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腧穴定位法

2020-12-22 康嘉瑞健康養生

腧穴的定位方法(取穴法)

腧穴是人體肺腑經絡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的主要刺激點。

一、體表標誌法(利用體表的骨頭和肌肉特徵進行腧穴定位的方法):

1、固定標誌法:利用人體的自然凹凸部位、肌肉骨節的隆起等固定標誌取穴的方法。

2、活動標誌法:做動作,找腧穴。

如曲池穴,曲肘時紋路盡頭處即是曲池穴。

3、骨度分寸法:以骨節為標誌測量全身各部位長寬。(假設取一骨節為一寸,類推全身尺寸)

如圖,前髮際至後髮際約12寸;眉心到大椎約18寸;眉心至前髮際線約3寸;大椎至後髮際約3寸;前額至兩發角之間約9寸。

天突穴到胸劍聯合處(岐骨)約9寸;兩乳頭之間約8寸;岐骨至臍中約8寸;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約5寸。

耳後兩完骨之間約9寸;肩胛骨內緣至背正中線約3寸。

腋前橫紋至肘橫紋約9寸

肘橫紋至腕橫紋約12寸

股骨大轉子至膝中約19寸

膝中至外踝尖約16寸

趾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踝約18寸

脛骨內側踝至內踝尖約13寸

二、指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彎曲時,中節掌側兩端紋路之間為1寸

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關節的橫度為1寸。

3、橫指寸(一夫法):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以中指第二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橫度為3寸。

