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網
■吳敏 冉學東
網際網路保險自誕生以來以其成本優勢被視為保險行業的未來。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之際,人們對養老險、健康險的認知及重視程度日漸增加。
在移動網際網路無縫滲透疊加養老市場機遇之下,成立兩年多的網際網路保險平臺悟空保看準了市場機會。在剛剛進軍壽險、健康險之後,其又推出老年防癌險產品,致力於填補行業空白、提供更加貼合客戶需求的創新產品。
近日,就悟空保的定位、商業邏輯等問題,《華夏時報》專訪了悟空保創始人陳志華。
《華夏時報》:請問您是如何定位悟空保的?
陳志華: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將悟空保打造成一個平臺,打通行業上下遊。舉個例子,下遊我們即將連接到兩類公司,第一類自然是保險公司,負責理賠這一部分,但更重要的第二類會更多連接到提供服務的公司。我們正式將車險加入我們的產品線,就拿車險為例,客戶一旦出事故,及時得到賠款很重要,同時更希望把車及時修好。上遊就是我們服務的B端,例如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以及C端的用戶。通過平臺以及數據的應用,我們可以分析歸納客戶需求,並據此設計出更具市場接受度的新產品。可以說是客戶需求拉動型的創新,這也是保險產品更加精細化的未來要求。
《華夏時報》:據了解悟空保與很多大型的保險公司正在展開合作,作為一家正在起步的網際網路險企,雙方合作的基礎是什麼呢?
陳志華:目前我們在「襁褓中」,所以要保持合作關係,我們自然也需要給這些大型險企或是網際網路企業提供價值。這時候我們的產品創新優勢就可以發揮作用了,比如我們推出的「老年防癌險」和70歲三高老人也能投保的癌症醫療險。
《華夏時報》:這也是一個長期保險?
陳志華:老年防癌險是長期的,過去60歲以上的老人沒多少買保險的,有了這個新產品後,60至75歲的老人,只要有錢、身體健康還符合一些基本要求,也可以從現在起買保險了。癌症醫療險是一年期產品,0-70歲都可以投保,最高200萬保額,最高能續保到105歲,對健康情況不好無法投保防癌險或百萬醫療險的老人是個補充。
《華夏時報》:但畢竟是老年人,健康狀況沒那麼好了,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風險和成本豈不是很高?
陳志華:首先從消費者角度看,老年人發病率高,更擔心生病,我們通過精算發現,70歲以後,80%以上都是因病致死。所以這種風險,對我們而言正是一種巨大潛在需求的體現。而風險和成本,在風控、定價、成本控制及整個流程體系安排得當的情況下,還是有獲利空間的。
《華夏時報》:那麼定價會比較高吧?
陳志華:其實這個產品的定價還蠻低的。「保障優先、產品極簡、價格最低、體驗最好」的品牌宣言不能說說而已,賣產品其實就是在賣品牌文化和商譽,所以我們設計產品時,消費者總是第一位的。傳統保險產品定價往往都是B2C的「強制推銷」,也就是成本加成定價,賠付成本、渠道成本、運營成本、稅負以及預期收益加在一起,就是價格了,忽略客戶的體驗和感受,同時忽略的是消費者的痛點和需求這種重要數據。
所以我們提出一個「C2B」的產品策略,通過網際網路吸引粉絲,再將粉絲轉化為用戶;同時通過消費者行為跟蹤,進行共性需求分析,反向定製產品。也就是說,我們的C端參與了整個產品設計,一旦有了參與感,我們的理念就容易被他們接受,產品銷售及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大大降低。
我們還有一個特點是「產品極簡化」。首先,我們要「去理財化」。傳統保險產品85%都是理財,消費者基本都是60、70後。悟空保我們沒有賣過任何一款有理財或是分紅性質的,也沒有賣過任何一款帶噱頭的產品,我希望我們可以一直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二,我們要「抓大放小」,保障重大疾病風險,例如一些小疾病,或是門診費漲價這種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小風險我們就選擇放過它。
第三,我們希望破除「條款壁壘」,比如一年期的防癌險,如果不幸患病我們賠付就可以了,沒得病就皆大歡喜。傳統保險產品動輒八個十個責任,消費者很容易被銷售誤導。這樣做也是基於服務客戶的原則,將產品設計得更加「標準化」。第四,去中介和渠道,包括無紙化與去人工,都是網際網路保險常見的獨特優勢,自然也是我們極簡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
通過實施這些極簡策略,從產品本身到公司運營,我們可以節約非常多成本,產品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
《華夏時報》:大概什麼價位?
陳志華:防癌險和醫療險不太一樣。防癌險比如60歲左右的人,保十萬,交十年,每期一千元錢左右;但醫療險就更便宜了,65歲的老人只需要600多元。這個價格我想對很多人來說是能接受的,目前市場接受度和反應也可以。
《華夏時報》:您對未來網際網路保險發展怎麼看?
陳志華:談到網際網路保險,我覺得網際網路是定語,保險是主語,所以要關注兩條線:第一是傳統的保險公司運營,從前端的用戶分析、產品的設計、定價、備案,到系統的對接、產品的銷售、投資,以及最後的客服和理賠,人員配置需要滿足保險業務的核心要求。第二條就是網際網路,最重要且最有優勢的就是前端獲客,如何導入更多流量、有更多的轉化。負責網際網路運營的同事懂得怎樣去做產品理念推廣、粉絲經濟等,將網際網路電商的玩法注入傳統行業中發揮優勢。
現在賽道上的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已經有上百家。眾安保險的上市,對整個網際網路保險行業而言也是一劑強心針。有需求、大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看好再加政府的雙創支持,我想應該會有個比較明朗的未來。
■吳敏 冉學東
網際網路保險自誕生以來以其成本優勢被視為保險行業的未來。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之際,人們對養老險、健康險的認知及重視程度日漸增加。
在移動網際網路無縫滲透疊加養老市場機遇之下,成立兩年多的網際網路保險平臺悟空保看準了市場機會。在剛剛進軍壽險、健康險之後,其又推出老年防癌險產品,致力於填補行業空白、提供更加貼合客戶需求的創新產品。
近日,就悟空保的定位、商業邏輯等問題,《華夏時報》專訪了悟空保創始人陳志華。
《華夏時報》:請問您是如何定位悟空保的?
