這大槐樹和老鸛窩便成為故鄉的標誌。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徵。
  • 山西洪洞大槐樹劉氏移民
    洪洞大槐樹對於這些地區的百姓來說,已經不是單純對祖居地的一個記憶,而且把這種記憶演化成對故鄉和祖先的懷念情節,緊緊縈繞在腦間心中,為中華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一段記憶,常使人感慨系之。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晉、冀、魯、豫、陝、甘、皖、蘇、鄂、蒙等地,甚至廣西、廣東、海南也有部分移民,「誰是古槐遷來人,脫鞋小趾驗甲形」。
  • 揭秘歷史空前、舉世罕見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真相!(全國姓氏、地理分布)
    金鄉縣百分之七十的人口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山東省曹縣共有自然村2276個,屬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個。滕州市現有1223個自然村,屬明代建村的就有687個。現存425部族譜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譜明確記載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自洪洞縣遷民來此。河南省的林縣、孟縣、湯陰、內黃、蘭考、修武等大多數縣份的村莊都是自山西洪同大槐樹移民來此。
  • 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傳說,一場民眾記憶的大遷徙
    更值得探討的是,大槐樹移民傳說和廣東的南雄珠璣巷移民傳說、客家的石壁村移民傳說等等傳說,所反映的地方歷史變遷的過程。這個問題牽扯到歷史時期區域開發的問題、宗族的問題、信仰的問題、士紳的問題、族群的問題,特別是軍事制度的問題。
  • 移民大揭密:大槐樹大槐根,有3個以上的印記你就是大槐樹子孫!
    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山西易守難攻,戰亂、災害不多,因此各地逃難人口湧入晉南一帶,人口超過當時河北、河南總和。山西移民首當其衝。洪洞地處晉南,古官道從大槐樹通過。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因為洪洞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樹成為尋根問祖之地。
  • 移民大揭密:大槐樹子孫十大不為人知習俗,臨西人若你知3個就是大槐樹子孫了!
    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山西易守難攻,戰亂、災害不多,因此各地逃難人口湧入晉南一帶,人口超過當時河北、河南總和。山西移民首當其衝。洪洞地處晉南,古官道從大槐樹通過。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因為洪洞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樹成為尋根問祖之地。
  • 移民大揭密:大槐樹子孫十大不為人知習俗,淅川人若你知3個就是大槐樹子孫了!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山西易守難攻,戰亂、災害不多,因此各地逃難人口湧入晉南一帶,人口超過當時河北、河南總和。山西移民首當其衝。洪洞地處晉南,古官道從大槐樹通過。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因為洪洞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樹成為尋根問祖之地。
  •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解析——劉氏文化
    著名的大槐樹就生長在位於洪洞城北二華裡的廣濟寺。此寺始建於唐代貞觀二年(628年),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客不斷。洪洞大槐樹相傳為漢代所植,「樹身數圍,蔭遮數畝」,吸引了汾河灘上的老鸛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洪洞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二)洪洞劉氏洪洞與中華劉氏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 傳說有兩瓣小腳趾的人,都是大槐樹移民的後代,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問祖先在那裡,山西洪洞大槐樹」。這句話,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聽家裡的老人念叨過,也一定會再給自己的孩子們說。從這一點上來看,當年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數量不在少數,導致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大槐樹移民的後代。
  • 為什麼北方人的祖籍都是大槐樹|大象公會
    一個廣為流傳的解釋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居民被強制遷移,途中官兵緊縛其手防止逃跑,因此大小便前需要先解開手上的繩子。更重要的是,大槐樹移民後裔遍布全國,「解手」才能成為通用代稱。由於宋元話本中 「解手」一詞早就出現,這個說法已被證偽。不過, 「大槐樹後代遍布全國」一說仍有頑強生命力,不少名人如張學良、宋慶齡、郭沫若、溫家寶等據說都是大槐樹移民的子孫。
  • 大槐樹與大移民
    今天鄉土人文地理將給大家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遷徙(涉及到河南,山東,北京,天津,河北,陝西,安徽,東三省等大半個中國),這次人口遷徙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人口大遷移。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個姓氏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出發,看看有你家鄉和祖先嗎?
  • 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子孫十大不為人知習俗,若你知3個就是大槐樹子孫了!
    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山西易守難攻,戰亂、災害不多,因此各地逃難人口湧入晉南一帶,人口超過當時河北、河南總和。山西移民首當其衝。洪洞地處晉南,古官道從大槐樹通過。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因為洪洞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樹成為尋根問祖之地。
  • 山西洪洞大槐樹,何以承載整個中國的鄉愁?
    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不知有多少人,自小就聽過這歌謠,從此記住了洪洞,記住了這份鄉愁。洪洞大槐樹,被稱為我國移民史上輻射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移民發源地。這首歌謠在冀魯豫老一代中幾乎無人不曉,隨著人口的再遷移,又傳到各地。據當代學者考證,明代洪洞大槐樹移民現分布在18個省(區、市)的536個縣及海外。究竟有多少傳人,很難說清楚。
  • 認祖歸宗尋根之源——說說山西洪洞大槐樹
    景區分為「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民俗遊覽區」和「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景區圖片移民那些事兒「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首民謠,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