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 範文君 劉凌雲
寫作 | 範文君
圖片 | 受訪者及網絡
責編 | 彭書慧
南大新傳人在哪兒實習?
《人民日報》《新京報》《北京青年報》《財新》;騰訊、網易、搜狐;奧美、小紅書、迪士尼……
南大新傳人實習做什麼?
打開手機,騰訊新聞的即時推送可能是新聞班的王晨編輯的;PC端登陸網易郵箱,「每日生活」的文案可能是廣告班楊蘋瀾的創意;如果你玩一款叫「全民冠軍足球」的手遊,那遇晗大概會很高興,這正是他從測試期到上線期全程跟進的項目……
我們採訪了二十餘位15級南大新傳的同學,在大四實習中,他們有的已經和實習公司籤約,有的更加確定了研究生的申請方向,也有的發現了職業規劃的另一種可能。
傳統媒體: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梓巖、丁安一、邵沛分別在《人民日報》的研究部、新聞協調部、總編室生態新聞版實習。在這裡,他們體驗到了體制內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感受傳統紙媒完整的新聞生產過程和黨媒的運作規律,也嘗試去培養一種與學生時代有所區隔的、看待政策與環境的全新視角。在丁安一看來,這裡的工作氛圍比想像中要輕鬆,報社老師們的嚴謹周到令她印象深刻。
王梓巖在人民日報社
張潔、劉京龍、張曉歡都在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實習。張曉歡在網絡傳播部參與運營「荔枝新聞」APP。劉京龍在江蘇網絡電視臺做短視頻新聞,跟攝像大哥出去做直播和拍攝,也幫娛樂組一起做後期。
張潔在衛視頻道做實習編導,參與了一個周播和一個季播節目。音樂鍵盤、提詞器、現場導演、嘉賓接待和溝通……參與長時間的節目錄製雖然辛苦,但是也讓她真正跳出了「觀眾」的角色,從製作者的角度驗證所學的知識。
到《新京報》實習,可以算作李想俁大學以來的夙願。2018年夏天,這個願望終於成真了——他來到了《新京報》深度報導部,度過了三個月的記者生活。李想俁的故事,在他的實習手記裡可以看到。
同樣選擇去專業媒體實習的,還有新聞班的周帥。對他來說,選擇去《北京青年報》深度報導部來磨礪自己,多少有點緬懷傳統媒體黃金歲月的意味。在報社,他可以把採訪當作小型田野調查來做。儘管去了以後,每天抓耳撓腮地想選題,又在開會時不斷被推翻,寫完稿反覆修改,都成了痛苦的日常生態。
報社前臺
做調查報導也有有意思的經歷。周帥參與的第一個選題是調查一個叫「處CP」的涉黃APP。組裡另外兩個都是女生,為了挖到料,周帥被分配到當「假用戶」的臥底任務。臥底第三天,有一個叫「大秀」的女生加他,他看了一眼對方的朋友圈,裡面只有一組圖片,文字的大概意思是,先好好工作,再好好生活。周帥甚至有些被感動到,覺得女生是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幹這行。結果聊著聊著,才發現上當了,「純粹就是為了錢嘛」。此番經歷過後,周帥才意識到,以前總覺得保持客觀挺容易的,結果差點因為預設立場導致報導失誤——新聞倫理,做起來總比說起來難。
在北青,除了四篇深度報導和實習學分,周帥收穫的最重要的東西還有做新聞全流程的重塑。在學校裡的習作,老師同學都很容易採訪,稿子頂多是難寫;真正在社會上採訪,尤其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吃閉門羹是常事。新聞,不是念書念到的理論這麼簡單。
