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國際合作傳播增強「一帶一路」軟實力
軟實力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力。其間,媒體應該有所作為,也可以大有作為。從單一合作到多元合作、從淺層合作到深層合作、從短期合作到常態合作、從雙邊合作到多邊合作,國際合作傳播日益精細化、平臺化、長效化,推動了情感共通、認知共鳴、資源共享、標杆共建、品牌共塑、中外共贏,擴大了「一帶一路」海外朋友圈,唱響了「一帶一路」全球大合唱。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傳播 聯通聯動 共建共贏
軟實力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力。習近平主席在致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賀信中明確指出:「媒體在信息傳播、增進互信、凝聚共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國家關係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媒體應該有所作為,也可以大有作為。
講好「一帶一路」故事,不僅中國人要講,也要讓外國人講,還可以中外合作來講。近年來,聯通聯動、共建共贏的國際合作傳播模式不斷推進,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突破文化壁壘、打通交流瓶頸、推動民心相通,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唱好「一帶一路」大合唱,增強「一帶一路」軟實力,日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跨文化傳播面臨新考驗
自2013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熱烈響應。推動「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關鍵點、著力點,也是難點。面對複雜國際環境、多元文化背景、不同歷史認知、多樣現實訴求等情況,「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成了一條「短板」,面臨一些新考驗。
「有色眼鏡」帶來無端猜忌
中國動手幹,西方動嘴評。 「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之日起,就被放到西方世界的「聚光燈」下。有人故意貶損:「一帶一路」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有人亂扣帽子:中國正藉助「一帶一路」推行「新殖民主義」;有人總是把「一帶一路」當「靶子」,隨時用來挑起「中國威脅論」;有人慣用冷戰思維,無端指責「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這些固有偏見、無端猜忌和故意指責,此起彼伏,不斷翻新。可以說,西方一些勢力從頭到尾帶著「有色眼鏡」,把「一帶一路」倡議擱在「放大鏡」下挑刺、擺在「顯微鏡」下找錯。這些現實情況,都給「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帶來持續不斷的挑戰。
認知差異造成「交往壁壘」
當前,「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已經覆蓋亞歐非拉,擴容至10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狀況、社會風俗、文化傳統、發展軌跡、歷史變遷等不同,與中國的關係狀態不同,對中國的了解、感受、評價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真實存在的文化差異,容易造成陌生感、防備感、抗拒感,對外來文化因不了解而產生牴觸甚至恐慌心理,從而豎起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壁壘。具體到「一帶一路」倡議,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認知偏差、理解誤差、期待落差等問題,影響了參與國受眾對我國文化的親近感、認同感。
經濟需求影響「文化牽手」
經濟發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都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減緩。各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本國事務的重中之重。基於自身經濟現狀、發展水平、社會需求等考量,很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的初衷與重點,都在於經濟互通互惠,對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更積極主動,對文化交流傳播則往往「慢半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這種情況有所改變,正從經濟交往獨大向全方位交往擴展,文化、藝術、教育、公益等領域迎來更廣闊的合作機遇。
國際輿論依然「西強我弱」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全球輿論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情緒佔比,由2013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底的23.7%。但從總體看,「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遠未改變:中國真實面貌和西方主觀印象呈現「反差」,信息流進和流出存在「逆差」,軟實力和硬實力出現「落差」,在國際上有理說不出、說了也傳不開的狀況仍然存在。這也導致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的不少報導較為消極。目前,藉助網際網路的興起,西方傳媒不斷升級傳播觀念、傳播手段,鞏固自己的國際話語權。這也倒逼我們加大國際傳播,構建新的傳播體系,打造新的輿論格局,講好中國故事。
打好合作傳播「四張牌」
如何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拉近情感距離,突破認知障礙,跨越交流門檻,打通文化壁壘?
