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國影視發展新機遇

2021-02-08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絲綢之路是東西文明交匯的歷史符號,而「一帶一路」是當今中國與沿線國家追求經濟發展全方位互利共贏的現實需要。在現實與歷史的承續轉化之間,「一帶一路」既是經貿自由之路,也是文化交匯之路。縱觀歷史,講故事是人類社會實現代際之間文化傳承和各民族之間跨文化理解的便捷方式。而置身於時下數位化電子媒介的時代,影視作品又成為講述故事的主要載體、建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

在2015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指出,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這無疑為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也必將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未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在深耕本土、傳承創新之外,更需要放眼國際,承擔文化輸出、交流互鑑之功能,從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居民提供更多影視文化產品。

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視野

從空間分布來看,「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首尾相接,途經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西亞北非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有著深厚文明積累的文化腹地。雖然影視媒介技術具有全球統一的標準,但文化卻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每個國家的文化屬性和民族性格各不相同。所以,中國電影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遭遇的難點之一,就是要在電影製作或營銷中找到其他國家與地區觀眾能夠接受的共同點,儘可能地減少作品在海外傳播中的「文化折扣」。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對中國電影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中國電影需要建立國際化視野,開發更廣闊的文化市場。從知識來源上,需要加強對沿線各國的研究,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政策制度、教育水平等,作為市場開發的知識儲備;從實務操作上,通過與沿線國家合作拍片,舉辦電影節或電影展,以及進行電影譯製、電影學術研討與人才培養等活動,建構多層次立體化的電影行業交往格局,為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破局。

事實上,自2002年啟動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在相關產業政策的指導下,與境外的合作製片獲得了飛速發展。伴隨中日、中韓等合拍經驗的累積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與印度、俄羅斯、泰國、越南等沿線國家的電影合作都已經起步或有所斬獲。中印兩國電影人合作推出了《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等電影,中國電影人與泰國專業團隊合作拍攝電影《索命暹羅之按摩師》,中越合拍愛情喜劇《越來越囧》,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拍攝團隊遠赴歐洲、東南亞、非洲實地取景拍攝,這些都折射出中國電影日益開放的姿態、多元包容的取向。

與此同時,通過建立電影節、電影展等機構化平臺,增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從業者的交流,也是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4年創辦了以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主體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試圖以電影為紐帶,創設良好的人文交流環境。歷經三年的發展壯大,到2016年9月第三屆時,電影節已形成了57個國家和地區的320部優秀電影參加展映,500多家電影機構和170多名專業人士前來洽談的盛大規模。此外,在中國其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節上,「一帶一路」元素的電影也從最初的展映單元逐漸變成了現在的「重要看點」。在2016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弗羅斯特,凌晨四點》《聽見寂靜》等來自沿線國家的電影作品入圍金爵獎評選,收穫了觀眾和評委高度評價。近日,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探尋電影之美高峰論壇——『一帶一路』電影發展與全球電影新格局」上,主辦方宣布,作為「一帶一路」國際電影交流活動的組成部分,每年將與沿線國家共同舉辦雙邊或多邊電影展映,並推出「最佳金絲帶」電影獎,今年這一獎項花落俄羅斯電影《白虎》。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能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化風貌特徵。蘊含跨國思維的中國電影作品將更多地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文娛生活中;同時,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越來越多充滿異域風情的外國電影也將與中國觀眾見面,將沿線國家多姿多彩的文化與生活娓娓道來。

電視節目資源的融合共享

「一帶一路」沿線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傳統廣電媒體仍在這一地區佔據主導地位。電視作為一種家庭媒介,深度嵌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中國電視人或借鑑國外優質電視節目製作經驗,引進國內進行二度開發,或盤活我國現有的電視節目,推動影視劇的對外傳播,從而內外聯通,實現資源的融合共享。大型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現已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第一季於2012年在浙江衛視播出時,掀起收視旋風,穩穩佔據當時周五晚黃金時段收視排行榜首。這檔節目引進荷蘭的《荷蘭之聲》(The Voice of Holland)的版權,並在原有節目創意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植入血緣親情、故土鄉情、民族情感等中國主流價值觀。而在2016年湖南衛視歌唱綜藝類節目《歌手》的舞臺上,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年輕歌手迪瑪希憑藉海豚音和高顏值一炮而紅,新浪微博粉絲已超過330萬,深受網民和觀眾的喜愛。

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視節目資源在中國電視螢屏上「梅開二度」之際,中國的影視劇也走進沿線國家人民的家庭生活中。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杜拉拉升職記》《北京愛情故事》《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醫者仁心》等進入了非洲市場,毛豆豆、杜拉拉成了不少非洲觀眾津津樂道的中國形象。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海寧基地從2015年開始,有針對性地瞄準中亞市場,將曾經在國內熱播的劇目變成輸往當地市場的優質資源。實驗區調研團隊赴中亞實地調研以後,發現家庭倫理題材和傳統文化特色鮮明的影視劇可以作為挺進中亞市場的切入點。於是,聯手新疆的譯製團隊開發符合中亞國家影視消費需求的產品。2016年9月,首批試驗性作品——浙產電視劇《全家福》和《神醫喜來樂傳奇》進入中亞市場,通過哈薩克斯坦國家電視臺的31衛星頻道播出,覆蓋了中亞、東歐等地區。此外,實驗基地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浙江博採傳媒三方共建的譯製中心還承擔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非影視合作工程」的部分譯製任務,電視劇《媽媽的花樣年華》《老爸的心願》已經翻譯成斯瓦希裡語在坦尚尼亞國家廣播公司播出,電視劇《一克拉的夢想》《婆婆來了》和動畫片《渴望藍天》《桌球旋風》等一系列作品也譯製完成,將出口覆蓋歐美、亞洲和非洲18個國家和地區。