不過即便如此,這段經歷也依然讓周帥堅定了當記者的願望——「如果有一天,因為我的報導,改變了某些事,幫助了某些人,那是一等高興。」
北青實習生辦公室
實驗班的時茗鈺選擇了《財新》,同樣是一家敢於報導敏感事件的嚴肅媒體。時茗鈺所在的民生組報導的大多是中國社會的重要議題:教育、醫療、養老、公共衛生、政府政策等等,他們要做的就是實時監控社會發生的重要事件,挖掘有社會價值的選題,然後聯繫信源採訪、搜集分析資料、撰寫稿件。
在《財新》,實習記者和正式記者一樣,大多數時候都需要獨立挖掘選題、採訪、寫作。這讓時茗鈺一開始倍感壓力,但壓力之下的能力提升也非常明顯,起初採訪專家時她的提問往往生澀、不專業,後來學會儘可能多地搜集資料,調動知識積累,做好萬全準備。一次,就某個養老問題,她的觀點和專家不謀而合,這讓本來程式化回答問題的採訪對象興奮起來,打開了話匣子。
《財新》辦公樓在三裡屯SOHO
讓時茗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與正式記者合作的湖南耒陽事件。由於事發學校拒絕了所有媒體的採訪,而社會事件的分析與研究,必須要具備多方的聲音。為了採訪到最核心的當事人,她打了三十多個電話,一層一層地溝通、聯繫,終於尋找到學校方面的聯繫人,並說服對方接受採訪。在這一事件的報導中,《財新》是極少數採訪到涉事學校內部人士的媒體。
和周帥一樣,實習的三個月,時茗鈺也慢慢發現,學好新聞理論並不代表就能做好記者,因為現實中會遇到書本上沒有的困難。這時需要的不是那些冷冰冰的理論,而是以身為人的真誠去打動訪談對象,以百折不撓的韌性去迎接挑戰。雖然唱衰媒體的聲音不斷,但《財新》專業的新聞氛圍,前輩記者們對新聞倫理的踐行,都讓時茗鈺對成為記者仍然抱有期待。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未來研究生的申請,可能會選擇新聞以外的方向。
網際網路公司:除了KPI,還有更多
寬鬆的人際關係、專注的工作氛圍、優厚的福利待遇,讓不少已經有傳統媒體或廣告公司實習經歷的同學,在大實習中選擇體驗網際網路公司的生態。
新聞班陳曄的實習在搜狐度過。對國際新聞感興趣的她,在搜狐新聞的「Global國際臺」參與新聞監測、外媒新聞編譯和頻道運營。
與專業媒體相比,網際網路媒體的原創內容偏少,更偏向新聞聚合。但這份工作也並不輕鬆,外媒新聞編譯需要結合之前做過的類似選題,補充背景知識,編輯成稿。國際新聞採寫需要有一定的國際政治知識積累,陳曄作為新聞系學生,深感自己在這一領域的薄弱,寫文章時需要補充大量的背景知識,比較吃力。她本來就計劃研究生攻讀國際政治或者國際關係專業,在搜狐做國際新聞的實習經歷更是印證並鞏固了這一想法。
圖片來自搜狐官方微信公眾號
同樣來自新聞班的李亦玄在網易傳媒文創事業部實習。由於前年已經在網易實習過,和部門老師已經建立了信任,她做起工作也更駕輕就熟。她不僅需要協助負責一檔一周三更的青年文化欄目,還要參與官方微博運營,參與線上線下的市場品牌活動。除此之外,她有時還會參與內容策劃項目,或者是新媒介的嘗試,比如製作電臺節目。
多樣的工作內容讓李亦玄覺得一直有新東西可學。在實習中,她很享受擁抱工作中的不確定性,於她而言,這可以維持對一份工作的新鮮感和滿足感。正因如此,即使有時會遭遇工作中突如其來的手忙腳亂,或是持續一周的加班,她也能夠悅納了。
網易在上海China Joy辦活動
