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際合作傳播增強「一帶一路」軟實力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以國際合作傳播增強「一帶一路」軟實力

  軟實力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力。其間,媒體應該有所作為,也可以大有作為。從單一合作到多元合作、從淺層合作到深層合作、從短期合作到常態合作、從雙邊合作到多邊合作,國際合作傳播日益精細化、平臺化、長效化,推動了情感共通、認知共鳴、資源共享、標杆共建、品牌共塑、中外共贏,擴大了「一帶一路」海外朋友圈,唱響了「一帶一路」全球大合唱。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傳播 聯通聯動 共建共贏

  軟實力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力。習近平主席在致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賀信中明確指出:「媒體在信息傳播、增進互信、凝聚共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國家關係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媒體應該有所作為,也可以大有作為。

  講好「一帶一路」故事,不僅中國人要講,也要讓外國人講,還可以中外合作來講。近年來,聯通聯動、共建共贏的國際合作傳播模式不斷推進,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突破文化壁壘、打通交流瓶頸、推動民心相通,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唱好「一帶一路」大合唱,增強「一帶一路」軟實力,日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跨文化傳播面臨新考驗

  自2013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熱烈響應。推動「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關鍵點、著力點,也是難點。面對複雜國際環境、多元文化背景、不同歷史認知、多樣現實訴求等情況,「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成了一條「短板」,面臨一些新考驗。

  「有色眼鏡」帶來無端猜忌

  中國動手幹,西方動嘴評。 「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之日起,就被放到西方世界的「聚光燈」下。有人故意貶損:「一帶一路」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有人亂扣帽子:中國正藉助「一帶一路」推行「新殖民主義」;有人總是把「一帶一路」當「靶子」,隨時用來挑起「中國威脅論」;有人慣用冷戰思維,無端指責「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這些固有偏見、無端猜忌和故意指責,此起彼伏,不斷翻新。可以說,西方一些勢力從頭到尾帶著「有色眼鏡」,把「一帶一路」倡議擱在「放大鏡」下挑刺、擺在「顯微鏡」下找錯。這些現實情況,都給「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帶來持續不斷的挑戰。

  認知差異造成「交往壁壘」

  當前,「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已經覆蓋亞歐非拉,擴容至10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狀況、社會風俗、文化傳統、發展軌跡、歷史變遷等不同,與中國的關係狀態不同,對中國的了解、感受、評價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真實存在的文化差異,容易造成陌生感、防備感、抗拒感,對外來文化因不了解而產生牴觸甚至恐慌心理,從而豎起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壁壘。具體到「一帶一路」倡議,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認知偏差、理解誤差、期待落差等問題,影響了參與國受眾對我國文化的親近感、認同感。

  經濟需求影響「文化牽手」

  經濟發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都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減緩。各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本國事務的重中之重。基於自身經濟現狀、發展水平、社會需求等考量,很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的初衷與重點,都在於經濟互通互惠,對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更積極主動,對文化交流傳播則往往「慢半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這種情況有所改變,正從經濟交往獨大向全方位交往擴展,文化、藝術、教育、公益等領域迎來更廣闊的合作機遇。

  國際輿論依然「西強我弱」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全球輿論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情緒佔比,由2013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底的23.7%。但從總體看,「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遠未改變:中國真實面貌和西方主觀印象呈現「反差」,信息流進和流出存在「逆差」,軟實力和硬實力出現「落差」,在國際上有理說不出、說了也傳不開的狀況仍然存在。這也導致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的不少報導較為消極。目前,藉助網際網路的興起,西方傳媒不斷升級傳播觀念、傳播手段,鞏固自己的國際話語權。這也倒逼我們加大國際傳播,構建新的傳播體系,打造新的輿論格局,講好中國故事。

  打好合作傳播「四張牌」

  如何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拉近情感距離,突破認知障礙,跨越交流門檻,打通文化壁壘?