「一帶一路」倡議所推動的電視節目資源的互通融合,不僅豐富了國內電視節目的內容、風格與題材,而且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也刺激著中國影視劇的海外傳播,實現產品的二次開發。

紀錄片成為沿線各國人民了解互信的新載體

「一帶一路」是溝通不同社會的橋梁和通道,其所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不僅指向的是物,是經濟繁榮;在歷史的整體視域下,更在於文化的交流、互通與理解。

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獨立或合作拍攝的「絲綢之路」主題紀錄片有26部。這些紀錄片的內容多集中在歷史人文、文明發源、交通要塞、宗教民俗等主題,區域人文歷史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被反覆書寫。新時代的絲路概念紀錄片則在介紹歷史民俗、旅遊景觀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經貿交往、信息交換的時代元素,表達「一帶一路」這一新型全球化載體「共商、共建、共享」的時代內涵。央視製作推出的紀錄片《一帶一路》累積行程20萬公裡,跨越亞、非、歐、美四大洲30多個國家,運用現代影像手段記錄拍攝了「一帶一路」沿線的合作項目、重點工程和歷史遺蹟,講述了國內外60多個普通人物與「一帶一路」的故事,展現了「一帶一路」所蘊含的共通的能力、共建的誠意和共享的期盼。此外,《奇域:探秘新絲路》以民間視角展現新絲路上的故事;《新絲綢之路》用鏡頭再現悲壯的古戰場,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現恢宏的古文明;《敦煌》改變「博物館式」的傳統講述方法,通過故事引出歷史,訴說著一段絲路傳奇;《海上絲綢之路》通過講述個人奮鬥的故事,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的經貿文化往來……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日合拍紀錄片《最後的沙漠守望者》將在北京紀實頻道首播。該片歷時一年,實地取景拍攝並製作,以視覺人類學的視角,記錄了400年以來居住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克裡雅人他們獨特的民俗文化及部族的歷史沿革,客觀展現了克裡雅人在面對人口的不斷增多、自然環境的不斷改變時所做出的艱難抉擇。紀錄片工作者紛紛推出作品,試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一帶一路」上的歷史與現實。

2016年4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包括中國五洲傳播中心、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歷史頻道在內的17家媒體機構籤署了聯盟倡議書。一年來,成員機構已增長到43家。「絲路電視跨國聯播網」今年春節期間開播,獲得海內外積極響應,其周播紀錄片欄目《絲路時間》已覆蓋40多個國家的5億多觀眾,在21家境外主流電視媒體,以11種本土語言播出。「一帶一路」紀錄片需要藉助不同的國際推廣平臺,走向更多的沿線國家,嵌入當地人的日常收視習慣之中,進而增進沿途國家和中國的民間交往與互信。未來,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在深耕本土、傳承創新之外,更需要放眼國際,主動承擔起文化輸出、交流互鑑之功能,從而給沿線國家的居民提供更多影視產品,為「一帶一路」留下更多值得珍藏的文化記憶。(文/付麗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

歡迎關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訂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官方微信,獲得更多深度價值內容,帳號:ccaa-org

加入方式:

點擊本文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關注即可;

在您微信「添加朋友欄」查找「微信公眾帳號」,輸入「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關注即可。