楊蘋瀾也在網易實習。大二時,她聽過網易嚴選負責人的講座,非常喜歡嚴選的設計風格。到網易嚴選部的第一天,她有點懵——不同於之前在公關公司實習偏打雜的工作內容,網易的實習需要獨立負責項目的某一模塊。儘管第一次上線工作特別緊張,但到後面也就習以為常了。挑款師推薦、甄選家的模塊運營和社群運營、類目活動策劃、每日生活的文案撰寫……她實習時剛好是「618」年中大促前,工作強度很高。但嚴選寬鬆的工作氛圍讓她非常喜歡,健身房、大牛講座、商品部日常送來的福利,甚至還可以帶貓貓狗狗來上班。
楊蘋瀾與網易同事在莫高山團建
(樓上左一為楊蘋瀾)
王晨、姜璐、遇晗都在騰訊實習,不過所做工作都不太一樣。
新聞班的王晨在騰訊新聞做熱點運營編輯,負責騰訊新聞APP要聞頻道、必讀頻道、時政頻道、軍事頻道、社會頻道、法制頻道的日常更新維護。和在搜狐的陳曄一樣,她也需要從後臺無數新聞中作出篩選,編輯、分發稿件。
在騰訊,王晨驚嘆於新聞的數量之多,每分每秒都有質量參差不齊的新聞生產出來,這也讓她思考:作為一個記者,如何才能讓自己寫的新聞被編輯看到。
以前,王晨覺得新聞理想就是要做新聞的生產者,去寫揭露社會問題的深度報導;但在騰訊,新聞理想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一次,部門後臺收到一條新聞,很多網際網路媒體立即推送出去。儘管知道這種即時消息晚一秒鐘推送都會極大地影響閱讀量,但編輯還是花了幾分鐘去做核查。而就在這幾分鐘之內,這條消息被證明是假新聞。
這讓王晨意識到,只要保持對新聞的尊重態度,無論在哪種單位和崗位,都可以實踐新聞理想。
王晨每天會坐最繁忙的地鐵13號線去上班
實驗班的姜璐覺得自己更適合偏商業取向的職業方向,她的選擇是騰訊的OMG網絡媒體事業群,負責「話題」的產品運營。這是騰訊新聞新上線的產品,在分析用戶反饋、改進運營策略的工作中,姜璐感受到一種產品導向和用戶取向的思維。她思考的不再只是新聞的內容,而更偏重於傳播的方式;面對的不是讀者,而是使用產品的用戶。這讓她嘗試著從更多維度去思考,從一個產品運營者的宏觀角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糾結於每一條新聞、話題。
熱愛遊戲的遇晗對遊戲行業很有工作興趣,懷著挑戰自己的心態,他給騰訊遊戲投了簡歷。經過層層面試,他來到了騰訊互娛遊戲發行線(深圳)。他所在的項目組做的是一款足球手遊,面向玩家主要是25-35歲的年輕人。這段實習,讓他熟悉了與遊戲相關的流程,以及與發行商打交道的注意事項,同時,在騰訊遊戲學院,他也學到了關於遊戲用戶研究、遊戲人群分析等方面的知識。
遇晗與項目組同事團建
(第二排右一為遇晗)
除此之外,你還有更多可能
出於專業對口考量,很多廣告班的同學選擇了廣告公司。廣告公司文化自由,同事們在工作之餘都很會玩;公司管理扁平化,很少有繁複的條條框框,沒有嚴苛的上下級關係;工作氛圍純粹、快樂,每個人都為了效率共同努力。這一切都讓他們非常欣喜和享受。
高寧和於瞳都去了北京奧美。奧美由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創立,是廣告圈裡聲譽極高的廣告公司,出品了很多經典廣告。
高寧所在的團隊是北京奧美有名的加班組之一,常常十點多才陸續下班,美術們偶爾會通宵——這是因為他們每一次都想拿出最滿意的創意。
哈佛博士理察提出過「創意的迷宮」這一概念:創意人員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產出創意,而尋求創意的過程,意味著迷失甚至不知所措。他將創意的出口分為5種:So So、Interesting、Good、Great、Spectacular。高寧知道,由於時間緊、秒數短、內容多等各種因素限制,團隊不可能每次都從創意的第五號口Spectacular出來,但他們一直盡力往第四號、第五號口擠。
