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部「星光」滿滿的日本電影正式闖入中國觀眾視野——《假面飯店》。
這部由日本著名影星木村拓哉、長澤雅美主演的電影《假面飯店》,在去年1月登陸日本院線,一舉打敗同期上映的《無敵破壞王2》《龍珠超:布羅利》《波西米亞狂想曲》,收穫46億日元票房的同時,也受到了評論界認可。
然而,當該片於9月4日在中國上映後,卻遭遇觀眾質疑,「感覺太過了,無時無刻都在鞠躬」「這個推理部分我覺得6歲+就可以看懂」「浪費卡司」。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就連擁有一眾日本電影愛好者的豆瓣網也僅給出了6.4分的評分。
星光璀璨的《假面飯店》為何迎來了「中國食客」的挑剔?我們特別邀請了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陸嘉寧,與我們一起聊聊這部電影。
1
顯而易見,電影《假面飯店》的兩位主演木村拓哉和長澤雅美,在中國都非常具有人氣,「可以說是最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的日本明星」。
陸嘉寧把他們比作中國的梁朝偉和周冬雨,「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比較高產,不屬於那種你在電影電視上很少能看到的明星」。
那麼,為何在日本受歡迎的這部電影在中國卻倍受冷落?「這是一種很嚴重的水土不服」,陸嘉寧說,「就像看電視一樣,懸疑頻道的東西,突然串頻,跳到了美食欄目」。
也即,電影給了觀眾懸疑類型預設,觀眾自然會希望看到非常燒腦的情節,可其實它懸疑感沒有那麼強,更談不上燒腦,後半段的兇殺情節更是非常草率,遠遠比不上前幾年火爆的相似題材影片《利刃出竅》《祈禱落幕時》等。
比如,長澤雅美仿佛有強迫症,每次都要把有飯店logo的紙鎮擺到一個合適的位置。觀眾以為它是重要的破案道具,結果發現它什麼含義也沒有。
從懸疑故事到職人故事的巨大跨越,使觀眾產生極大的牴觸心理。相比於此,純正的職人影片,比如《入殮師》,「就比這種夾生情況好很多」。
2
關於影片的懸疑推理部分,公眾號「Sir電影」發文稱「推理這一元素只是電影所戴的假面,它的背後是對社會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質問」。
影片的社會性表達是否是阻礙票房、口碑發力的深層原因?懸疑的外衣之下,究竟是什麼讓《假面飯店》與中國觀眾越走越遠?
我們看到,一些日本觀眾反饋說能從片中領略到更深邃的東西,但這與中國觀眾是存在隔閡的。
片中「假面」的存在,對於中國觀眾而言,是希望看到揭開假面後有什麼陰謀詭計,但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從江戶時代娛樂風俗行業就有的一種文化,每個人會編造自己的身世和身份,與服務行業的人打交道,但是彼此之間仍相談甚歡,同時都體驗到某種表演的樂趣。「而且這是一種唯美化傾向的,就這一點而言,『假面』等元素對中國觀眾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陸嘉寧評價道。
就拿片中痛哭流涕的老師為例,他作為已失業且即將被迫回鄉的失敗者,仍去酒店尋找「假面」之樂的行為就是讓中國觀眾頗為困惑的。
「我們會想,這種情況你還跑去酒店瀟灑什麼?但是對於人物而言,也許他會覺得那是我在東京的最後一抹快樂,在這個地方我可以向酒店的人提各種要求,成為一個體面而優雅的人」,陸嘉寧分析道,「而作為酒店的人,只要你是客人,便不介意你是什麼背景,是他們的職業精神」。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年輕人熱衷於通過社交媒體去表現真正的自我。對於明星,我們也喜歡看到他們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但這部電影,好像與我們現在的趨勢背道而馳」,陸嘉寧說。
因此,在中國取得成功的推理故事或懸疑電影,是非常重視社會性和揭示真相、批判虛偽等主題的,「這與這部電影的重點非常不一致」。
最後,陸嘉寧指出,日本的電影內循環(即自產自銷)的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他們有時候不像美國那麼考慮海外的市場」。
在他們看來,這部電影展現了飯店內部管理及服務行業內幕,又請到了兩位如此級別的明星來演,本身已具備了一定的奇觀性。「但實際上這也許是他們對於本國資源不夠充分的利用」,陸嘉寧說,「東野圭吾的小說也好,日式推理也好,日本的偶像明星也好,的確還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作者:《今日影評》東東
打開電視看電影,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