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這裡是杭州近郊最重要的建材工業區,機械轟鳴,紅火一時,直至1999年關停後沉寂。工廠廢棄,而廠房建築在時代的洪流中安然佇立,空間作為時間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得以倖存。而今又二十年過去,曾經的雙流水泥廠已被改造成為文創藝術園區,生產活動以嶄新的方式重新延續。此次項目選址正是原雙流水泥廠的熟料存放區域,四個巨大的圓筒結構一字排開構成建築主體,內部互通相連。這裡借建築與設計的語言,講述自身的風格標籤與時尚態度。建築改造與室內設計由蔣傑室內設計工作室完成。舊建築與新時尚的相遇為設計師帶來靈感;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印記、融入當代極簡的設計美學、引發跨時空的有趣對話,是設計的切入點。正如好食材往往只需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置身沉澱著豐富內涵的建築,恰到好處的室內設計,即可呈現美味佳餚。
設計解讀由於特殊的建築屬性,店面空間面積較大且呈長條形,而買手店的產品品類與數量繁多,設計師著力營造連貫而有韻律的空間氛圍。通過在四個圓筒型空間中置入三個盒子,空間被分為三大部分。設計師利用外立面原有門洞,將其一作為商店主入口,而另外三個成為落地櫥窗。門洞與建築高層的四個小窗口相呼應,共同形成有趣的節奏感。
櫥窗/外立面細部落地窗引入充分自然光,同時也用作櫥窗,展示店家的當季推薦,窗貼的平面畫面與產品相映成趣。統一的不鏽鋼波紋板飄簷與建築原始水泥質感形成反差,首先為到達的訪客帶來視覺衝擊,讓好奇心引人進店。
圓弧陳列桶 基於原建築結構,空間布局中辦公區域與店面入口平行相對。設計師在入口處置入漂浮的圓弧形層板,內部是兼顧試衣間/直播室的功能體塊,材質上採用頂面發光膜及一塊完整的鏡面反射內部桶狀空間增強縱深感,同時整個體塊將辦公區入口藏匿其後。除了用作隔擋之外,以層板為對稱中軸,將進店後的動線一分為二。弧形路徑也為空間帶來更多生趣,創造了多角度展示核心產品的場景。層板的圓弧形狀應空間形態而生。在完美融入的同時留有缺口,保持空間連通性,營造張弛有度、有呼吸感的空間感受。進店後向右是吧檯區。設計師運用最簡單的不鏽鋼方形體塊將空間一分為二,隔出通往衛生間的通道。向左是服裝/鞋類陳列區,設計師在兩個圓筒中間運用階梯作為一個展臺連續空間的體驗感。
樓梯展臺同樣的對話方式在整個空間中延續。 進入左側服裝/鞋類陳列區,空間讓產品成為主角。落地式衣架配合展臺用更為隨意、鬆散的方式放置。而在左側兩個圓筒之間,一個巨大的跨越式樓梯展臺完成了對空間的分割,同時又為其建立了新的聯繫。樓梯平臺的高差阻隔了顧客的部分視線,激發更多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距離入口最遠的冷區引流。而高低錯落形成的豐富視覺感受,也在長距離的動線上保證了空間的層次感與趣味性。展臺加入大面積的鏡子,在遮擋消防栓的同時,滿足試衣需求並延續空間。當人們走上展臺時,又將解鎖觀察空間的全新視角。
材質剔除粉刷面層後,建築原有牆體呈現出原始毛坯狀態,獨特的肌理是時代的印跡。在此背景下,不鏽鋼及鏡面材質注入強烈反差。
社交媒體傳播四十年前的水泥廠為城市建設提供原料,四十年後的「熟料空間」成為了都市先鋒時尚的據點。從工業到文化的轉變,在城市進階的路徑中,建築獲得了獨特的意義。而在設計師手中,圓與方、粗糲與精緻、原生肌理與現代材質、極簡的設計語言與時下潮流單品,無不構成了有趣的互文及對「意義」的回應,並最終匯聚為這個張弛有度、富有韻律的空間。
建築師:蔣傑設計工作室
面積: 320 m2
攝影師: Minjie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