  受眾獲取信息,一般更多依賴本國媒體。據調查,美國民眾了解中國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國媒體佔84%,中國大陸傳媒佔7%。推進國際合作傳播,借船出海、借臺唱戲,有利於縮短文化的隔膜、消除交流的梗阻、接續傳播的地氣,讓中國聲音真正實現海外落地。近年來,中國媒體打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四張牌」,促進海外媒體聯動,強化海外陣地建設,形成海外傳播強音,擴大了「一帶一路」全球媒體朋友圈,擴展了中國聲音的全球覆蓋。

  走出去+請進來

  內外聯動、雙向互動、相互促動,既「走出去」又「請進來」,讓「走出去」實現「走進去」,形成「一帶一路」傳播合力。很長一段時間,「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側重於「走出去」,主動加大海外發聲,向世界說明中國。近年來,國際合作傳播日益密切,推動更多外媒關注中國、走進中國、報導中國。「請進來」眼見為實、加深理解、增進友誼,也讓「一帶一路」聲音在海外更加響亮。

  2014年,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重大倡議,人民日報社首次舉辦「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目前,該論壇已連續舉辦五屆,成為由中國主流媒體主辦的,規模最大、參與國家和國際組織最多、參會外媒最多、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全球媒體盛會。藉助該平臺,200多家外國媒體和機構的代表團到訪報社,交流經驗,觀摩研討;報社派出全媒體交流團組和專題採訪小組等100多個批次、1000餘人次,在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對話會、籤約儀式近200場。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美國PBS公共電視臺製片人,拍攝六集紀錄片《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並在美國公共電視臺(PBS)屬下的210個電視頻道以及美國考克斯(COX)有線電視網播出,效果很好。

  內容通+活動通

  內容是生產力,活動也是生產力;報導是影響力,論壇也是影響力。藉助海外成熟媒體平臺加強對外傳播,藉助舉辦論壇、研討會等活動加大中外聯動,借報傳聲、借會造勢,傳播渠道更寬、效果更好,讓「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實現事半功倍。

  目前,我國很多全國性媒體和地方性媒體都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媒體加大了內容互通和活動聯通。一方面,建立新聞產品互換機制,推動媒體間信息和資源共享,聯合採訪、聯合制播,共享稿件、共享版面,我國製作的多語種優秀紀錄片、電視劇、綜藝節目等也熱銷海外。一方面,圍繞「一帶一路」大主題,在國內和海外推出多領域、多視角、多形式活動,比如博鰲亞洲論壇「媒體領袖圓桌會議」、「一帶一路」中哈智庫媒體人文交流論壇、中俄新媒體青年領袖峰會、亞歐互聯互通媒體對話會、「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媒體分論壇、「『一帶一路』——從有為中國到世界繁榮」系列學術論壇等,中外媒體密切牽手,為「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建言獻策,收到了交流思想、凝聚共識、擴大協作的效果。

  本土化+平臺化

  不但要相互借力,而且要相互融合。近年來,中外媒體集團加強運營合作,合資共建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從內容、產業、管理、經營等多方面務實合作,交往更加深入、利益更加緊密。中外媒體合作中,突出本土化:本土表達、本土製作、本土發布、本土運營、本土包裝,有力克服了「水土不服」現象,為海外民眾全面了解中國、更好了解「一帶一路」,提供「近在身邊」、可親可信的權威渠道。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展廣播、平面、網絡等多語種多媒體多層次的本土化合作:與「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合作,在莫斯科開通「中俄頭條」雙語客戶端;在巴基斯坦實現本土化節目開播,立足於伊斯蘭瑪巴德本土化製作室推出中巴友誼臺;與斯裡蘭卡紅十字會總會合作,製作、印刷、發行僧伽羅語《蓮花》雜誌等。中央電視臺在南非、英國、緬甸、葡萄牙等8個國家的電視臺,開辦《中國時間》(China Hour),當地譯製配音貼近本土習慣;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視播出平臺合作,英、法、西、阿、俄、紀錄及中文國際7個國際頻道落地進入當地政府部門、酒店和百姓家中,培育更多收視用戶。

  共同體+綜合體

  人民網、南非時代傳媒集團、韓國中央日報、巴西紅網、俄羅斯自有媒體網站等全球16家媒體集團,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新媒體聯盟。另外,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報業聯盟成立;中哈四方媒體籤訂國際協作體合作協議……近年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凸顯「聯盟化」「共同體」趨勢,打造開放、平等、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綜合化大平臺,加大多邊合作,擴大多元合作,實現多層次、多形態、多模式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增進多元文化共融,增強各方包容互信。

