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Hisaishi - Summer》
9月25日,《菊次郎的夏天》就要在國內重映了。
或許你之前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你一定聽過它的主題曲《Summer》——這首曲子作為久石讓的代表作之一,已經在很多年前就成為了視頻剪輯bgm、樂器練習曲,甚至是學校下課鈴。
的確,親切、感動、日常已經成為了久石讓作品的標籤。
在我們還對電影配樂一無所知的時候,是久石讓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音樂原來可以在生活裡有這麼強的生命力。
久石讓留下了太多傳奇作品,卻仿佛沒有很多屬於「藝術家」的傳奇故事。他水平穩定,產量很高,勤懇工作,在很多人心裡都是笑眯眯地拿著指揮棒的老頭子。
作為指揮的久石讓 | 來源:《久石讓在武道館》
相比於藝術家的稱謂,久石讓也更願意稱自己為「一個編寫音樂的人」,他對於工作與生活的態度與他的作品有著相同的特質:始於微處,潤物無聲。
1.
工作中的久石讓,是天才最像普通人的時刻
每每說起作曲家這個職業,我們總是最先想到「創意」、「靈感」、「神來之筆」,仿佛那些與電影畫面渾然天成的音樂都是作曲家們怒拍鋼琴之後一蹴而就寫完的。
而在久石讓看來,配樂工作裡的中規中矩與靈光一現的比重大概是95%與5%——在完成大量程式化、瑣碎的工作之後,才可能擁有由自己發揮的時刻。
其實,做電影配樂需要遵守劇組的工作流程,不僅不能隨心所欲,而且還是一個事務繁雜得不得了的職位。
作曲家需要先閱讀電影腳本、分鏡,並詢問導演的想法與要求,然後開始構思:整部電影的配樂主題是什麼樣的?要用什麼風格的曲調?哪一幕配哪一首樂曲?找什麼樣的樂手來演奏比較適合?需要管樂隊嗎?找哪裡的管樂隊?用哪裡的錄音棚?
久石讓就曾在為一部中國電影做配樂的時候,糾結了許久還是放棄了日本熟悉的錄音棚,冒險來中國與陌生的人員、設備合作,為配樂增添「屬於當地的潮流與氣息」,可以說充滿了細節處的小心思。
其次,做電影配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噴湧而來的靈感」多得多的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枯燥工作日常。
平均來算,每部電影大概需要20-30首配樂,工作時間是一個月左右,對于堅信「只有截止日期才能讓人完成工作」的久石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事先分配好每天的進度,不能用今天沒有心情、狀態不好、思路中斷等理由放縱自己。
工作中的久石讓 | 來源:Billboard Japan
久石讓說,工作應當是一條連貫的線,而不是一堆散落的點。假如憑心情來,就算某天可以通宵工作補上之前的虧欠,也會讓當天的負荷過重從而導致隔天的效率降低。
作曲的工作就如同馬拉松選手一樣,想要跑完長距離的賽程,就不能亂了步調:在這裡,久石讓其實與很多勤勤懇懇的上班族一樣,靠的並不是一時的迸發,而是持續而穩定的努力。
唯一解決創作困境的方法,就是營造出一個創作的環境,讓自己做好準備,更容易接收到猝然降臨的靈感。
「總之,先要不斷地創作。」當我們完成了日常95%的枯燥工作之後,才是需要「等風來」的時候。
2.
做音樂,是戴著鐐銬跳舞
為電影配樂這項工作,相比於做藝術的天馬行空,其實更像是電影工業鏈裡的「夾心人」。
作曲家不僅要配合畫面,遵守時間與流程的嚴格限制,同時還要「搞定甲方」、滿足導演千奇百怪的要求,並考慮觀眾對於音樂的反應——聽著就能讓很多為工作所苦的社畜們共情。
大多數電影的主控權都掌握在導演手中,導演如果表示「這首曲子完全不對」,就算作曲家覺得再好也沒用,還是得按要求重做。
比如為《哈爾的移動城堡》配樂時,宮崎駿要求音樂中同時展現女主蘇菲容貌的不斷變化與內在心意的堅定如一,就曾讓久石讓幾度崩潰……
現場演繹動畫配樂的久石讓 | 來源:《久石讓在武道館》
此外,由於音樂是抓住觀眾注意力的重要部分,作曲家也需要對觀眾的習慣了如指掌。
久石讓曾談到說,如果是為廣告做配樂,那麼需要前7秒的旋律有趣到讓正在做家務的主婦抬頭看向電視;如果是為電影做配樂,前5分鐘的配樂多少則決定了觀眾對於整部片子的觀感。
所以說,作曲家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瑣碎與操心、藝術創作與邏輯配合、有限的時間與無限的要求裡不斷轉圜的複雜過程。
但是,相比於無拘無束的自由創作,久石讓卻認為這種「戴著鐐銬的舞蹈」才更能讓人快速進步。
如果只在自己的世界裡埋頭創作,提出構想的是自己,決斷人也是自己;實際創作的是自己,觀眾也是自己。這樣一來,只要稍不注意與外界的交流,自己的世界就容易窄化,難以獲得新的內容。
而做電影配樂是一個在各種壓力之下不得不打破自己的局限,去學習、探索、拓展的過程。在久石讓這裡,在創作的夾縫裡不停反思與掙扎的時刻同樣可貴。
與鋼琴獨處 | 來源:《久石讓在武道館》
「遵從導演的意思雖然重要,但絕不能只是寫出導演想要的東西就好。」
儘管作曲家不得不在意導演與觀眾的看法,但也絕不能因噎廢食,放棄音樂對內容的表達而一味迎合他人的口味,讓配樂完全成為畫面的附屬品與妥協的產物。
雖然路途坎坷,但是創作電影配樂的本心只應該是提供這部影片真正需要的作品。
把這個當做努力的目標,才能不在日常的雜亂中迷失,不被外界的壓力誤導,在與他人的合作中看到另一個維度的精神世界,不斷把自己推向極限之後,擴展自我的邊界。
3.