4、輔助骨度分寸法:在骨度分寸法基礎上運用,不能以此為準取代骨度分寸,不能用此法量取全身各部位的穴位。

三、簡便取穴法

臨床實踐總結出的簡易取穴法,較為常用。

如,百會穴、風市穴、勞宮穴、合谷穴、列缺穴等。

相關焦點

  • 針灸的腧穴定位四法
    非主流針灸 傳承針灸 學習交流 掃描關注 在臨床上,針灸的治療效果與取穴是否準確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必須掌握好定位方法
  • 2017《中國針灸》節選--腧穴
    但以汲取了該書內容的《針灸甲乙經》取穴法來看,丹波氏引為圭臬的《黃帝明堂經》背俞穴取法應與現今標準化的背俞穴定位無異。1.2 其他取法《素問·血氣形志》言:「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柱,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
  • 經絡腧穴丨腧穴的8種功能
    「置頂公眾號」,花點時間,愛上中醫
  •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公共基礎知識,為幫助考生複習,甘肅中公教育
  •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下)
    原創 醬紫蛙 科普醬紫蛙 收錄於話題#科普醬紫蛙58#明明白白學中醫10#中醫8今天,科普醬紫蛙帶大家繼續學習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七、重視腧穴處方針灸處方是治病的依據,也是療效的基本保證。
  • 中醫經絡學說的文獻
    中醫經絡學說的文獻,現存最早的記載當屬湖北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竹簡《脈書》。另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脈法》一書,表明當時已經初步形成了腧穴的概念。《黃帝內經》大約成書於戰國、秦、漢時期,標誌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分為《素問》和《靈樞》(唐以前稱《針經》)兩部分,其中《靈樞》比較完整地論述了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方法和臨床治療等,為後世針灸學術發展奠定了基礎(見沈雪勇《經絡腧穴學》)。成書於西漢末至東漢延平年間的《黃帝明堂經》,屬第一部腧穴學專著,是對漢以前散在醫書中的針灸腧穴文獻的一次全面總結。
  • 盂縣中醫醫院護理部組織開展中醫護理知識培訓
    近年來,各護理單元積極響應院部提出的「中醫學術水平領先,西醫技術不落後」兩輪驅動的發展戰略號召,大力推進中醫藥基礎護理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在臨床上的運用。為了進一步發揮中醫護理特色,提高臨床療效,解決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面臨的難點和弱點問題,本周五下午護理部特邀針灸二科中醫師張帆對全院護士進行中醫藥相關知識培訓,重點講解常用腧穴定位及功能主治,會議由護理部主任李建紅主持。張帆醫師用通俗易懂的講課手法,現場比劃示範,條理分明,釋義清楚,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 督脈腧穴在頭部的位置關係及針刺法有哪些要旨?
    督脈頭部的腧穴主要依據頭部的骨度分寸定位,從前髮際至後髮際折為12寸。後髮際上0.5寸為啞門,啞門上1寸為風府,前髮際上0.5寸為神庭,神庭上0.5寸為上星,上星上1寸(即前髮際上2寸)為囟會。餘下的9寸分為六等分,每相隔1.5寸為一穴。
  • 王惟一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王惟一精於《內經》、《難經》中的針灸理論,廣泛收集各家對針灸醫學的見識,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於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並附有《穴腧都數》一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名《新鑄銅人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
  • 新刊補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新刊補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北宋醫官王惟一奉旨編修。
  • 【古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宋仁宗認為針艾之法,極宜慎重,腧穴稍差便危及生命。於是詔準王惟一主持鑄造針灸銅人,王氏又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於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於石碑而頒行全國,是為首次國家級的經穴大整理,為針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王惟一,北宋著名針灸學家,為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
  • 師出有名,從中醫五運六氣談人體手太陰肺經井穴為何叫少商
    少商穴是少太陰肺經的井穴,也是臨床經常會用到的穴位,這個穴位是在手拇指末節橈側,關於它的準確定位,《醫宗金鑑》裡是這麼描述的: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白肉際。我們現在一般是手拇指爪甲橈側緣和基底部各作一線,相交處取穴就可以。
  •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手太陰肺經、腧穴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手太陰肺經、腧穴 2021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公共基礎知識,為幫助考生複習,甘肅中公教育
  • 廣州中醫大學堂高級系統臨床實踐培訓班招生簡介!
    >1、中醫基礎: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診斷學、臟腑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解剖學、針灸治療學,人體十四經絡的循行走向以及本療法常用經絡穴位的取穴和定位......4、針灸技能:毫針、耳針、電針、腹針、小針刀、蜂針、液針刀、三稜針、皮膚針、靳三針、平衡針、三稜針、新九針療法、靈龜八法、子午流注、臍針療法、董氏奇穴等.....5、康復理療手法類:熱敏灸、艾灸、拔罐、刮痧、耳穴、火針、小針刀去面部皺紋、針灸治療痤瘡、黃褐斑、雙下巴、放血療法等......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手太陰肺經、腧穴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手太陰肺經、腧穴 中醫是山東衛生事業單位考試中的重要考試科目,本文整理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的相關知識點。
  • 甘肅中醫教授談打通任督二脈:重病可不藥而愈
    採訪中,我省中醫界知名人士表示,古人很重視經脈腧穴的治療作用,早在《黃帝內經》中便提出了經絡,並具體講明了其循行走向。一些武俠小說中經常描寫「練功時打通了任督二脈」,似乎很厲害,這在文學中被誇大了。經過9天的培訓,學員們全部掌握了靜功五步通督法和動功胃腸功、五禽導引的訓練方法,感受了真氣在任督二脈中運行的經過,體驗了博大精深的中醫的神奇,證明了經絡學說的存在,對中醫產生了信心。其中有41名學員打通了任督二脈,有2人因故休學,還有4人因年齡偏大和患有嚴重疾病暫時沒有打通任督二脈。
  • 國際醫學期刊發文:中醫針灸治療可改善消化系統症狀,中醫驕傲
    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發表了關於中醫針灸推拿針刺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早飽、上腹脹、餐後飽脹等症狀。研究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在已故針灸專家王樂亭創立的「老十針」針法處方基礎上,強調升降氣機、調中健脾。
  • 九江市中醫醫院門診綜合治療區集贊送福利啦!(組圖)
    02  熱敏臍灸  熱敏灸煉臍術是在陳日新教授「灸之要,氣至而有效」的熱敏灸理論指導下,張波主任挖掘失傳500多年的「煉臍法」理論和技術,採用熱敏灸高效激發經氣感傳技術,重現煉臍法「一身透熱、一身汗出、一身輕鬆」神奇功效,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破解煉臍法量效技術秘訣而創立的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