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有兩個董和:一個輔佐劉備,另一個為曹魏效力

2021-02-13 情懷歷史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單子名,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當時的東吳和蜀漢,各有一位名為馬忠的武將。對於東吳的馬忠來說,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不管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他俘獲了關羽父子。

而就蜀漢的馬忠來說,建安末年,馬忠被推舉為孝廉,任漢昌縣令。曾被劉備稱為賢才。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任馬忠為門下督。建興三年(225年),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討平牂牁叛亂。後任庲降都督,剿滅豪帥劉胄叛亂。就蜀漢的馬忠來說,官至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歷封博陽亭侯、彭鄉侯,也即可以稱之為蜀漢的重臣了。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董和來說,同樣出現了重名的情況,也即三國時有兩個董和:一個輔佐劉備,另一個為曹魏效力。

董和(曹魏)

一方面,董和(生卒年不詳),字不詳,籍貫不詳。活躍於魏國前中期。曾任參軍,也即承擔著為主將出謀劃策的職責。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攻擊曹操軍的皖城,至閏月攻破皖城,並且俘虜廬江太守朱光及其參軍董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因為孫權與曹操和好,故在討伐關羽之後,派遣梁寓貢奉漢朝廷、又命令王惇去中原買馬,同時將之前被俘虜的朱光等人遣回曹魏,當中應當也包含與朱光一起被俘的董和。

對於董和來說,也因此重新回到了曹魏。景初元年(237年),彭城王曹據私自派遣司馬董和奉帶著金銀珠寶來到京師中尚方,多作違禁物品,因曹據結交工官、奢華無度、輕慢法令、違反規矩。魏明帝曹叡大怒,下詔書並削除曹據封邑二千戶。在此之後,董和很可能因為受到了懲罰,從而被免去了官職。在此基礎上,董和最終的結局,自然也沒有相關的史料記載了。就曹魏的董和來說,只能說是一位中規中矩的將領,所以其史料記載也是相對匱乏。但是,就蜀漢的董和來說,則是一個頗為重要的歷史人物。

董和(蜀漢)

另一方面,董和(生卒年不詳),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大臣。從出生地上來看,董和是荊州人士。不過,因為董和的祖籍是巴郡江州(今重慶)人。所以,在東漢末年,董和帶著家人來到了益州。在此基礎上,董和得到了益州牧劉璋的任用。在漢末三國時期,蜀地物產豐富,當時風氣盛行奢侈,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董和以自身的行為節儉來為眾人做出表率,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制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於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存畏懼而不敢冒犯。在縣令的位置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後,董和被劉璋晉升為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

公元211年,在益州牧劉璋的邀請之下,劉備率軍來到了益州。一年後,劉備和劉璋決裂,正式爆發了益州之戰。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平定益州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董和的官職和權力,已經非常接近跟隨劉備多年的諸葛亮。而這,無疑是董和的能力、品行獲得了劉備的認可。對於董和來說,和諸葛亮一起為劉備出謀劃策。在此期間,董和也和諸葛亮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諸葛亮擔任丞相時,當時董和很可能已經去世了。在此背景下,諸葛亮告誡部下說:「董幼宰(董和)在朝中任職七年,遇上不順之事不周之處,哪怕往返十次也來啟告。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樣勤懇職事,忠於國家,那麼我的過失就會少多了!」又說:「過去我與崔州平(崔鈞)初交,常常聽到他對我的得失發出評論;後來與徐元直相交,總是受到他的啟發誘導。之前與董幼宰共事,他總是言無不盡;後來與胡偉度(胡濟)在一起,常常聽到他進諫之言。我雖然資性鄙陋執拗,不能完全採納他們的意見,但與這四個人始終友好相處,這也足以證明他們不懷疑直言的益處。」