  2016年,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多家國際媒體發起成立「絲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視機構、製作公司、視頻網站、社交媒體等共同參與,既有節目聯制、頻道共建,又有市場聯營、商業融合,成為全球首個以「絲路」為紐帶、面向全媒體的國際影視媒體聯盟。目前,「共同體」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的103家成員及夥伴,成功舉辦了四次節目聯播活動,吸引40餘家國際主流播出平臺參與。

  把絲路媒體朋友圈做大做強

  2017年5月,我國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主席宣布「打造新聞合作聯盟」,標誌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站上新起點、進入新階段。從單一合作到多元合作,從淺層合作到深層合作,從短期合作到常態合作,從雙邊合作到多邊合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不斷拓展、日益成熟。

  面向未來,作為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系統性的重大綜合工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應精心布局、科學規劃、加大投入,進一步求同存異、開放合作、攜手並進,同參與國家媒體構建互利合作網絡、共創新型合作模式、開拓多元合作平臺、推進重點合作項目,讓合作傳播走向精細化、平臺化、長效化,推動中外媒體實現資源共通、優勢共享、標杆共建、品牌共塑、各方共贏,推動各國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

  擴大公約數,激發合作動力

  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聚攏人氣、形成合力,擴大共通點,尋找平衡點,管控分歧點,化解風險點,把握好時度效,激活合作內需、激發合作動力。

  突出共贏理念,尋找最大公約數。從國際輿論現狀來看,清晰表達利益點、訴求點,比單純闡釋責任感、奉獻觀,更易贏得海外民眾理解認可。坦誠講清「一帶一路」中方外方的共贏點,可以擠壓西方的「猜測空間」,為合作營造更好氛圍。中外合作媒體共商共建共享,做到自願、平等、尊重、協商、互助、互利。

  立足共贏設計,建設利益共同體。緊扣共贏目標整合中外媒體資源,設計合作框架,選擇合作項目,創新合作形式,以平等互商達成共識,以建立機制促進交流,以責任共擔推進合作。深化中外合作媒體高端互動對話,開展更深入、更靈活、更有效的媒體交流傳播,及時解決合作中的分歧點、矛盾點,更多理解、更大包容,提供更為寬鬆的合作環境。

  打造高標杆,優化合作格局

  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需要樣板工程,需要龍頭「旗艦」。過去5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側重拓展夥伴、拓寬範圍,從目前看可謂成效顯著。下一步,推廣「一帶一路」媒體合作圈,應更注重樣板示範、品牌塑造,在媒體領域形成「絲路好夥伴」、打造「絲路共同體」。

  樹立標杆,突出重點。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不要止於熱鬧,而要靜水深流;不要淺嘗輒止,而要深度黏合;不要平均用力,而要重點突破;不要全面鋪開,而要有重有輕;不要撒胡椒麵,而要有取有舍;不要整齊劃一、「一刀切」,而要「龍頭」帶動、高標杆。重點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行得遠的傳播項目,形成深度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在國際上產生示範帶動效應。特別要注重在中東歐、西歐、西亞、中亞、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培育區域性龍頭合作夥伴,建構更有影響、更有實效的「一帶一路」媒體合作圈。

  擴大空間,全面覆蓋。既要突出重點,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的龍頭項目;又要擴大合作空間,莫以「沿線」來劃分合作對象,避免形成新的門檻之別、帶來新的門戶之見。注意多向那些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善意、釋放誠意、尋求合意,以更大視野和胸懷推進「一帶一路」全球傳播。

  提升精準度,塑造合作品牌

  精細布局、精準合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細水長流、潤物無聲。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要進一步做到分層次、分國別,差異化、定製化。

  差異化合作,「點穴效應」效果最大化。將「一帶一路」傳播按階段、按國家、按媒體、按項目、按活動細化。目前,對外傳播往往「打包運作」,把22個阿拉伯國家、5個中亞國家、10個東協國家分別看做一個整體,制定統一傳播方案。但要實現有針對性、有實效性、有持續性的傳播,精準點擊每個國家、每個群體、每個階段的「需求之穴」,差異化合作、動態化調整,把握節奏、推陳出新。

