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村目前遇到的困難是什麼?」「你現在的收入主要靠什麼?」「你們家孩子上什麼學,學習咋樣?」……在靈丘縣邊臺村的支村兩委和貧困戶會議上,第一書記高姍姍每次開會都是幾個小時,村裡村外、家長裡短,村民有事都願意聽聽她的意見。
2017年8月,團中央組織部基層建設部幹部高姍姍,受中組部和團中央的委派,擔任了革命老區靈丘縣韓家房村第一書記。她接過上任第一書記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努力,讓韓家房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去年5月,高姍姍被派駐離靈丘縣城五十多裡路的南山區——紅石塄鄉邊臺村,幫助這裡的群眾脫貧致富。
在脫貧工作中,她牢牢把握黨建引領,有效發揮青年社會組織、發動各領域青年力量,並整合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形成有效的工作抓手。在實踐中,她摸索出通過黨建「X+1」模式(X:若干青年社會組織,1:駐村第一書記所在貧困村),聚合青年社會組織與貧困村結對建立聯合黨支部,推動和帶動各項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成效。
身心盡入,真情實意對待貧困戶
「冬天快到了,很多村民身上穿的都是灰黑色的舊棉襖,棉襖裡的棉花不服帖也不暖和。貧困戶家裡炕上的被褥,也都是灰土土的樣子,看到他們這樣的生活狀況,我說不出的揪心。」談及第一次來到韓家房村的景象,高姍姍回憶道。
於是,高姍姍將這一情況告知了團中央直屬單位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組書記侯寶森,他當即安排了20餘萬元的空調、棉衣被、秋衣褲等秋冬物資送到了村裡。之後,北京的朋友得知高姍姍駐村扶貧的情況後,也幫助她對接了北京財貿學院團委的志願者,20餘名師生帶著800套嶄新的羽絨服來到村裡,挨家挨戶地送溫暖,親自給貧困戶穿在身上。
據了解,為了將扶貧常態化,2018年3月18日團中央直屬單位,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第二黨支部與韓家房村黨支部建立聯合黨支部,通過黨建關切的模式帶動全面資源對接。為了推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扶貧振興,高姍姍扶貧的兩個村與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中國青年國際交流中心、北京財貿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等建立聯合黨支部,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投入扶貧物資累計40餘萬元,全縣受惠貧困村10餘個,受惠貧困戶1600人。
「我們沒文化,也不懂禮貌,但我們講情、講理兒,誰對我們一點好,我們記一輩子。」村民王海蓮感激地說,「黨的政策越來越好哇,派來的幹部像高書記這樣又年輕又能幹,我們有盼頭哇。」
事無巨細,教育扶貧開拓先行
一次,為韓家房小學的孩子們捐贈棉衣時,高姍姍發現一位有舞蹈天賦的孩子。但校長韓軍紅卻說:「好苗子,可惜家裡太窮,估計等到初中就打工賺錢去了……咱們學校這種貧困孩子還挺多的。」
在對學校所有貧困戶孩子進行家訪時,高姍姍聽到一位母親這樣說:「家裡窮,孩子的父親得了腦瘤,我也患有嚴重關節炎,幹不了活兒。不指望孩子上學有出息,等上完初中,就跟她姐姐一樣出去打工賺錢。」
高姍姍心裡一顫:「這不就是貧窮的代際傳承嗎?如何阻斷呢?」
於是,她發起建立「自強不息志存高遠」助夢項目,首批資助方以小學2400元/年、初中3600元-4800元/年,高中6000元/年的標準,對駐村及周邊村的貧困家庭孩子進行全部兜底資助。「項目二期篩選了十餘名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與資助方結對,進行物質幫助和日常思想、情感、精神上的交流。截至目前,已發放到學生手中的資金達10萬餘元。」高姍姍對記者說。
為了提供更好的硬軟體教育條件,團中央基層組織建設部撥付10萬元經費支持縣青年之家建設,中國光華基金會捐助10萬元給建檔立卡戶貧困學生……被資助的孩子們,因為看到了希望,變得發奮圖強。