此外,就蜀漢的董和來說,不僅自己成為蜀漢的大臣,他的兒子董允,更是成為後諸葛亮時代的蜀國棟梁。劉備冊立太子劉禪,以董允為太子洗馬,後為黃門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輔國將軍。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擔任大將軍費禕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當時,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為「四相」。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三個名為「李豐」的歷史人物。其中,第一位李豐袁術的部將,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擊殺;第二位李豐是魏國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李豐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謀劃,因為事情敗露,所以被司馬師除掉;第三位李豐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即為蜀漢效力。同時,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馬忠,也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個名為馬忠的將領。其中,東吳的馬忠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因為他俘獲並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
  • 三國有兩個「劉岱」:一個被劉備擊敗,另一個是一方諸侯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斬殺關羽,另一個則鮮為人知!
    其中,就馬忠這一姓名,馬這個姓氏,無疑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常見姓氏,比如馬騰、馬超、馬岱等,而忠也是比較常見的名字,比如黃忠等。在此基礎上,在漢末三國時期,就有兩個得到史料記載的歷史人物,都名為馬忠。其中,就東吳一方的馬忠,因為斬殺關羽而婦孺皆知,並被劉備所痛恨。至於另外一位馬忠,無疑就鮮為人知。不過,就另一個馬忠來說,卻讓劉備感到歡喜。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其他人
    在三國時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最後諸葛亮一直在劉備身邊輔佐他,幫助他拿下了很多戰績,諸葛亮的聰明過人,神機妙算也是很多人都羨慕的。大家都知道,當時的曹操是居住在皇宮的,而且是一位丞相,對外面的事情知道的不是特別多,所以不知道諸葛亮的存在,而劉備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基本是失敗了所有的事情,確實是需要一個能幫助自己的人在自己的身邊,也一直在尋找一個這樣的人物,後來就聽說了諸葛亮這個人,都說他是聰明過人的,最後劉備就去尋找諸葛亮了,經過自己的三顧茅廬,最後把諸葛亮請出山並且跟在自己的身邊輔佐自己的。
  • 袁紹手下的一位大將,和劉備有刎頸之交,卻為曹魏鎮守邊疆!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孫楚牽招碑》中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因恐為時所忌,每自酌損,在乎季孟之間。」牽招十餘歲時為同縣樂隱的學生,少年時便與劉備英雄同契,成為刎頸之交。中平年間,樂隱為車騎將軍何苗長史,牽招仍跟隨直到學成。
  • 他是三國最窩囊謀士:輔佐關羽關羽逝,輔佐劉備劉備亡
    今天要說的這位謀士就是這樣,其眼光和謀略都很出眾,可是他輔佐關羽,關羽不聽,他輔佐劉備,劉備也不聽,結果關羽慘死,劉備慘敗,蜀國元氣大喪。自己也死在了亂軍之中。此人姓馬名良,湖北襄陽人氏,因為眉毛中有白毛,又稱「白眉馬良」。他是馬謖的哥哥,諸葛亮的同鄉,諸葛亮與他關係很好,也很看重他。
  • 此人鎮守曹魏邊疆,與劉備有刎頸之交,兒子卻參加滅蜀之戰!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 《孫楚牽招碑》中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因恐為時所忌,每自酌損,在乎季孟之間。」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要向曹魏舉薦司馬懿,原因其實是這樣
    說起徐庶,大家都會想到一句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被曹操引誘到許都,雖然他人在曹魏集團卻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可是在徐庶後來離開曹魏的時候,卻給曹魏推薦了司馬懿,正是司馬懿導致蜀國北伐失敗,幫助曹魏統一了三國,可以說,沒有徐庶的推薦,三國結局尚未可知,那徐庶為什麼要想曹魏推薦司馬懿呢
  • 三國時期劉備帳下的五大謀士
    東漢末年分三國,分別是魏、蜀、吳,也許是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蜀國是三分天下中最強悍的那一個,不僅有「一代明君」劉備、「神機軍師」諸葛亮,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五虎上將」,但其實不然,不論是從領土面積還是軍民數量來說蜀國都是最弱的那一個,另外從領導人的出身來看劉備也無疑是最低的那個