受眾獲取信息,一般更多依賴本國媒體。據調查,美國民眾了解中國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國媒體佔84%,中國大陸傳媒佔7%。推進國際合作傳播,借船出海、借臺唱戲,有利於縮短文化的隔膜、消除交流的梗阻、接續傳播的地氣,讓中國聲音真正實現海外落地。近年來,中國媒體打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四張牌」,促進海外媒體聯動,強化海外陣地建設,形成海外傳播強音,擴大了「一帶一路」全球媒體朋友圈,擴展了中國聲音的全球覆蓋。
走出去+請進來
內外聯動、雙向互動、相互促動,既「走出去」又「請進來」,讓「走出去」實現「走進去」,形成「一帶一路」傳播合力。很長一段時間,「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側重於「走出去」,主動加大海外發聲,向世界說明中國。近年來,國際合作傳播日益密切,推動更多外媒關注中國、走進中國、報導中國。「請進來」眼見為實、加深理解、增進友誼,也讓「一帶一路」聲音在海外更加響亮。
2014年,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重大倡議,人民日報社首次舉辦「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目前,該論壇已連續舉辦五屆,成為由中國主流媒體主辦的,規模最大、參與國家和國際組織最多、參會外媒最多、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全球媒體盛會。藉助該平臺,200多家外國媒體和機構的代表團到訪報社,交流經驗,觀摩研討;報社派出全媒體交流團組和專題採訪小組等100多個批次、1000餘人次,在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對話會、籤約儀式近200場。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美國PBS公共電視臺製片人,拍攝六集紀錄片《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並在美國公共電視臺(PBS)屬下的210個電視頻道以及美國考克斯(COX)有線電視網播出,效果很好。
內容通+活動通
內容是生產力,活動也是生產力;報導是影響力,論壇也是影響力。藉助海外成熟媒體平臺加強對外傳播,藉助舉辦論壇、研討會等活動加大中外聯動,借報傳聲、借會造勢,傳播渠道更寬、效果更好,讓「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傳播實現事半功倍。
目前,我國很多全國性媒體和地方性媒體都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媒體加大了內容互通和活動聯通。一方面,建立新聞產品互換機制,推動媒體間信息和資源共享,聯合採訪、聯合制播,共享稿件、共享版面,我國製作的多語種優秀紀錄片、電視劇、綜藝節目等也熱銷海外。一方面,圍繞「一帶一路」大主題,在國內和海外推出多領域、多視角、多形式活動,比如博鰲亞洲論壇「媒體領袖圓桌會議」、「一帶一路」中哈智庫媒體人文交流論壇、中俄新媒體青年領袖峰會、亞歐互聯互通媒體對話會、「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媒體分論壇、「『一帶一路』——從有為中國到世界繁榮」系列學術論壇等,中外媒體密切牽手,為「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建言獻策,收到了交流思想、凝聚共識、擴大協作的效果。
本土化+平臺化
不但要相互借力,而且要相互融合。近年來,中外媒體集團加強運營合作,合資共建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從內容、產業、管理、經營等多方面務實合作,交往更加深入、利益更加緊密。中外媒體合作中,突出本土化:本土表達、本土製作、本土發布、本土運營、本土包裝,有力克服了「水土不服」現象,為海外民眾全面了解中國、更好了解「一帶一路」,提供「近在身邊」、可親可信的權威渠道。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展廣播、平面、網絡等多語種多媒體多層次的本土化合作:與「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合作,在莫斯科開通「中俄頭條」雙語客戶端;在巴基斯坦實現本土化節目開播,立足於伊斯蘭瑪巴德本土化製作室推出中巴友誼臺;與斯裡蘭卡紅十字會總會合作,製作、印刷、發行僧伽羅語《蓮花》雜誌等。中央電視臺在南非、英國、緬甸、葡萄牙等8個國家的電視臺,開辦《中國時間》(China Hour),當地譯製配音貼近本土習慣;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視播出平臺合作,英、法、西、阿、俄、紀錄及中文國際7個國際頻道落地進入當地政府部門、酒店和百姓家中,培育更多收視用戶。
共同體+綜合體
人民網、南非時代傳媒集團、韓國中央日報、巴西紅網、俄羅斯自有媒體網站等全球16家媒體集團,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新媒體聯盟。另外,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報業聯盟成立;中哈四方媒體籤訂國際協作體合作協議……近年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凸顯「聯盟化」「共同體」趨勢,打造開放、平等、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綜合化大平臺,加大多邊合作,擴大多元合作,實現多層次、多形態、多模式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增進多元文化共融,增強各方包容互信。
2016年,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多家國際媒體發起成立「絲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視機構、製作公司、視頻網站、社交媒體等共同參與,既有節目聯制、頻道共建,又有市場聯營、商業融合,成為全球首個以「絲路」為紐帶、面向全媒體的國際影視媒體聯盟。目前,「共同體」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的103家成員及夥伴,成功舉辦了四次節目聯播活動,吸引40餘家國際主流播出平臺參與。
把絲路媒體朋友圈做大做強
2017年5月,我國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主席宣布「打造新聞合作聯盟」,標誌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站上新起點、進入新階段。從單一合作到多元合作,從淺層合作到深層合作,從短期合作到常態合作,從雙邊合作到多邊合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不斷拓展、日益成熟。
