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迪士尼要堅持拍攝動畫真人電影?
這期內容會以「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發展為主線,來分析迪士尼是如何通過商業運作,來馴化童年,從而收割全球利益的。
01
迪士尼公主這個概念感覺上在我們小時候就有了,實際上作為官方企劃被提出還是21世紀初。
當時迪士尼的前商品顧問安迪·門尼在一次活動中發現,很多參加節目的年輕少女穿的都是非官方公主服,於是在2000年1月,安迪·門尼對外公布公司將實行 「迪士尼公主」商標的合法經營權。
如果以迪士尼官方加冕為標準,正統迪士尼公主一共有12位,分別是: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中的白雪公主;
《仙履奇緣(灰姑娘)》(1950)中的仙蒂公主;
《睡美人》(1959)中的愛洛公主;
《小美人魚》(1989)中的愛麗兒公主;
《美女與野獸》(1991)中的貝兒公主;
《阿拉丁》(1992)中的茉莉公主;
《風中奇緣》(1995)中的寶嘉康蒂公主;
《花木蘭》(1998)中的花木蘭;
《公主和青蛙》(2009)中的蒂安娜公主;
《魔發奇緣》(2010)中的樂佩公主;
《勇敢傳說》(2012)中的梅莉達公主;
和《海洋奇緣》(2016)中的莫阿娜公主。
如果以《無敵破壞王2》中14位迪士尼公主為準,就還要加上《冰雪奇緣》(2013)中的安娜公主和艾莎公主。
其實一直以來迪士尼公主的定義就很迷。普遍來講擔任過系列主角、知名度足夠且具備皇室血統,或嫁入皇室的女性角色,就是迪士尼公主。
但其中花木蘭是壓根與皇室沒有關係,一樣入選了公主系列。安娜和艾莎是完全符合迪士尼公主標準,又因為人氣太高被另算做《冰雪奇緣》的人物IP系列中。
總之,迪士尼公主本身是一個生造的概念,在21世紀前還並不存在這種說法。迪士尼動畫向來取材自各地童話和民間傳說,公主只不過是安徒生和格林童話中常見形象罷了。
顯然重新整合動畫角色,打造迪士尼公主這個品牌,是為了更好地售賣周邊產品掙錢。
花木蘭雖然不符合標準,但人氣頗高,並且能覆蓋亞洲市場,就被放進去了。而安娜和艾莎明明算是根正苗紅的公主,但顯然利用她們打造《冰雪奇緣》的IP更符合利益。
這裡我們就以14位公主為準。
02
2002年迪士尼公主這個商標就給迪士尼帶來了3億美元的營收,十年後就翻了整整十倍,價值不可估量。
從時間線上來看,迪士尼公主系列分為明顯的三個階段,1937-1959年的早期,1989-1998年的中期和2009-2016年的後期。
一般記述迪士尼公主進化史的文章,會把這三個階段緊密地和女權發展、女性意識崛起結合起來。
比如在早期的迪士尼公主故事裡,公主都是一些傻白甜角色,代表性人物就是白雪公主。
而在同時期的《睡美人》中,愛洛公主根本沒什麼戲份,基本淪為工具人。以至於根據其改編的真人電影《沉睡魔咒》,在整體設定和劇情上做出了大量改動,甚至朱莉飾演的仙子瑪琳菲森才更像主角。
1989-1998年是迪士尼動畫的爆發年代,也是迪士尼公主的井噴期。因為時代進步的原因,公主不僅在性格上變得更獨立、自由,譬如愛麗兒、貝兒,血統上也更加多元化,譬如茉莉、寶嘉康蒂和花木蘭。
2009年後的公主,則更加打破常規,既出現了第一位黑人公主蒂安娜,王子也不再成為標配。
直至《冰雪奇緣》成為全球最賣座動畫,完全重塑了大眾心中對迪士尼公主的印象。
這個發展聽起來極為美好,不過更像是先將迪士尼作為童話王國看待,進而把它看做是引領文化潮流的急先鋒。
但是在童話之下,迪士尼更是一家以利益為導向的商業帝國。如果從商業角度出發,來看待迪士尼公主的進化史,會顯得更加真實。
首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後期迪士尼公主打破我們對公主的刻板印象之前,到底是誰塑造了我們對公主的固有印象?