在這些孩子身上,高姍姍深刻感覺到教育雖然是見效最慢,但卻是最根本、最有力量的脫貧方式。「只要家家戶戶都重視教育,社會各界都支持教育,落後的貧困山區終究會改觀。」說到這裡,高姍姍的眼神閃爍著堅定。
七位一體,摸索實踐扶貧一線
邊臺村,是靈丘縣重點易地移民搬遷點,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關懷。在縣鄉黨委政府支持下,解決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樓房。但高姍姍卻想,如果縣鄉裡修了四通八達的公路,制定了休閒旅遊發展規劃,依靠自主創業和發展產業,那老百姓就不會為生活所發愁了。
於是,在基層組織建設部部長張向群的協調幫助下,高姍姍組織當地青年創建了全國唯一實職認證的 「駐村第一書記」服務號和商城,為土特產搭建起售賣、共享、眾籌的流量入口,實現了近20萬元的銷售額。「在團中央宣傳部、中國國際交流中心、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苦蕎等靈丘特產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各大流量平臺,甚至成為國際交流中心外事活動御用國禮,成為『講好中國扶貧故事、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文化傳播載體。」高姍姍欣喜地說。
辛苦付出的同時,高姍姍也收穫了諸多榮譽,她的電商消費扶貧做法作為典型經驗在國務院扶貧辦的簡報刊發,她的扶貧事跡被北京電視臺跟蹤報導,紀錄片申報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她入選「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最美人物」,她本人也被評為大同市「2018年度脫貧攻堅優秀幫扶幹部」、山西 「脫貧攻堅青年先鋒」、山西「全省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我覺得,越是偏遠貧窮的山村,越能磨鍊一個人的能力和心性;越是艱苦的環境,越磨鍊和考驗自己的初心,越有機會踐行使命。我挺珍惜這樣的機遇。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我一樣,這麼幸運地在年輕不怕吃苦的年紀親歷和深度參與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並能使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希望未來回憶人生的時候,如今我所做的事情,是最讓我值得驕傲的。」高姍姍動情地表達她對扶貧工作的理解。
在靈丘,高姍姍不斷摸索實踐,推出了產業扶貧、黨建扶貧、社會公益扶貧、思想扶貧、文化知識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和創業扶貧「七位一體」的扶貧措施。談到她的感人事跡,村民們都有說不完的話:「高書記帶領我們種植了500多畝的油用牡丹,我們韓家房全村都脫貧了。」「高書記自己掏腰包外出考察項目,帶回來玉木耳食用菌產業,建了一片大棚,我們跟著高書記幹活,每人都增收了7000多元,村集體也有錢了,資產一百多萬。」「別看是個女娃兒,跟我們老爺們一起搬石頭壘土壩、扛鋼管、卸菌棒,能幹哇,也吃得慣我們山西的胡麻油、黃糕!」「我們村地勢不好,世代缺水吃,高書記給我們打井架電,我們住上了別墅洋樓,吃的用的水和澆地養魚的水全靠這兩口深水井。」「你這第一書記當的!家也不回了,真是拼命三郎,你幹什麼我們都願意跟著你幹!」……
個人簡介
高姍姍,1984年9月生,中共黨員。共青團中央基層建設部副處級調研員,2017年8月起先後擔任團中央派駐靈丘縣韓家房村和邊臺村第一書記。她探索和創新了黨建、產業、創業等「七位一體」扶貧路徑,實現了韓家房村和邊臺村的整體脫貧。她的事跡經中國婦女報、中青網、北京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導,其中北京電視臺製作的事跡報導申報中宣部五個一百工程評選。2019年3月起,她擔任團中央駐靈丘縣定點幫扶工作隊隊員,4月獲得山西省脫貧攻堅青年先鋒,並榮獲全省脫貧攻堅貢獻獎。
本報記者林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