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世界大戰,波及到了世界多個國家。在二戰結束後,各國都不想再次陷入戰爭中,全球進入和平發展的時期。不過,局部的戰爭和衝突依然很難避免,在中東地區,依然爆發過許多次局部戰爭。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以少勝多,以陣亡900人、受傷4500人的代價,不僅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還殲滅了兩萬敵軍,擊毀了四百架戰機,奪取了六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在面對黎巴嫩的真主黨時,這支強大的軍隊卻敗下陣來。
真主黨是黎巴嫩為了抵擋以色列軍隊專門建立的,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了黎巴嫩的最大政黨,同時也是黎巴嫩的主要軍事組織。從創建之初起,真主黨就把以色列視為頭號敵人,而以色列也將其視為眼中釘,想除之而後快。為此,雙方經常展開大規模的襲擊和報復。但以色列軍隊在遭到真主黨的襲擊後,卻採取了較為克制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黎巴嫩和以色列的關係比較複雜,與整個中東的局勢也有較大的關聯。首先,面對真主黨勢力,以色列既要保證能精準打擊,又要避免將矛盾進一步激化和升級,因為宗教和反美的一些關係,真主黨在當地民眾中有著較高的支持,所以在對付真主黨時,不管是以色列還是美國都不敢貿然出擊,而且真主黨武裝和普通老百姓真假難辨,這會讓以色列的軍事打擊行動變得非常艱難和猶豫。
其次,真主黨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受到伊朗和敘利亞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伊朗是以什葉派為主的國家,而真主教作為什葉派領導的武裝政黨,二者具有深厚的淵源。同時,伊朗也強烈反對以色列,為此,伊朗不僅幫助真主黨訓練士兵,還為其提供了大量的政治、軍事和財政支持,所以真主黨的實力非常強大,不是說滅就能滅的。
此外,真主黨在發動襲擊時也與以色列之前的作戰模式有所不同。真主黨的軍隊力量有限,採取的作戰方式主要是偷襲、遊擊戰等,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基本上屬於打完就跑的類型,攻擊力量非常分散。而對於向集中打擊真主黨勢力的以色列軍隊來說,由於很難找到機會一舉消滅真主黨勢力,所以在面對偷襲時也往往採取警告和低強度的報複方式。
事實上,黎巴嫩與以色列現在的關係已經牽扯到了多個國家。真主黨背後的伊朗和敘利亞不敢對以色列發起強烈攻擊,也有忌憚美國的原因。面對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真主黨在活動時也在悄悄改變戰略。同時,真主黨的武裝也具有複雜性,在黎巴嫩國內,對於如何妥善處理真主黨武裝的問題,也在進行著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