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澎湃、搜狐、國家文物局、大同新聞網、大同吧、新浪、華夏時報等圖文整理:白澤
文章內容僅作分享,以政府公布為準。
「城建群」和「房產群」已建立,後臺回復「城建群」或「房產群」入群交流
文末小調查,歡迎參與
大同,位於山西省北部,晉冀蒙三省交匯處,曾作為北魏都城97年,歷朝歷代都是國家邊關重鎮,歷史底蘊深厚。
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就在2019年,這個名號差點被國家文物局收回!
造城
2008年以前,大同曾經被人如此調侃:「垃圾基本靠風颳,汙水基本靠蒸發,遊商基本沒人抓,市容基本無人誇。」經濟發展水平連年省內墊底,空氣汙染嚴重,大同的城市形象和省內第二大城市的地位面臨巨大挑戰。
2008年,隨著耿彥波就任大同市委副書記、市長,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在大同古城鋪展開來,大同的「造城風波」開始蔓延。
大同古城改造工程計劃投資500億,拆遷約10萬人,耿彥波提出「一軸雙城,新舊得利」的大格局。按照他的構想:古城實行整體保護,耗資10億元的城牆修復工程在5年內全面完成,古城內所有現代建築都全部搬遷,以恢復傳統城市格局;古城以東建設未來的市中心御東新城;兩城間以御河為軸。西邊傳統,東邊現代,兩相呼應。
僅2008年,大同修路8條,長33公裡,2009年修路43條,總長度110公裡。
2009年4月,大同陸續開工建設東城牆、華嚴寺、善化寺、文廟、清真寺等名城保護十大工程。御東新城裡多棟高樓拔地而起,太陽宮、大同博物館、大同大劇院、大同美術館、大同圖書館和大同體育中心都在緊張建設中。
大同在那幾年的改造力度,讓大同發生了可見的變化,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被一步步放大。
風波
大同的造城運動並非一帆風順,幾乎一直伴隨著種種負面消息……
【專家極力反對】古城改造必然會引發關於古建築保護的問題,很多專家斥責大同市「拆真文物建假古董」、「古建不見北魏只有明清,人為製造文化斷層」、「民居建築不符合雁北建築風格」等等,更有眾多專家和古建愛好者多次撰文抨擊大同市對文物古建的破壞。
【財政壓力空前】《大同市2012年預算執行情況及2013年預算草案》顯示,2012年,大同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0.3億元,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執行則高達186.6億元;到2012年底,全市財政淨結餘為累計赤字2.8億元。耿彥波曾表示,大同城建預計耗資500億元,其中政府自籌100億元,爭取中央和省裡的支持資金50億元,貸款100億元,餘下的250億元則來源於「經營城市」。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11-2012)》顯示,全國有28座城市債務超過自有財政年收入,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大同,其債務總額已達年收入的4.11倍。截至2013年,大同市已經背負了超百億元的債務。
【房產支持有限】按照耿彥波的計劃,大同城建預計的500億資金,其中250億元來自「經營城市」,大同的土地價格上升到住宅200萬/畝,商業300萬/畝,寄希望於開發御東新區,然後用升值後的土地出讓金來維持高額的城建費用;升值的土地逐漸轉移到了房價上面,2007以前4000元左右的樓盤,一年後單價已經超過5000元。以大同市民現有的購買力,短期內很難消化過多的存量房。以2011年為例,當年大同市住宅竣工面積達872.5萬平米,比上一年增長8倍;但商品房銷售面積僅為90.2萬平米,同比僅增長12%。
調離
2013年2月,耿彥波調離大同,任太原市市長。大同的事業遭遇前所未有的變數,新市長新班子會有什麼發展戰略?耿彥波的政策是否會延續?改造一半的古城未來怎麼辦?已經拆遷的住戶何時能住上新房?種種問題擺在眼前,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11月2日凌晨,正在施工的大同市永久建材市場突然發生樓層坍塌事故,造成5名農民工身亡。事故發生後,大同市政府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安全生產大檢查。2013年11月8日,大同市政府下發文件,認為「工程手續不全,未經復工批覆,仍然違法違規施工,嚴重影響全市建築工程領域的安全生產」,要求相關部門停止對大同美術館、大同大劇院、大同博物館、大同圖書館等71個在建工程的水、電、建築材料供應。眾多政府投資工程被勒令停工。
當時的百度大同吧,一邊倒的聲音就是「古城保護工程爛尾了」,輿論衝擊力巨大。
再後來,又一屆大同市委市政府組建,大同的工程才陸續完工,大同形象獲得完美逆轉。
點名
耿彥波離任六年後,2019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國家文物局近日發布了《關於部分保護不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報》,批評了包括大同在內的5座城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歷史文化名城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通報還明確,對於整改不到位的城市,將撤銷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對於大同的問題,通報提到:山西省大同市在古城內拆真建假,這些行為致使名城文化遺存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營造十幾年的大同古城在剛剛收穫眾多褒獎的時候遭遇輿論危機。
硬剛
通報發布後,大同廣播電視臺官方平臺「看大同」發布特約撰稿,名為《堅定不移地把握大同發展的大趨勢》,文中措辭嚴厲,提到:
「大同近10多年的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及合理利用工作面臨全面否定,整個城市的經濟建設發展將何去何從?」
「一些高層管理出臺的政策或意見並非完全符合實際。這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國家文物局的通報,是否存在使用行政權力過當?依法行政有可疑之處。」
「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應該充分尊重歷史,要歷史地看問題,要考慮各地特殊的情況,尤其是要把各地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能機械地照搬法律條文,進行通報批評,以致懲戒。」
文章還提到,大同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在下滑,轉型發展才是當前最大政治任務,大同為共和國建設犧牲巨大,能源幾近枯竭,如果再不行動起來,大同前途堪憂。
此文發布後不久就被刪除,但是大同的聲音已經被傳遞了出來,未來的道路已經做出了選擇。
繡花
2019年11月29日,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和大同市長武宏文專題聽取了大同市整改方案,會議提到,大同市收到國家兩部委的通報批評後及時響應,及時上報了《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整改工作方案》,明確了42項整改措施,在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整改工作有序推進」。同時,會議還提到要明確保護和發展的關係,用「繡花」的功夫處理面臨的問題,同時應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人文生態的延續。
大同市的這次會議,應該算作對通報批評的官方回應,「看大同」的民間聲音要有,政府的官方整改也要有,民心保穩定、工程保進展。可以明確的是,大同的古城保護與改造工程還要做下去,並會越做越好!
