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工作總隊在林西縣東山生態扶貧產業園調研。
十二吐鄉婦女把西紅柿賣到了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王永欽
王海英
鄭劍虹的家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從2019年2月,她常年住在千裡之外的赤峰市林西縣,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脫貧攻堅第一線的組織領導,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向57個國貧、區貧旗縣,分別派駐脫貧攻堅工作總隊。內蒙古婦聯副主席鄭劍虹被派駐到赤峰市林西縣,任脫貧攻堅工作總隊總隊長。
兩年來,她帶領總隊走遍了林西縣。「我和工作總隊的隊員喜歡到村裡轉轉,以前我是個不太愛嘮家常的人,現在見著鄉親們也比以前能說多了,你要讓群眾信任你,牽手拉話是基本功。」鄭劍虹笑著說。
林西縣,1986年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內蒙古31個國家級貧困旗縣區之一。從2014年第一次建檔立卡識別貧困人口,到2018年7月25日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林西縣只用了短短4年多時間,就啃下了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成為全區第一個實現「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工作隊不是來挑毛病的,而是要撲下身子實幹的!」
入冬的林西,冰天雪地,冷風刺骨,即便這樣也阻擋不了總隊前進的步伐。鄭劍虹總是一身樸素衣裝,帶著隊員們穿梭在鄉鎮、村組間。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了解到,林西縣脫貧摘帽後,總隊繼續守好陣地不鬆勁,足跡遍訪全縣104個行政村、645個自然村。先後對全縣駐村工作隊進行了31輪全覆蓋督查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督查。通過精準排查,共發現相關問題986餘項,提出整改建議1052餘條。
「只要他們來,就能解決不少難題。」十二吐鄉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劉向成說。
2019年以來,總隊共向林西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9個鄉鎮、101個有貧困人口的村反饋督導意見153份。鄭劍虹對記者說:「以前叫督導組,後來改成了工作總隊,名稱的轉變表明,我們工作總隊不是來林西挑毛病、當指揮官的,而是要和縣委、縣政府一班人一起出謀劃策,擔負起脫貧攻堅這項時代重任!」
將貧困人口緊緊吸附在產業鏈上
「收尾工作更關鍵,要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完善水、電、路、汙水管網等配套設施。」在京蒙幫扶項目林西縣東山生態扶貧產業園的育苗工廠建設現場,總隊成員正和當地負責部門一起查看建設進度。工廠建成後,每年為全縣及周邊旗縣區提供優質種苗1000萬株以上,新增就業200人以上,將成為林西縣設施農業最主要的育苗基地。「在產業園建設中,工作隊傾注了大量精力,經常來指導協調工作,出了不少好點子。」負責園區建設的李志華說。
「南果、中菜、北牛、全縣藥」是林西縣四大主導產業,工作總隊精心製作了《林西縣脫貧攻堅產業帶貧減貧地圖》,促進產業發展,將貧困人口緊緊吸附在產業鏈上,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扶持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八一村小營子婦聯主席王豔霞常年帶領村裡的婦女剪蘑菇根,自己也種了6個大棚,她對記者說:「蘑菇是我們村的主導產業,一年一茬,最多時得有150多個婦女剪,老闆一天一結帳,一箱5塊錢,手快的一天掙100多,都是留在村裡六七十歲的婦女,平時種地、幹家務還啥也不耽誤。」
「六小產業」成群眾增收「聚寶盆」
「別看我家院子小,帶來的收入真不少。」林西鎮河沿村王桂芹談到自家小院的收入,高興得合不攏嘴。
為幫助群眾實現「戶戶門前有風景、家家庭院出效益」的目標,總隊以保障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為著力點,積極協助林西縣委、縣政府,在庭院經濟框架內規劃實施一系列短、平、快的「六小產業」,為脫貧產業實現補充和延伸。
「小產業」項目精準到戶,總隊通過入戶調研座談,督促指導鄉鎮村幹部因戶因人施策,點對點精準實施,並把「小產業」與縣域特色產業、鄉鎮主導產業掛鈎,推動「小產業」與「主導產業」長短結合、融合發展。2018年以來,林西縣共投入資金2400餘萬元,扶持發展以林西畜禽為主的「小養殖」項目6230戶,內蒙古野果為主的「小果園」項目537戶,綠色菜蔬為主的「小田園」項目1559戶,林西雜糧食品為主的「小買賣」項目72戶,手工產品為主的「小作坊」項目112戶,小商品網絡直銷的「小電商」2戶,全縣有近1.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相關產業,實現家庭經濟多樣化、特色化,最終讓方寸地變成群眾增收「聚寶盆」。
為帶動大營子鄉東升村「小菜園」發展,有效解決該村2.6萬畝蔬菜「倉儲、質檢、銷售」短板問題,總隊積極向自治區、市總工會協調資金80萬元,建設了冷棚蔬菜保鮮庫,葉菜的種植將帶動百餘戶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至8000元。
十二吐鄉達康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武臣依靠鄉裡的蔬菜交易市場,成為林西縣最大的西紅柿供應商,一天銷售30萬斤,發往上海、江蘇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他說:「以前客商來拉貨,同時還拉著人來挑揀、包裝,人工花費很大。現在,我們合作社有個46名婦女組成的服務隊,隨時能滿足客商的需求。」服務隊成員孫豔豔告訴記者:「西紅柿上市大概在正月十五前後,我們有半年的業務繁忙期,最忙的時候一天能掙四五百元。」
為貧困婦女撐起一片天
「鄭主席來了,這是我最近學的編織新花樣,您瞧還中不?」大井鎮中興村的代雲平看到老熟人的到來非常歡喜。
近兩年,總隊充分發揮自治區婦聯派駐單位優勢,結合大井鎮玉米種植面積廣的實際,鼓勵全鎮婦女利用玉米皮「編織」新生活。
2019年以來,總隊先後向區、市婦聯爭取資金61萬元,組織貧困婦女開展技術培訓,建立巧婦人手工藝品等三個專業合作社和「布絲瑰」基地,成立了內蒙古首家「林西縣巾幗玉米皮工藝美術中心」,把有興趣愛好的貧困婦女組織起來,抱團發展。目前,累計舉辦培訓班58期,實現銷售收入13.5萬元。今年,項目又得到京蒙幫扶7萬元資金支持。
「過去,我家5畝玉米地一年純收入最多也就3000多元,而通過做玉米皮貼畫去年一年就收入1萬多元,一起幹的姐妹們收入平均也達到6000元至7000元。」大井鎮東方紅村玉米皮工藝品技術骨幹呂海萍說。
如今,在總隊幫扶助推下,大井鎮正向著打造「林西縣玉米皮工藝美術鎮」的目標紮實邁進,「說實話,玉米皮手工製作這個事我是下了功夫的,原材料家家戶戶都有,天然環保,變廢為寶。婦女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我還帶著玉米皮貼畫帶頭人去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考察學習,激發她們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讓百姓得實惠普受惠,才能帶領廣大婦女聽黨話、跟黨走。」鄭劍虹說。
如今,林西縣早已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內蒙古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林西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齊心同所願,捷報隨春來。」經過共同努力,林西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易地扶貧搬遷+」林西模式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鄭劍虹說:「脫貧攻堅任重道遠,我們工作總隊的同志們將一如既往堅守在林西這片希望的熱土,為林西縣更加富裕的明天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