答案就是迪士尼本身。
公主在迪士尼的發展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白雪公主》作為第一部動畫長片問世,給迪士尼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和榮耀,不僅收穫了800萬美元的票房,還史無前例地依靠動畫電影拿下奧斯卡金像獎。
誠然格林兄弟版本的《白雪公主》也以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為結尾,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父權思維,但故事整體結構簡單,對這種表達也並不具象化。
迪士尼版本的《白雪公主》則把這個概念進一步做了加強,為王子增添了大量的戲份。
最典型的就是在拯救公主上,格林兄弟版本是在抬棺過程中,無意把毒蘋果從喉嚨裡抖了出來,從而「復活」。而在迪士尼版本中,則是依靠王子的吻喚醒了公主,加強了王子用真愛拯救公主的戲碼。
雖然影片名為《白雪公主》,實際上是王子構建了整個故事。這部電影的成功也讓迪士尼找到了童話改編的財富密碼,公主的主要作用就是身處危機,然後等待王子的拯救。
其實《格林童話》主要是由格林兄弟收集、整理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大部分故事原先都是口頭傳說,聽眾既有成人也有兒童,甚至很多原版故事,都不一定適合兒童觀看。
原版的童話很多地方是不能細想的,比方說,為什麼王子會愛上他以為已經死去,躺在水晶棺材裡的白雪公主?你品,你細品。
迪士尼通過鮮豔的動畫、輕鬆的歌舞、卡通的人物,真正將動畫變得更適合孩子觀看,且易於傳播。同時,也極盡所能地放大了童話中的特點: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和公主必須等待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
童話故事本身結構簡單,因此迪士尼的童話電影,技術的重要性往往大於劇情,這也是導致動畫的真人電影水土不服的原因,這點放在後面單講。
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成功,才真正構造了兒童,尤其是小女孩對於公主的看法。所以在迪士尼公主的進化史中,打破的不過是自己曾經營造的刻板印象罷了。當然如果《白雪公主》的套路還能在今天掙錢,迪士尼也不會做任何改變的。
只不過在華特·迪士尼去世後,迪士尼迎來了漫長的黑暗期,整個七八十年代的影響力遠弱於過去,直到麥可·艾斯擔任CEO,主導了90年代的「迪士尼動畫復興」,才讓這個腐朽的動畫王國,重新煥發生機。
《白雪公主》那套東西在90年代的浪潮下顯然不夠用了,於是《小美人魚》橫空出世,迎合了一波新的女性風潮。
同時為了開拓更廣泛的海外市場,迪士尼也不再把目標只集中在歐洲童話上。《阿拉丁》、《風中奇緣》、《花木蘭》都是迪士尼全新的嘗試,即如何把迪士尼典型的美國價值觀,融入其他民族故事中,然後銷往全球各地。
童話電影,尤其迪士尼的童話電影,強大之處在於它用最友好的方式,馴化了孩子們的童年。迪士尼宣揚的普世價值觀,並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價值觀,而是一種人人都不討厭的價值觀。這一代看著迪士尼動畫長大的孩子,天然對迪士尼就有親近感。
不過迪士尼從不會真的打破時代,而是儘可能順應時代。
因此90年代的動畫裡,公主雖然相比過去要多了一些獨立意識,但依然以嫁給王子為最終目的,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直到世紀初,迪士尼陷入新的危機,註冊了「迪士尼公主」商標後,好幾年都沒再碰過公主題材的動畫。
夢工廠2001年上映的《怪物史萊克》,之所以能打破《獅子王》創下的動畫記錄,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解構了迪士尼一直以來的童話電影範式。
可以這麼說,《怪物史萊克》當時有多受歡迎,就說明觀眾對迪士尼的童話電影,有多麼膩味。
直到2013年《冰雪奇緣》上映,橫掃全球票房,才讓迪士尼公主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但比起《冰雪奇緣》的成功,《公主與青蛙》和《魔發奇緣》的嘗試才更為重要。
《公主與青蛙》是迪士尼公主商標註冊後的第一部公主電影,也是唯一一部把公主寫進名字中的作品,顯然此時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運營公主這個IP,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單純地選擇童話故事。
但是《公主與青蛙》全球2.71美元的票房,對於推動這個IP的價值顯然差點意思。
這是公主系列從2D進化到3D的節點,即使畫面上乘、故事精良,且第一次使用了黑人女主。
這部作品的失敗依然向迪士尼釋放了一個信號:2D動畫電影時代是真的過去了。
次年上映的《魔發奇緣》雖然沒做到全球大熱,但是作為迪士尼工作室由手繪動畫向電腦動畫全面轉型的首部作品,基本可以看做《冰雪奇緣》的前哨站。
這一次公主的對象不再是王子,而是變成了作為普通人的盜賊。
而樂佩的性格像是安娜和艾莎的結合,活潑、勇敢的一面像安娜,被關在塔裡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像艾莎。
至此,迪士尼公主系列終於成為完美的閉環。
在用傳統的公主為孩子們編造夢想、馴化童年後,迪士尼又親手打破了自己建立的固有印象,成為推動女性價值觀的代表。甚至在《無敵破壞王2》中,讓14位公主齊聚一堂,對自己進行吐槽。
03
那為什麼迪士尼要開始將這些動畫拍成真人電影呢?
