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獨行俠的兩大當家核心——波津與東契奇,如果說東契奇在球場上是比較情緒化的,那麼波津卻與東契奇截然相反,他是非常冷靜的一個人。擁有2.21米身高的波津,可以說是對方最難防的球員之一——內可空切攻框,外可三分,加上自己的身高,對手根本沒法影響波津的三分投射。但是波津在發揮上,卻非常容易受隊友環境的控制。當他在合適的節奏、合適的陣容中,他簡直就沒法防;但如果處於一個節奏受幹擾的時間段,你會發現波津打得真的不咋地,他會被對方小個子球員纏得心煩,各種被迫出手。可以說,波津一直處於兩個狀態的不停切換,而切換的按鈕,就是東契奇。
回到上賽季,波津與東契奇的情況跟本賽季很不一樣,上賽季波津和東契奇同時在場時,百回合淨效率為5.4,而東契奇不在嘗試,百回合淨效率反而上升到8.5。而在本賽季,他倆同時在場時,百回合淨效率為-0.7,而當東契奇不在場時,波津百回合淨效率驚人地掉到-16.8。很明顯,這賽季沒有東契奇時,波津的進攻水平明顯下降。為何會這樣?
通過數據,本賽季東契奇在場時,波津有大量得分都來自於籃下,42%的三分球命中率也處於聯盟頂尖水平,同時還有很多得分來自於二次進攻與補籃;當東契奇不在場時,波津卻變成一個高使用率,高出手量但低效的得分手。他籃下出手比重從31%下降到16%,三分比重從35%上升到45%,而三分命中率卻只剩下27%。另外,波津在沒有東契奇在場時,投的距離更長,且很多時候在接到球就立刻出手。在沒有東契奇時,波津有30%的三分球都在回合還剩17-24秒的時間區間出手,並且距離經常超過28英尺。很明顯,在東契奇不在場時,波津似乎就開始不停地尋找投籃機會,無論合不合理。這種超遠三分球,屬於比較極端的一種,投進了,就是超神,對方也會害怕,但這始終是非常低效率的投籃方式,至少波津27%的三分命中率已經夠低了。
而當東契奇在場時,波津會更少出手這種超遠三分球,並且投籃距離也變短了。這其中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球大部分時間是在東契奇手上,波津沒有多少機會在剛過半場就持球。第二個原因是當他跟東契奇在場時,他經常能獲得大量空位三分機會,空位三分佔比從東契奇不在場時的25%上升到50%。東契奇在油漆區的進攻威力實在是太大,當東契奇衝框時,會吸引大量防守人員的注意,畢竟一個人防不住東契奇的近框威脅,那就多個人。而東契奇又是那種擅長吸引防守人靠攏內線後分球給外線隊友的球員,所以波津以及其他射手經常能得到空位三分機會。東契奇的撕扯防守能力,從波津的三分命中率從27%上升到42%就可明顯看出。
不僅僅是三分球,當東契奇在場時,波津的近框攻擊效率也大幅提升,有31%的出手來自籃下,而命中率更是生涯新高的71%。而東契奇不在場時,波津更像是變成一個2.11米的巨人投射後衛,籃下比重也下降到16%,扣籃次數也從22次掉到1次。而這一切也是因為東契奇。當東契奇在場時,波津會更多地參與空切以及擋拆順下,而憑藉東契奇的傳球能力,往往對手籃下就會被這個2.11米的中鋒摧毀。
所以,關于波津的問題會是獨行俠教練讓人頭疼的問題,當他倆同時在場時,毀天滅地,而東契奇一下場,波津立馬又變另一個人。卡萊爾也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讓球隊第二持球手持球,東契奇打無球,就算東契奇打無球,對手也會把注意力放在東契奇身上,這時場面就會變成4v4,而波津憑藉他空切每回合得分1.44的能力,也能給對手造成很大打擊,而這個辦法在理察森與波津的配合中,也頗有成效。
但最好的辦法依然是讓他倆更多時間一起上場。卡萊爾增加了東契奇的上場時間,減少了輪換次數,減少波津在東契奇不在場時的上場時間。這些做法的結果就是:在最近兩個星期的時間段,獨行俠進攻效率聯盟第一。
誰都不知道這個效率能不能繼續延續,但至少獨行俠已經在改善波津的使用方法了。
公眾號:最後的夜
上期的精選文章感興趣的可在公眾號閱讀。順便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