面向未來,作為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系統性的重大綜合工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應精心布局、科學規劃、加大投入,進一步求同存異、開放合作、攜手並進,同參與國家媒體構建互利合作網絡、共創新型合作模式、開拓多元合作平臺、推進重點合作項目,讓合作傳播走向精細化、平臺化、長效化,推動中外媒體實現資源共通、優勢共享、標杆共建、品牌共塑、各方共贏,推動各國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
擴大公約數,激發合作動力
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聚攏人氣、形成合力,擴大共通點,尋找平衡點,管控分歧點,化解風險點,把握好時度效,激活合作內需、激發合作動力。
突出共贏理念,尋找最大公約數。從國際輿論現狀來看,清晰表達利益點、訴求點,比單純闡釋責任感、奉獻觀,更易贏得海外民眾理解認可。坦誠講清「一帶一路」中方外方的共贏點,可以擠壓西方的「猜測空間」,為合作營造更好氛圍。中外合作媒體共商共建共享,做到自願、平等、尊重、協商、互助、互利。
立足共贏設計,建設利益共同體。緊扣共贏目標整合中外媒體資源,設計合作框架,選擇合作項目,創新合作形式,以平等互商達成共識,以建立機制促進交流,以責任共擔推進合作。深化中外合作媒體高端互動對話,開展更深入、更靈活、更有效的媒體交流傳播,及時解決合作中的分歧點、矛盾點,更多理解、更大包容,提供更為寬鬆的合作環境。
打造高標杆,優化合作格局
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需要樣板工程,需要龍頭「旗艦」。過去5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側重拓展夥伴、拓寬範圍,從目前看可謂成效顯著。下一步,推廣「一帶一路」媒體合作圈,應更注重樣板示範、品牌塑造,在媒體領域形成「絲路好夥伴」、打造「絲路共同體」。
樹立標杆,突出重點。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不要止於熱鬧,而要靜水深流;不要淺嘗輒止,而要深度黏合;不要平均用力,而要重點突破;不要全面鋪開,而要有重有輕;不要撒胡椒麵,而要有取有舍;不要整齊劃一、「一刀切」,而要「龍頭」帶動、高標杆。重點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行得遠的傳播項目,形成深度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在國際上產生示範帶動效應。特別要注重在中東歐、西歐、西亞、中亞、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培育區域性龍頭合作夥伴,建構更有影響、更有實效的「一帶一路」媒體合作圈。
擴大空間,全面覆蓋。既要突出重點,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的龍頭項目;又要擴大合作空間,莫以「沿線」來劃分合作對象,避免形成新的門檻之別、帶來新的門戶之見。注意多向那些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善意、釋放誠意、尋求合意,以更大視野和胸懷推進「一帶一路」全球傳播。
提升精準度,塑造合作品牌
精細布局、精準合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細水長流、潤物無聲。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要進一步做到分層次、分國別,差異化、定製化。
差異化合作,「點穴效應」效果最大化。將「一帶一路」傳播按階段、按國家、按媒體、按項目、按活動細化。目前,對外傳播往往「打包運作」,把22個阿拉伯國家、5個中亞國家、10個東協國家分別看做一個整體,制定統一傳播方案。但要實現有針對性、有實效性、有持續性的傳播,精準點擊每個國家、每個群體、每個階段的「需求之穴」,差異化合作、動態化調整,把握節奏、推陳出新。
定製化合作,「對接效應」影響最優化。按需要供貨,按訴求服務。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民間交流越來越頻繁,但總體上交流渠道依然欠缺。要更好對接合作方需求,搭建更多「對胃口」的交流傳播平臺。不僅要針對少數精英,還要對接普通民眾的交流需求,特別要對接青年民眾的溝通需要;不僅要考慮我們想說什麼,還要多考慮當地民眾想了解什麼,多考慮我們如何傳播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挖掘增長點,提高合作品質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傳播應推進內容互通、活動聯手、資源共享、項目聯動、技術協作、人才交流、產業合作等「一條龍」式合作,提高合作品位,豐富合作品種,提升合作品牌,升級合作品質,讓「一帶一路」傳播共同體不斷壯大。
推進內容合作,營造良好氛圍。不斷創新內容合作模式,延展合作深度,提升合作實效,深化合作影響,更好闡釋「一帶一路」政策,更好講述「一帶一路」故事。
推進人員合作,增進了解互信。加大培訓交流,根據實際情況推出媒體高管研修班、中外影視譯製高級研修班、媒體留學基金等合作項目,讓中外媒體走得更近、牽手更緊。
推進技術合作,促進協作互助。緊跟新技術浪潮,加大技術合作,圍繞媒體融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運用,組織專題培訓,提供專項服務,擴大技術協作,提升技術水平。
推進產業合作,深化利益共享。以產業為紐帶,中外媒體共同出資,共建實體產業,經營傳播公司、廣告公司、影視製作公司等;加強運營合作,共營線上線下媒體平臺、版權交易平臺等,探索更深層次務實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實踐支撐。
(作者系中央黨校第1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學員,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造福人民》,人民日報2018年8月28日1版。
②《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人民日報2018年8月23日1版。
③鍾新、王嵐昕:《「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合作傳播的模式分析》,《新聞戰線》2017年第5期。
④蔡名照:《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求是》2015年第12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