這也是高寧從leader那學到的最深刻的一點:在足夠多的嘗試之前永遠不要說不可以——好的創意,能在限制之下找到出口。
第一排正中間為高寧
於瞳也決定趁著學了三年廣告的餘溫體驗一下4A廣告公司的工作狀態,她是奧美創意部門的文案實習生,參與服務的客戶包括蘋果、愛普生、西門子、強生、屈臣氏、COAST等等。
在工作中,她能夠接觸到陌生的行業和產品知識,也更深入地重新認識了商業品牌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很多人一樣,她曾以為愛普生=賣印表機的、西門子=賣冰箱的、強生=賣嬰兒沐浴液的,但來到奧美的第一個項目策劃就刷新了她的認知——愛普生將大幅面印表機引入中國,幫助本土時裝設計師實現更精準的數碼印染;西門子,也在用自己的數位化技術幫助中國工廠更高效地開發利於環保的生物能源;強生,除了生產母嬰洗護用品,更在不斷創新醫療技術,致力於全球人類的健康事業……這一切都是作為消費者的她遠遠無法了解到的。只有當她深入了這些項目的實際運轉,才能夠知道表象背後的真實狀態。
奧美萬聖節party(於瞳為第一排右一)
張天嬌和王端睿都去了時尚雜誌實習。此前,我們推送過張天嬌的時尚雜誌實習手記。
同樣熱愛時尚行業的王端睿在上海《紅秀Grazia》做時裝組助理,協助編輯完成時尚大片的拍攝。時尚行業對適應性要求很高,實習並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天上班,她就直接跟了佟麗婭的封面拍攝。
時尚行業也並不完全像她想的那樣——有拍攝任務的時候,再精緻的女孩也穿得像民工。她戲稱自己就是一個「時尚民工」。
拍片不僅讓王端睿能夠經常見到明星或是接觸大牌,更重要的是,時尚雜誌是一個有藝術性存在的地方,拍片的過程,其實是在創造一個自己想完成的作品。
王端睿與同事合影(左二為王端睿)
除此之外,實習還有更多可能。
丁慧嫻投簡歷的方向主要是甲方公司,最終她去了小紅書APP市場部,負責雙微運營。
胡敏悅也有廣告公司的實習經歷,這一次,她也選擇體驗甲方。一直很喜歡迪士尼電影的她,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實習。她原來並不熟悉「僱主品牌」這一概念,直到進入團隊,才意識到潛在的員工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消費者」。
鳳羽彤本身就是關注環保的素食主義者,未來研究方向也和環境有關,去糙米科技旗下的「素食星球」公眾號做新媒體採編,是結合專業與興趣的選擇。
一直喜歡特稿的林煒鑫在「故事硬核」工作室做實習記者,這段經歷讓他更加確信自己對特稿這行有無與倫比的熱情,他希望能寫出有質感的能抵抗時間的作品。
華特迪士尼工作照(左一為胡敏悅)
鳳羽桐在「素食星球」實習,夥食都是純素
丁慧嫻在小紅書實習,同事每周五都帶狗來上班
忙碌的實習會帶來很多壓力,但也相應帶來足夠的成長。不同於在校學生,實習生有著雙重身份。一方面,對自己的定位應該是「工作人」,這也是領導和同事對你的期待,你需要對自己的產出效果負責;另一方面,你懷抱的仍然是一種海綿一樣吸納新知、瘋狂學習的心態,並不斷回頭,重新審視以往所學的知識——實習可能是一場對既有經驗的搖晃。
對於南大新傳人來說,實習,不僅僅是通過三個月的時間收穫學分。它還意味著夢想與現實的碰撞,意味著校園與社會的交匯,也意味著不斷嘗試和不斷探索——探索世界,也探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