在2005年羅伯特·艾格接任被掃地出門麥可·艾斯納,成為迪士尼新任掌門人後,開啟了大型買買買活動。
羅伯特·艾格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修復跟賈伯斯的關係,並收購了皮克斯動畫,接下來又收購了漫威、盧卡斯和21世紀福克斯,再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個過程中,迪士尼將自己運營IP的商業能力發揮到了極致,短短幾年間就毫無爭議地登上了好萊塢的頭把交椅,幾乎把影史票房榜整個屠了一遍。
但迪士尼的IP運作不僅讓其他大廠瑟瑟發抖,就連內部也感受到了漫威和盧卡斯帶來的壓力。想要維持業績,就必須學習如何重新開發自己的IP。
真人動畫電影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作品穩定,迪士尼的經典動畫本來就具備廣泛的受眾,只要拍成真人電影,無論口碑如何,票房起碼是有保障的。
第二,老一批的動畫價值觀已經不適用於當代審美,利用電影語言可以重塑這些故事,進而讓這些IP重塑新生。
第三是因為漫威模式珠玉在前。
美國歷史太短,是一個沒有自己的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國家,不像歐洲和中國,豐富的歷史誕生了無數精彩的故事,是豐富的素材寶庫。
而超級英雄的本質,其實是美國的「現代神話」。通過把這種「現代神話」搬上大熒幕,漫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既然如此,原本就是誕生於經典童話的迪士尼動畫,為什麼不能復刻這個模式呢?只要找到合適的角色,壓根不用演,只要cos好這些公主們就足夠了。
於是乎,炒冷飯之王迪士尼,誕生了。
想想看,這個計劃本身是非常恐怖的。迪士尼經典童話電影自1937年以來已經橫跨了八十個年代,影響了數代人的童年。
只要咬死這個IP,用真人電影將它們重構,又能在新一代人的童年中種下種子。再過二十年,待到種子發芽,新的電影技術出現,這輪IP還可以繼續使用下去。
這碗價值連城的冷飯,必須炒下去。
但是數年來原創能力的匱乏,也讓迪士尼的真人電影計劃走的並不如想像中順暢。
我在前面講過,童話的故事結構本身是非常簡單的,當用動畫去展示的時候,人們樂意帶著童心去看待。
劇情上的邏輯缺失能接受,還能為一些精彩的動畫表現感到驚喜。但一旦拍成真人電影,觀眾換一個心態去觀看,這些簡單的劇情就顯得特別幼稚了。
比如《小飛象》原版動畫裡有一段小飛象Dumbo喝醉酒的片段,用動畫的方式表現想像力驚人。
在真人電影裡,就特別平平無奇。
怎麼改,變成了難題。
目前評價最高的作品是根據《森林王子》改編的《奇幻森林》,用高超的電腦技術把動物做得栩栩如生。
但用這種方式同樣作用到《獅子王》上,就成了動物世界。
公主系列面臨同樣的問題。原版的《睡美人》女主角存在感太低了,《沉睡魔咒》就乾脆推倒重來。而像《美女與野獸》這樣的經典作品,就做到儘可能地還原。
目前來講,新世紀之後的動畫電影距離現在時間還太短,所以真人改編還是會集中在前期和中期。為了讓公主系列更加政治正確,改編的真人電影往往會加入一些特別刻意的人物或者情節,讓人摸不著頭腦。
更誇張的是,在《小美人魚》的真人選角中,迪士尼乾脆選用黑人哈雷·貝利作為愛麗兒的飾演者,無疑更像是作秀,看中了黑人龐大的市場。
如果真的想拍一位黑人公主,為何不用《公主與青蛙》呢?裡面的主角就是黑人呀。
如果是為了政治正確,《小美人魚》的原著《海的女兒》明明是丹麥著名童話,用黑人當主角,也就是欺負北歐人民市場太小。
可以看到的是,迪士尼的真人動畫電影,在影片外的操作,比如IP運作、選角、宣傳等等的用心程度,已經大於創作本身了。
我們並沒有在這些真人電影中看到什麼新鮮事物,只看到迪士尼在掌握財富密碼之後,不斷套用不敗公式,來獲取高額票房。
有趣的是,迪士尼面臨的幾次危機裡,公主電影往往能拯救迪士尼。《白雪公主》讓迪士尼正式起航,《仙履奇緣》讓迪士尼重整旗鼓,《小美人魚》開啟了動畫復興,《冰雪奇緣》將迪士尼動畫推向新的高峰。
相比之下,在動畫裡常被拯救的公主,相反在今天變成了迪士尼的收割工具。只是不知道下次迪士尼面臨危機時,又有哪位公主能挺身而出。
真·渣男,還得數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