生活中的種種意外,不如當做驚喜來接受
人近中年之後,久石讓生活的重心逐漸轉移,每年只接少量的電影配樂工作,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了與日本愛樂樂團合作的演奏會當中,不斷在世界各個城市巡迴演出。
曾有人問過久石讓,是什麼原因讓他走出錄音棚,拿起了指揮棒?
他回答說,光靠腦袋作曲的話,自己的意圖只會與現實漸行漸遠。實際指揮一支交響樂團,通過現場的音樂對各種問題加以確認,這才是令人愉悅的事情。
雖然說練習得夠紮實就會有好的演出,但是演出的魅力就在於其不可控的部分。
與樂團磨合 | 來源:《久石讓在武道館》
如何處理好每場演出的臨場錯誤,掌握現場的氣氛,為「一成不變」的舊曲目增添新的生命力,與音樂的一遍遍磨合,成為了久石讓體悟生活的重要來源。
同樣的,人生其實也無所謂正確與否,在日常裡跌跌撞撞地走下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餘味。
久石讓35歲的時候曾想過,等到自己50歲,跟不上潮流、不被需要的時候就退休,但是真的等到了50歲,他才但覺到自己根本不可能隨意放手:「真的甘心就這樣結束嗎?」
所有的工作都有設定好的截稿日期,但是在生活這場沒有盡頭的戰鬥裡,只有堅持是唯一的勝利。
只要自己還擁有創作的動力與源泉,就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無論再怎麼簡短的音樂,都沒有所謂完成的一天。
4.
在動蕩的世界裡,尋找屬於感動的光火
在這個充滿了意外的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了整個演出行業,無數場音樂會被取消,眾多從業者的音樂生涯陷入了停滯。
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已經69歲的久石讓帶領日本愛樂樂團積極地展開了線上直播演唱會,並開始籌備為自己過去作品重新編曲的新專輯。
幾個月前,他的YouTube官方號放出了一個視頻,是久石讓坐在鋼琴前,開始指揮那首觀眾們再熟悉不過的《Summer》。
情不自禁揮動的手 | 來源:《Joe Hisaishi - Summer》
看完讓人不禁感嘆,那個執拗卻始終微笑著的老頭子,真的從未改變。
他說,自己在有選擇的時候總會選走起來更艱難的那條路,或許現在的艱難在他看來,也不過是生活中的某個不和諧音吧。
這是一個崇拜天才、機遇與好運的時代,勤懇與堅持聽起來都太過老套,但這才是動蕩之中的我們最需要的、最可靠的東西。
Loaded: 8.18%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02/Duration 4:11FullscreenMute自動播放
就像是久石讓在為雷克薩斯全混動科技創作的新曲《Will be the wind》中所想要表達的,在日復一日的艱難前行中,也可以擁有幸福,只要心懷勇氣,就能獲得如風般的自由和力量。
作為享譽全球的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取得的卓越成就背後,是數十年不斷的磨礪、淬鍊和對音樂的執著追求,是以匠心為內涵,為聽眾打造美妙的藝術體驗。
聆聽《Will be the wind》一同隨風前行
在全混動科技領域持續耕耘近三十載的雷克薩斯,同樣是懷著為客戶打造非凡體驗的初心,以先見的態度持之以恆地創造和創新,推出了一系列兼·融高效能與高性能、卓越操控與舒適駕乘的智·混動車型,並贏得了全球逾150萬用戶的認可。
當下,汽車早已不再只是承擔出行工具的單一角色,而是深度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就如同一位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夥伴,陪伴我們共同品味平常生活中的和風細雨、陰晴冷暖。
「在移動中創造感動,在駕駛中觸動情感」,雷克薩斯希望提供給用戶的,正是這種人車共情的美好體驗。
身為雷克薩斯智·混動車型RX 450h的車主,久石讓在談及這次創作時也說到,「雷克薩斯帶給我的感覺,輕快平順,又不乏氣勢和動感。我也希望為這個量產幸福的品牌,做一首令人幸福的曲子。」
堅持和勤懇從不過時,正是日復一日對細節的專注,才能成就非凡的匠心之作。
在這個特殊的2020年裡,久石讓希望通過這首與雷克薩斯合作的新作,為更多的人帶來勇氣,去繼續探索未知的世界、感知生命的寬闊,希望每一位聽眾都能在乘風而起的旅程中,領悟自己的內心,體味平常風景中的細微之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