  定製化合作,「對接效應」影響最優化。按需要供貨,按訴求服務。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民間交流越來越頻繁,但總體上交流渠道依然欠缺。要更好對接合作方需求,搭建更多「對胃口」的交流傳播平臺。不僅要針對少數精英,還要對接普通民眾的交流需求,特別要對接青年民眾的溝通需要;不僅要考慮我們想說什麼,還要多考慮當地民眾想了解什麼,多考慮我們如何傳播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挖掘增長點,提高合作品質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應推進內容互通、活動聯手、資源共享、項目聯動、技術協作、人才交流、產業合作等「一條龍」式合作,提高合作品位,豐富合作品種,提升合作品牌,升級合作品質,讓「一帶一路」傳播共同體不斷壯大。

  推進內容合作,營造良好氛圍。不斷創新內容合作模式,延展合作深度,提升合作實效,深化合作影響,更好闡釋「一帶一路」政策,更好講述「一帶一路」故事。

  推進人員合作,增進了解互信。加大培訓交流,根據實際情況推出媒體高管研修班、中外影視譯製高級研修班、媒體留學基金等合作項目,讓中外媒體走得更近、牽手更緊。

  推進技術合作,促進協作互助。緊跟新技術浪潮,加大技術合作,圍繞媒體融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運用,組織專題培訓,提供專項服務,擴大技術協作,提升技術水平。

  推進產業合作,深化利益共享。以產業為紐帶,中外媒體共同出資,共建實體產業,經營傳播公司、廣告公司、影視製作公司等;加強運營合作,共營線上線下媒體平臺、版權交易平臺等,探索更深層次務實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實踐支撐。

  (作者系中央黨校第1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學員,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造福人民》,人民日報2018年8月28日1版。

  ②《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人民日報2018年8月23日1版。

  ③鍾新、王嵐昕:《「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合作傳播的模式分析》,《新聞戰線》2017年第5期。

