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是唐代中興名將,戎馬一生,戰功彪炳。平定安史之亂,興復唐室,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唐肅宗稱:「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唐代宗賜鐵券以記功,並圖形於凌煙閣以彰其忠義。唐德宗尊他為「尚父」。《新唐書》稱郭子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
田承嗣割據魏州時,驕橫無禮。但郭子儀遣使至魏州,田承嗣卻向西跪拜,指著膝蓋對使者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李靈耀佔據汴州,不管公私財物,只要經過汴州,一律扣押。而郭子儀的財物經過他的轄區時,李靈耀非但不敢扣留,還命人護送過境。
像郭子儀這樣的三朝元老,國之重寶,竟然也有頗為忌憚,避之則吉的人,這個人就是唐史《奸臣會傳》中赫赫有名的奸相盧杞。史書記載:「盧杞,貌醜,色如藍,陰謀奸狠,多口辨。」
郭子儀晚年閒居在家,縱情聲樂,賓客往來,女眷及歌伎也從不避諱,對外顯露自己的狂放不羈,熱衷聲色犬馬,以此韜光養晦,避免鋒芒太盛,引來災禍。
有次,盧杞前來拜會,那時盧杞還只是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書生。郭子儀聽到後,馬上命令所有的女眷和歌伎,一律退到大會客廳的屏風後面去,誰也不準出來。
郭子儀一本正經,行禮如儀,單獨和盧杞談了很久,等盧杞走後,有人就問郭子儀:「您平日接見客人,都不避諱我們在場,嘻嘻笑笑,無所顧忌。為什麼今天接見一個書生,卻要如此謹慎?」
郭子儀說:「盧杞樣貌醜陋,又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婦人們見到他會忍不住笑出聲來,如果他一旦得志,我們這一大家族,可能沒人可以存活!」。
後來,盧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過去得罪了他的人,他都進行了殘忍的報復。盧杞最擅長的就是中傷、潑汙、陷害、公報私仇、借刀殺人等小人伎倆。宰相楊炎、張鎰、御史大夫嚴郢等人,都先後死在他的手上。郭子儀一家卻倖免於難。
以抗擊「安史之亂」有功社稷的元老大臣顏真卿,忠直敢言,曾經揭發盧杞弄權誤國的罪行,令盧杞懷恨在心。
顏真卿曾有恩於盧家。顏真卿做平原太守時,安祿山的部將殺死盧杞的父親盧弈,並將盧弈的腦袋挑在旗杆上示眾,顏真卿因平時仰慕盧弈的為人,就派人將盧弈的腦袋搶回,擦乾上面的血跡,專門為盧弈搞了個盛大的安葬儀式。
然而盧杞並未對顏真卿感恩戴德,反而忘恩負義,變本加厲。
盧杞乘李希烈造反的機會,對皇帝說:「李希烈年輕氣盛、居功自傲,部將們肯定都不敢勸他。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攜帶陛下詔書,前去向李希烈當面剖析禍福利害,李希烈定會洗心革面、自願歸降。顏真卿是元老大臣,忠貞正直、剛毅果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實在是此行的不二人選。」
朝廷內外的人都知道盧杞這是公報私仇,借刀殺人。詔書頒下,滿朝文武盡皆失色。顏真卿行前給兒子留了封遺書,只寫了六個字:奉家廟、撫諸孤。到了許州,顏真卿果然被李希烈拘留。在被囚禁了一年半後,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八月,顏真卿被李希烈縊殺於蔡州。
後來,在這個集陰險、刻毒、猜忌、權謀於一身的奸臣倒臺後,唐德宗在與宰相李泌的談話中,仍然未能認清盧杞的真面目,說:「盧杞清忠強介,人言其奸,朕殊不覺。」李泌回答:「人言而陛下不覺。此杞之所以為奸也。倘陛下覺之,豈有建中之亂乎?」
孔子《論語》中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諸葛亮《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識別明辨君子小人,是人生踏足社會所要上的第一堂課。孔子早給我們準備好了內容詳盡的讀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親近君子,遠離小人,既是對自己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名譽、品德、功業負責任。《莊子》云:「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君子之交雖然平淡無奇,但坦蕩、真誠、自然,如春風化雨,會引導友誼不斷進入佳境。小人之交雖然甜蜜溫馨,但工於心計的小人就像一顆隨時引爆的定時炸彈,讓人生無時無刻都處於險境之中。
郭子儀慧眼識人的本領讓我們由衷地佩服,顏真卿為小人設計謀害的遭遇也讓我們深感惋惜。唐朝李德裕《小人論》中說:「世所謂小人者,便闢巧佞,翻覆難信,此小人常態,不足懼也;以怨報德,此其甚者也;背本忘義,抑又次之......」
遠離小人,就是遠離各種災禍的發生。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