陳志華: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將悟空保打造成一個平臺,打通行業上下遊。舉個例子,下遊我們即將連接到兩類公司,第一類自然是保險公司,負責理賠這一部分,但更重要的第二類會更多連接到提供服務的公司。我們正式將車險加入我們的產品線,就拿車險為例,客戶一旦出事故,及時得到賠款很重要,同時更希望把車及時修好。上遊就是我們服務的B端,例如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以及C端的用戶。通過平臺以及數據的應用,我們可以分析歸納客戶需求,並據此設計出更具市場接受度的新產品。可以說是客戶需求拉動型的創新,這也是保險產品更加精細化的未來要求。
《華夏時報》:據了解悟空保與很多大型的保險公司正在展開合作,作為一家正在起步的網際網路險企,雙方合作的基礎是什麼呢?
陳志華:目前我們在「襁褓中」,所以要保持合作關係,我們自然也需要給這些大型險企或是網際網路企業提供價值。這時候我們的產品創新優勢就可以發揮作用了,比如我們推出的「老年防癌險」和70歲三高老人也能投保的癌症醫療險。
《華夏時報》:這也是一個長期保險?
陳志華:老年防癌險是長期的,過去60歲以上的老人沒多少買保險的,有了這個新產品後,60至75歲的老人,只要有錢、身體健康還符合一些基本要求,也可以從現在起買保險了。癌症醫療險是一年期產品,0-70歲都可以投保,最高200萬保額,最高能續保到105歲,對健康情況不好無法投保防癌險或百萬醫療險的老人是個補充。
《華夏時報》:但畢竟是老年人,健康狀況沒那麼好了,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風險和成本豈不是很高?
陳志華:首先從消費者角度看,老年人發病率高,更擔心生病,我們通過精算發現,70歲以後,80%以上都是因病致死。所以這種風險,對我們而言正是一種巨大潛在需求的體現。而風險和成本,在風控、定價、成本控制及整個流程體系安排得當的情況下,還是有獲利空間的。
《華夏時報》:那麼定價會比較高吧?
陳志華:其實這個產品的定價還蠻低的。「保障優先、產品極簡、價格最低、體驗最好」的品牌宣言不能說說而已,賣產品其實就是在賣品牌文化和商譽,所以我們設計產品時,消費者總是第一位的。傳統保險產品定價往往都是B2C的「強制推銷」,也就是成本加成定價,賠付成本、渠道成本、運營成本、稅負以及預期收益加在一起,就是價格了,忽略客戶的體驗和感受,同時忽略的是消費者的痛點和需求這種重要數據。
所以我們提出一個「C2B」的產品策略,通過網際網路吸引粉絲,再將粉絲轉化為用戶;同時通過消費者行為跟蹤,進行共性需求分析,反向定製產品。也就是說,我們的C端參與了整個產品設計,一旦有了參與感,我們的理念就容易被他們接受,產品銷售及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大大降低。
我們還有一個特點是「產品極簡化」。首先,我們要「去理財化」。傳統保險產品85%都是理財,消費者基本都是60、70後。悟空保我們沒有賣過任何一款有理財或是分紅性質的,也沒有賣過任何一款帶噱頭的產品,我希望我們可以一直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二,我們要「抓大放小」,保障重大疾病風險,例如一些小疾病,或是門診費漲價這種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小風險我們就選擇放過它。
第三,我們希望破除「條款壁壘」,比如一年期的防癌險,如果不幸患病我們賠付就可以了,沒得病就皆大歡喜。傳統保險產品動輒八個十個責任,消費者很容易被銷售誤導。這樣做也是基於服務客戶的原則,將產品設計得更加「標準化」。第四,去中介和渠道,包括無紙化與去人工,都是網際網路保險常見的獨特優勢,自然也是我們極簡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
通過實施這些極簡策略,從產品本身到公司運營,我們可以節約非常多成本,產品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
《華夏時報》:大概什麼價位?
陳志華:防癌險和醫療險不太一樣。防癌險比如60歲左右的人,保十萬,交十年,每期一千元錢左右;但醫療險就更便宜了,65歲的老人只需要600多元。這個價格我想對很多人來說是能接受的,目前市場接受度和反應也可以。
《華夏時報》:您對未來網際網路保險發展怎麼看?
陳志華:談到網際網路保險,我覺得網際網路是定語,保險是主語,所以要關注兩條線:第一是傳統的保險公司運營,從前端的用戶分析、產品的設計、定價、備案,到系統的對接、產品的銷售、投資,以及最後的客服和理賠,人員配置需要滿足保險業務的核心要求。第二條就是網際網路,最重要且最有優勢的就是前端獲客,如何導入更多流量、有更多的轉化。負責網際網路運營的同事懂得怎樣去做產品理念推廣、粉絲經濟等,將網際網路電商的玩法注入傳統行業中發揮優勢。
現在賽道上的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已經有上百家。眾安保險的上市,對整個網際網路保險行業而言也是一劑強心針。有需求、大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看好再加政府的雙創支持,我想應該會有個比較明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