  ④蔡名照:《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求是》2015年第12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下,積極推動中文化走出去,作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文化品牌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表達,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要求。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在品牌塑造過程中嵌入中國文化的獨特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潛在價值,已逐漸成為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品牌塑造;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15-02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脈」。
  • 柬埔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樣板
    《當代世界》總第434期刊文《柬埔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樣板》指出,柬埔寨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國家。隨著近年來柬埔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柬合作的穩步推進,「一帶一路」為柬埔寨發展轉型升級注入了巨大動力,中柬兩國各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 黃仁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硬實力是基數,軟實力是乘數
    9月11日上午,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應邀參加第八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並接受記者採訪。黃仁偉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與國際經濟,包括中國國際戰略、國際關係理論、國際經濟關係等。「一帶一路」不僅有硬項目,還有軟項目。在黃仁偉看來,「一帶一路」更需要重視軟項目。軟項目是軟實力的具體體現。軟實力和硬實力之間是什麼關係?黃仁偉用一個公式進行解釋,「硬實力是基數1,軟實力是乘數。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摘 要: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規的傳播現象。「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是增強我國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路徑。跨文化傳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文化圈中已經成為了交流、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
  • 國際時評|「一帶一路」合作馭風前行
    在複雜多變形勢下,「一帶一路」合作馭風前行,帶動沿線經濟生態迸發生機。日前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視頻會議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指出,面對新冠疫情衝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為各國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下「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助力當地民眾克服困難。
  •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搭建一帶一路傳播橋梁
    通過對馬來西亞當地三份典型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和《東方日報》進行調研發現,在「一帶一路」倡議傳播的過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以下簡稱「馬華社會」)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參與其中,而是主動根據當地的社情民意對該倡議進行解讀,並且試圖成為該倡議在當地的傳播載體和橋梁。與此同時,「馬華社會」對於「一帶一路」的參與實踐也塑造和再造著馬來西亞華人的集體身份和集體情感。
  •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講述「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意義...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不但有助於人類社會全面更好地實現共同發展與普遍安全,同時也深化了人們對於當今世界各種重大問題的觀察和思考。與此相適應,國內外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和探討方興未艾,相關文章和著述浩如煙海。不久前黨建讀物出版社推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可以說是國內學術界有關「一帶一路」研究的又一代表作。
  • 王毅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會議
    但是,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各方對「一帶一路」的需求並沒有改變,對「一帶一路」的支持並沒有改變,中方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決心更沒有改變。  王毅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甦之路、增長之路,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指明了方向。
  • 「一帶一路」構建新型國際發展合作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是多元主體,既包括國家行為體,也包括國際和地區組織、跨國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甚至包括個人。合作的機制也是多元的,既有自貿協定性質的合作,也有區域和次區域合作、經濟走廊合作;既有多邊合作,也有小多邊和雙邊合作。參與各方基於自願和平等原則,基於平等的發展權利,自願選擇加入建設進程,具有平等的話語權和決策權。
  • 全國上市公司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舉行(議程)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12月9日,全國上市公司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暨跨國投資大會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貿促會、全國工商聯、世界貿易中心協會共同主辦,論壇以上市公司為主要群體,以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旨在推動國際合作、凝聚廣泛共識。
  • 「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蘭卡威站開賽
    馬來西亞蘭卡威是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的最後一站,賽事與著名的皇家蘭卡威國際帆船賽合作,共同打造「一帶一路」皇家蘭卡威國際帆船賽,並將最後一天的比賽設立為特別比賽日。作為合作賽事,皇家蘭卡威國際帆船賽自2003年開始舉辦,今年已經是第18屆,是受世界帆船聯合會認證的國際賽事之一。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副局長謝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皇家蘭卡威國際帆船賽是一項水平非常高的賽事,對於「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 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 共建合作發展新通道
    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日前在馬來西亞蘭卡威結束最後一站賽事後圓滿收官。本次大賽的主題為「攜手揚帆『一帶一路』,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通過帆船競賽、參觀訪問、文化交流、青少年活動等一系列安排,使得本屆「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成功實現體育為媒、賽事搭臺,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互學互鑑起到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 推進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同時,受疫情衝擊,非洲國家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有所突出,迫切希望加快經濟轉型,期待同中方加強共建「一帶一路」,打破自身面臨的基礎設施、資金、人才瓶頸,提升自主發展能力。 出訪期間,剛果(金)和波札那分別同中方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兩國成為非洲第45和第46個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夥伴國。共建「一帶一路」克服疫情影響和外部幹擾,正在覆蓋整個非洲大陸,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 「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舉辦國際視頻研討會
    「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舉辦國際視頻研討會 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2020-12-15 16:50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分論壇精彩紛呈
    12月23日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分論壇在隴南市武都區舉行論壇第二日,分別舉辦了以「開發鄉村價值、建設美麗鄉村」、「拓展鄉村功能、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合作交流
  • 文旅部「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國際合作...
    新華社廣州11月22日電(毛麗麗、李璐)22日上午,「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投融資對接活動在廣州舉行。會上,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發布了2020年「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名單。
  • 長三角「一帶一路」國際認證聯盟成立暨「一帶一路」認證服務平臺...
    12月16日,長三角「一帶一路」國際認證聯盟成立暨「一帶一路」認證服務平臺上線開通儀式在上海舉行。
  • 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論壇:新機會、新定位、新市場
    會上,第二分會場(第三場),多位嘉賓就「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工程機械的機遇和挑戰」展開了激烈探討,以下是現場的會議實錄:5月,國務院又引發了關於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相關指導意見,今天,借第十四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舉辦之際,協會以「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為主題,組織今天的專題論壇。希望通過來自行業各領域的代表,通過對話和交流,共同探討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開拓國際市場,打造國際品牌,並針對走出去遇到的問題研究應對的策略。
  •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講堂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講堂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 2019-12-18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來啦
    (十七)中國交通運輸部與國際勞工組織籤署《關於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推動<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有效實施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國家郵政局與伊朗郵政局、匈牙利國際發展部、巴基斯坦郵政局籤署《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加強郵政和快遞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十八)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國際勞工組織籤署「一帶一路」框架下南南合作的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