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她理財
2020年的最後一天,央行、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從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通知要求,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及機構類型不同,監管機構分檔對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進行管理,設下「兩道紅線」 ,分別是:
控制房地產貸款佔比,中資大行不超過40%,中資中型銀行不超過27.5%,中資小行不超過22.5%;
控制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中資大行不超過32.5%,中資中型銀行不超過20%,中資小行不超過17.5%。
簡單來說,第一道紅線影響的是房地產開發商融資資金,第二道紅線影響的是個人住房貸款資金,相當於從開發商到個人,都要控制貸款額度了,不允許銀行超額資金流入樓市,避免房地產「捆綁」整個金融體系。
看來堅持房住不炒的意志非常堅決,樓市調控已經不僅僅是在商品房市場調節了,更是直接在資金需求端開始調整了,厲害哦~
受此影響,在2021年股市開門紅的背景下,銀行和地產股卻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這個政策雖然給銀行帶來了消息面的利空,但是從貸款佔比的紅線來看,對大銀行沒什麼實質性的影響,甚至現在看一些大行的房地產貸款水平都沒有觸及到紅線,只是對偏重房地產放款的部分小銀行影響較大。
所以後續的調整是,要麼少貸款,要麼加大其他地方的貸款,從而來降低房地產貸款的佔比。
但即便如此,也不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風險。況且銀行股本身是周期股,宏觀經濟才是對銀行估值產生影響的核心因素,所以對銀行股來說,逢低布局一些沒啥大問題。
而對地產股來說,這個利空來的有些實在。在「房住不炒」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宏觀調控加持下,監管部門持續地嚴控房地產行業融資,也讓地產股在過去一年實慘,拿龍頭萬科A來說,去年累計下跌近8%,龍頭都這樣,可想其他的房地產商了。
不過儘管不受待見,但是地產商去年的業績並不差,根據克而瑞的數據,TOP 100 房企去年1-11月累計銷售金額近10萬億,同比增長12.2%。
其實國家嚴控房地產,各項政策一招接一招,並不是真的要將它「拍死在沙灘上」,房地產牽動著社會的神經,把它整垮了圖啥呢?背後的目的還是要讓這個行業平穩、健康的持續發展。
撿錢君認同房地產並不是一個很值得投資的行業,但行業內部也是有分化的,那些過去靠資源福利起來的房企,眼下高槓桿、高負債率、現金流緊張,調控政策越多,對它們越不利。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調控下那些大型房企無非是少賺點兒,可小房企要麼沒得賺,要麼就是在行業邊緣徘徊著,或者乾脆轉型甚至破產。
因此,對於真正的行業龍頭來說,無論是財務安全性還是盈利增長的確定性,都優於小房企,所以即使投資地產股,也要去買真正的行業龍頭,然後拿出足夠多的耐心去持有。
說完了投資,對於打算買房的人來說,又有什麼影響呢?
從新規給銀行劃定的紅線來看,實際的影響可能並不大,畢竟大行的房貸額度本來就多,而中小股份制和城商行雖然比例壓縮,但業內觀點普遍認為,銀行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傾向於在額度、貸款利率和放款周期等方面進行調整,因此不太會發生無法貸到款的情況。
不過對於計劃買房的人來說,2021年在房住不炒的管控下,今年房價總體上還將是平穩的一年,但也要注意,房價已經結束了普漲,現在也出現了同一座城市整體房價雖然小幅上漲,但部分區域卻出現下跌的情況,也就是說房價開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
因此對於剛需人群來說,不用觀望,有合適的房源就入手,儘早解決需求最重要;而投資性質的購房,建議謹慎,特別是三四線甚至更小的城市,不具備投資價值,畢竟未來接盤的人有限更好的資源還是會沉澱在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中。
另外,商鋪也不是一種值得投資的不動產了,因為真正好的商鋪幾乎都被內部消化完了,出售的很多都有各種問題,而且租金回報也越來越低。
總的來說,宏觀政策上對房地產的調控,對我們個人買房者來說,帶來的影響很小,最終的購房決策還是要根據你未來的生活方式、實際需求來定。
小提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