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海澱區萬壽路的烏鴉火了。
從網友拍攝的眾多圖片可以看到,這一地區烏鴉聚集,附近馬路和汽車上落滿了烏鴉的糞便,被網友戲稱為「天屎路」。還有人調侃道,「黃昏不敢抬頭看,掉進嘴裡知鹹淡。」
圖片來源網絡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烏鴉「偏愛」萬壽路?日前,知道君來到萬壽路周邊一探究竟。
萬壽路烏鴉上熱搜,知道君現場探訪。新京報時政新聞部出品
烏鴉糞便滿地,居民出行困難
早上8點半,在萬壽路地鐵站東北口,知道君看到地面上有很多黃白相間的烏鴉糞便,萬壽路地鐵站的站牌也被鳥屎汙染得模糊不清。一位剛剛出站的女乘客看到滿地鳥屎後,猶豫了許久才皺眉離開地鐵站。
萬壽路地鐵站的站牌落滿了烏鴉糞便。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
沿著萬壽路向北步行150米,在東西向的萬壽東路上,烏鴉留下的糞便數量更是「可觀」。萬壽東路的道路兩側停滿了機動車,知道君注意到,為了避免遭受烏鴉糞便的「侵擾」,絕大多數車輛都被迫罩上一層車衣,少數沒有遮蓋的機動車已被鳥屎弄得面目全非。
一輛大眾牌轎車的前風擋玻璃幾乎被鳥屎完全遮蔽,車身上也都是斑斑汙漬。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
三十年前就有烏鴉聚集於此
居民周奶奶已經在萬壽路地區住了三十多年,她覺得這兩年萬壽路地區的烏鴉數量越來越多,「以前只有萬壽東路這麼一條東西向的路上有烏鴉聚集,現在南北向這條大街上也經常有,尤其是到晚上,烏鴉就更密集了」,周奶奶告訴知道君,有時候冬天出門還必須得打著傘,烏鴉太多的時候還要拿著手電晃或者扔石頭驅趕。「也有一些相關部門陸陸續續採取過一些措施,但鳥屎還是那麼多。
萬壽路地區一位居民騎車出行。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
附近一家洗衣店的老闆應先生剛剛洗完車,他告訴知道君,憑多年經驗判斷,近期氣溫越來越暖和,烏鴉應該暫時不會再回來了,所以自己才敢洗車,「我這家店開了已經將近20年,剛來的時候烏鴉就有這麼多,平時車最多只能幹淨一個小時。」
機動車被迫罩上車衣。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
烏鴉聚集除了惹得居民鬧心,也給環衛工作帶來不少麻煩。正在萬壽東路清掃路面的環衛工蒲師傅告訴知道君:「一到秋冬天烏鴉就多得邪乎,普通的清掃根本沒有用,只能拿高壓水槍衝刷地面,過一宿就又是滿地汙跡」。
萬壽路的烏鴉為何這麼多?
有網友調侃,萬壽路烏鴉已成北京一景。為何烏鴉偏偏聚集於此地?也引發了不少猜想。
猜測一:地下熱力管線多?
有網友稱,「據說原因是萬壽路地下有大面積的熱氣管道,那個十字路口的氣溫要比周邊高兩到三攝氏度,小動物很敏感的。」
對於這一說法,萬壽路街道宣傳部副部長黃俐婧告訴知道君,雖然對於地下熱力管線的分布情況並不十分清楚,但她來萬壽路街道工作已經十幾年了,在她的印象中,並沒有見過萬壽路地區有刨挖、維修熱力管線等情況。
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研究所副所長、國際鳥類委員會委員張正旺教授認為,局部的熱力管線多不會對烏鴉選擇棲息地產生如此明顯的影響,但從一定程度上看,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烏鴉會在白天外出覓食,夜間會返回溫度相對較高的城區過夜。
猜測二:停留時間長,烏鴉已習慣此地環境?
多位周邊居民向知道君表示,萬壽路地區的烏鴉問題由來以久,二三十年前就已經有成群結隊的烏鴉在此地棲息。
「烏鴉在某一地區聚集,時間長達數十年,應該是它們已經比較習慣於這裡的生存狀態。」張正旺教授表示,幾十年前,這些地方是荒郊野外,且有很多大樹,適合烏鴉生存。隨著烏鴉群體停留時間的延長,群體中的數量自然也越來越多。
「就北京地區的烏鴉遷徙情況而言,每年10月中下旬來到比較暖和的市區越冬,一直停留小半年的時間,直到來年的3月底4月初,再回到更北邊的繁殖地開始繁殖。烏鴉存在群體性記憶,如果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每年冬季都會選擇它們覺得最適宜的棲息地越冬。」
萬壽路地區聚集的烏鴉。圖片來源網絡
怎麼解決「烏鴉擾民」?
張正旺教授表示,對於「烏鴉擾民」的問題,採取暴力驅趕的方式並不可取,「特別擾民的話可以採取生態措施,為烏鴉搬家。但用石頭打和手電筒驅趕的措施,並不適宜同時也很難取得實際效果,跟保護動物的理念不相符。人和動物之間是一種共存的關係,有關部門應該及時清理烏鴉的糞便,但也希望周邊居民能對它們多些寬容。」
萬壽路街道宣傳部副部長黃俐婧告訴知道君,為了解決烏鴉聚集的問題,萬壽路街道也想了不少辦法,白天安排人員進行反覆清洗,但和如此體量的鳥屎相比,人力清洗顯得有些不夠。
她表示,若是禽流感嚴重時期,街道辦事處也會採取必要的措施,安排人員定期巡視,一旦發現有死鳥出現,就按照規定的流程立即封裝,不會直接掩埋或者與垃圾混在一起,「都是無害化處理,情況嚴重時,我們還會把這些屍體送去化驗,確保安全。」
記者 裴劍飛
實習生 梁寶欣
編輯 大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