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出自於宋朝文學家秦觀的《三月晦日偶題》。全文如下:
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詩詞釋義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的意思是說,早春時節開放的花兒雖然已經凋謝,其實不必覺得遺憾;畢竟春夏交替,只有等到早春的花兒謝了,樹木們才會在夏天綠柳成蔭。與其感嘆春天的逝去,不如準備享受夏天的美好。
自古文人多傷春。秦觀的這首《三月晦日偶題》,卻給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
四時交替,是自然規律。春天走了,夏天來了。是應該傷春感懷?還是應該積極面對,期待夏天的美好?說到底,還是一個生活態度的問題。
拍攝思路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拍攝時間是春夏交替,攝影主題是花草植物,也可以是綠意風景。攝影主體可以是春末凋零的花瓣,也可以是初夏的綠柳成蔭。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攝影人對於詩詞的理解都不太一樣,所以,拍攝的重點也略有不同。
拍攝器材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可以拍攝植物攝影,也可以拍攝綠野風光。根據拍攝題材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拍攝器材。
植物攝影一般都是採用長焦鏡頭居多。不過,表現「芳菲歇去」這個攝影主題,常規的拍攝思路是拍攝樹下的落花,花落了也就代表著春走了。因為拍攝角度比較低,展示的畫面內容也相對不那麼少,所以,拍攝「芳菲歇去」適合採用中焦段鏡頭。比如大三元鏡頭當中的24-70鏡頭,將拍攝角度放在與腳平齊的位置,或是直接俯拍地上的落花,與地上的茸茸青草相呼應,展現出春去夏來場景。
風光攝影經常會用到廣角鏡頭,還有一種拍法是站在高處用長焦鏡頭抓取遠景中的局域。這兩種拍攝方法也都適合表現綠野風光。用廣角鏡頭表現綠野風光當中的「芳草碧連天」,用長焦鏡頭表現遠處的「綠樹繞青山」,都能夠體現出詩詞意境中的「夏木陰陰正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