  • 《三國》裡的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分別指的誰,最後一個不簡單
    說起三國這段歷史,大家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對於裡面的人物、事件都非常清楚。諸葛亮、曹操、司馬懿、孫權、劉備等,這些很多人都能張口就來。不過如果說他們的稱號的話,很少有人知道。比如諸葛亮的稱號是什麼、司馬懿的稱號是什麼,這知道的並不多。當時有四個非常厲害的稱號,分別是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 三國曹魏智勇雙全第一將
    徵討張繡時,曹操計謀洩露,被張繡突襲,大軍潰敗,可曹仁率領軍隊攻佔張繡其他地盤,俘虜男女三千人,獲得了曹軍大敗時唯一的勝利。之後,張繡追擊曹軍,曹軍士氣低落,又是曹仁率領本部軍隊斷後,最終大破張繡。之後的官渡之戰,平定河北之戰,曹仁都有不俗表現,而在曹仁一生當中,勇武事跡傳播最廣的,當屬駐守江陵和東吳周瑜一戰。
  • 三國一共有11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劉禪,最短的又是誰?
    在三國這短短60年間,竟然出現了11個皇帝,而在這其中,竟然有一直被後人譏笑扶不起的阿鬥劉禪。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又是哪位呢?我們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三國時期的曹魏皇帝,老曹家出了最多的皇帝,總共5個,由於種種原因都是短命皇帝。首先是曹丕。曹丕篡漢於220年,建立魏國,並由此開啟了三國時代。
  • 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
    現在,我國有很多帶有「州」字的地名,比如徐州、揚州、杭州、荊州、鄂州、廣州等。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州是長期實行的區劃單位。早在大禹治水時,就將天下劃分為古九州。到了東漢末年,各個州的刺史或者州牧,不少都成為了一方諸侯,比如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兗州牧曹操、冀州牧袁紹等。
  • 關羽死前留下兩個救國大將,一個被誤會千年,一個因劉備而死!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為劉備、曹操、孫權所分,劉備入蜀(四川),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其後,關羽出兵攻打曹操所在的襄樊,孫權派呂蒙虛攻荊州(南郡、武陵、零陵),使其陷落。對關羽而言,大意失荊州無疑是蜀漢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然而,關羽臨終前,卻為蜀漢留下了兩個救世主。
  • 關羽戰死前,為劉備留下一小官,後多次帶兵大敗曹魏,他是誰?
    大概在公元220年曹丕將漢獻帝趕下臺,自己稱帝建立魏國史稱曹魏,三國歷史也因此正式拉開了序幕。這一段歷史大概持續了60年左右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掉了東吳統一了中國,從此以後三國時期結束。
  • 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
    不過,在魏蜀吳三國中,都督這一官職的地位、權力、職責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比大將軍厲害嗎?東吳的都督首先,提到都督這一官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都督」周瑜。
  • 三國時期天下13州曹魏佔據9州,為何魏國沒有能夠統一三國?
    無論以勢力控制的區域範圍還是擁有的人口來看,曹魏控制人口有440萬,這是遠遠大於吳、蜀任何一家的。確是三國鼎立時期實力最強的。但實力最強,並不意味著有碾壓其他兩國的能力。統一全國,並非僅靠實力,還有謀略,運氣,時機。
  • 三國時期兩個馬忠:一個俘虜關羽名傳後世,一個則是蜀漢名將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471字,閱讀約5分鐘三國時期的名字大多是一個字的名字我們比較熟悉的重名大概要數"馬忠"了,一個是東吳,或者叫江東集團的馬忠,一個是蜀漢的馬忠。其實,這兩個馬忠在各自政權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蜀漢馬忠要比東吳馬忠高得多,但東吳馬忠做了一件大事,對歷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蜀漢馬忠的熱度。下面小編要說的這兩個人物,當然主要是蜀漢的馬。
  • 東漢滅亡後明明有四個政權,為何稱魏蜀吳三國,還有一個在哪是誰
    ,接下來進入三國鼎立的時期,曹丕稱帝一年後,劉備在益州成都以延續漢朝為名稱帝,建國號為「漢」,歷史上一般稱為蜀漢。曹丕稱帝9年後,孫權在當時的武昌今天的湖北鄂州稱帝,建國號為「吳」,歷史上一般稱為東吳,但這個時候,曹丕已經去世三年了,曹魏皇帝已經是曹丕的兒子曹睿了,從公元229年開始,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時期,這三國就曹魏、蜀漢、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