糾葛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大市的大同,跟文物局打的交道並不少,本號隨手一翻,就找到兩個典型案例。
2009年8月,國家文物局緊急叫停「雲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國家文物局調查組認為,項目均在雲岡石窟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未依法履行審批程序,屬於違法建設工程。
所謂的「雲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人工湖、仿古商業一條街、窟前道路和廣場等工程,其中人工湖有著8萬平方米水面,湖的中央是供奉煙火的寺廟。據底圖測量,該人工湖湖面距離石窟主體僅100米,專家認為,該工程影響了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人工湖的修建將對文物本體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性質惡劣。
但是對於該工程違法建設的判定依據是「未依法履行審批程序」,所以,大同市在同年9月提交《大同市人民政府關於雲岡石窟景區建設及華嚴寺和善化寺周邊違法建設項目的查處報告》,提到「雲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整改方案由中國建築設計院歷史建築研究所王利軍主持完成,該方案已通過專家論證,國家文物局已於9月4日正式批准整改方案。目前,雲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已復工建設。」手續完備,工程復工,時隔十年,我們來一個雲岡石窟今夕對比。
其實當年從雲岡石窟大佛面前穿過的339省道對石窟造城的危害更大,也不知道當時文物局與交通運輸部有無協商。直到2009年大同市政府對雲岡石窟治理開始後,才將該線路整體移到了石窟範圍以外。
對於包括人工湖在內的整治工程,網友的看法或許能說明問題:
雲岡石窟景區內的房屋建築都是近年新建的。以前,雲岡景區遊覽線路不盡合理,從入口直回接就進入到第五、六大主窟,遊客常常忽略了其他石窟,整個遊覽過程沒有鋪墊時間也短。
改建後的雲岡景區,建有大型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及新的雲岡石窟研究院,遊客西行過山門進入雲岡公園,公園內營造出湖光山色、小橋流水的美境,穿過人工湖與九曲橋,遊客進入雲岡石窟,從第一窟開始一路觀覽,漸入高潮,最後到達45窟,出口處,還有地下博物館及演藝廳等值得駐足留連。
成為真正的大雲岡。
2018年3月29日,國家文物局拒批大同古長城旅遊公路項目,認為「項目設計線位穿越長城文物本體、長城保護範圍或建設控制地帶累計202次,數量巨大;且部分線位距離長城文物本體距離過近,對長城文物本體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同時提出整改意見:重新研究確定線位,避免對長城本體造成損害,並補充編制設計方案。應從長城文物本體及其周邊景觀風貌保護角度出發,採取合理、可行、適度的設計思路,不得反覆穿越長城本體。在緊鄰長城的區域可適當設置非硬化類遊步道等基礎設施,車行道宜設置在長城保護區劃以外。
所謂的「大同古長城旅遊公路項目「,是《山西省農村旅遊公路建設規劃(2016-2020)》的重要組成部分,橫貫大同市天鎮縣、陽高縣、新榮區、南郊區、左雲縣5個縣區,路線基本沿古長城布設,並連接附近多個城堡,溝通區域內國省幹線S201、S202、S204、S210及天大、得大及大呼高速公路。
此項目被國家文物局拒絕批覆後,目前的進展沒找到新聞報導,前途未卜。
現狀
大同歷經了種種風波,終於在近年來迎來了收穫,大同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形象得到飛速提升。「成龍電影節」連續二屆在大同舉辦,大張高鐵已於2019年底開通,近年來大同的GDP增速也逐漸回升,城市排名也在慢慢提升。更可貴的是,大同市經歷了艱難的轉型改革後,環境治理取得極大成功,連年獲得山西省環保獎勵,空氣品質排名始終處於第一方陣,2019年更是入選環保部10座環境改善成效名單。
反思
國家主管部門在職權範圍內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大同市政府在不斷的探索中實踐了發展的時代主題,人民群眾在城市革新中擁有了更高的滿足感和獲得感。正如「看大同」所言,轉型發展是最大的政治任務,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政府施策的最高要求。
城市建設雖然會遭到偶然的磨難
但是城市只有在發展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城市建設者們加油幹吧,歷史會銘記你們的功勞
延伸閱讀:
高平向南、晉城向東,延丹河崛起的新經濟帶發展如何?歡迎持續關注晉城城建(ID:JC-chengjian),即將為您解讀。
【精選文章】
本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