相關焦點

  • 德國工商界人士:「一帶一路」帶來發展新機遇
    德國工商界人士:「一帶一路」帶來發展新機遇 2019年09月06日 12:59   來源:新華網
  • CCTV4中國新聞聚焦成都:臺灣同胞共享「一帶一路」發展機遇
    成都地處西南腹地,「一帶一路」建設為這裡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在今年2月,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出臺後,積極鼓勵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向中西部、東北地區轉移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 關注丨共建「一帶一路」 柬埔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他表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了柬埔寨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柬埔寨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的踐行者: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2016年6月,柬埔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在金邊皇家大學成立,佔達利·尼克擔任中心主任。「柬埔寨有句諺語:『花朵需要授粉才能結果,樹木需要澆水才能成長。』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共建『一帶一路』對柬埔寨的重要性。」
  • 港城搶抓開放新機遇打造「一帶一路」強支點
    近年來,我市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和抓手,積極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同各方合作共贏、共享發展。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連雲港中哈物流基地累計到發中歐班列525列,同比增加22.89% 。進出場空重貨櫃16.6萬TEU,同比增4.73%。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快速發力。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連雲港搶抓開放新機遇 打造「一帶一路...
    這裡是連雲港,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地方;是「一帶一路」支點城市;是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雲港片區所在地;更是中國和世界「對話」的窗口。  面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逆風」,連雲港緊緊抓住國家開放機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偉大曆程,以高水平開放助力「雙循環」,在擁抱世界的過程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深度、覆蓋面更廣的對外開放新目標。
  • 法國駐華大使:馬克龍總統高度評價「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機遇
    (攝影:中國日報網記者 嚴玉潔)中國日報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嚴玉潔)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於4月下旬在北京舉辦。值此之際,法國駐華大使黎想在4月17日下午的記者會上表示,總統馬克龍此前曾高度評價「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新的合作機遇,法國將派遣外長勒德裡昂作為總統特使參加這場盛會。
  •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一帶一路,英國面對的完美機遇
    對英國而言,「脫歐」讓我們意識到應該更大膽地擁抱各種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恰恰是完美的機遇,使我們能夠利用現有優勢,與各方攜手共同為世界造福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多來,這個覆蓋全球超過60%人口和世界1/3以上貿易的倡議廣受讚賞。
  • 一帶一路國際影視橋在臺灣高雄正式啟動
    當日,出席嘉賓有一帶一路國際城市影視聯盟臺灣.高雄聯盟主席潘靜雅,一帶一路國際城市影視聯盟武夷山聯盟主席蔡和榮,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秘書尹鶴相,深圳臺商協會副總會長吳盛吉等人士,一帶一路國際城市影視聯盟臺灣高雄聯盟夥伴等及社團領袖
  • 中塔專家舉辦視頻會議 共話「一帶一路」合作機遇與挑戰
    中新社北京11月19日電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塔吉克斯坦科學院19日共同舉辦《中塔「一帶一路」合作:機遇與挑戰》視頻會議,中塔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塔吉克斯坦是首批與中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之一。
  • 共建「一帶一路」為京港合作提供新機遇
    北京市工商聯和香港貿發局籤訂的合作備忘錄提出,依託香港競爭優勢,發揮其功能平臺作用,服務兩地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致力為兩地企業創造更多貿易和投資機會。  近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為京港合作創造了不少新機遇。北京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戴穎介紹,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京港兩地積極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拓展交流合作領域。
  • 姜峰 藍慶新:數字「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挑戰及路徑研究
    在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都提出,加強沿線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跨境數字貿易往來,緊握智能化、網絡化、數位化發展機遇。數字「一帶一路」從願景轉變為現實,行動支付、網際網路金融、遠程醫療等數字服務正沿著「一帶一路」走向各個國家,促進生產資源高效配置和創新集聚,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帶動沿線國家跨越式發展,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講述「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意義...
    如果說作者第一本書《一帶一路:聯動發展的中國策》主要著眼於「一帶一路」提出的時代背景、著力方向、運行原則,以及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動發展的動因與前景、初步成就與經驗的話,那麼,近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則更多地著眼於「一帶一路」建設對於區域合作、經濟全球化的特殊影響,著眼於「一帶一路」對國際秩序重構、國際關係變革乃至全球治理體系轉換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
  • 抓住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福建續寫海絲新故事
    2020年01月15日 10:54:55 來源:福建日報   「堅持開放發展,力爭在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走在前頭。抓住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著力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 「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
    (上海)9日在滬聯合舉辦「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長三角」論壇,來自政府、學界、企業、銀行的80餘位專家出席論壇。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吳富林、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發表致辭和主旨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等知名專家就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新階段、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倡議與長三角一體化的協調發展發表了重要觀點。
  • 王健林揭秘「一帶一路「幹啥最賺錢 旅遊將是一個新機會?
    2017年5月15日訊,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4日在北京隆重開幕。開幕式後記者李斯璇專訪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首富王健林如何看待「一帶一路」中的各種新機遇?在「一帶一路」中他又看好哪些能賺錢的「金礦」?
  • 柬埔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樣板
    《當代世界》總第434期刊文《柬埔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樣板》指出,柬埔寨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國家。隨著近年來柬埔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柬合作的穩步推進,「一帶一路」為柬埔寨發展轉型升級注入了巨大動力,中柬兩國各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 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創造互利共贏新機遇
    「這條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高鐵開通後,兩座城市間的通勤時間縮短至兩小時,不僅極大緩解了交通壓力,也使沿線城鎮變得更有活力。」  塔裡克見證的變化,是當前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務實合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雙方紮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多領域合作逆勢上升。能源貿易增長30%以上,達到近1億噸;新籤工程承包項目總額增長14.5%,已超過100億美元。
  • 歐力士與「一帶一路」
    論壇通過了「圓桌峰會聯合公報」,發表成果清單270多項,共有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籤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多邊經濟合作不斷加強。歐力士集團也對「一帶一路」發展動態十分關注,積極響應進行業務布局。劉國平董事長在會上發言該基金目標規模100-150億美元,旨在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品牌、資源優勢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潛力所帶來的巨大機遇,構築全球化產業平臺。
  • 「一帶一路」構建新型國際發展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從中國和周邊發軔,基於中國參與東亞地區合作的經驗,旨在推動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和共同發展。它首先推動協商合作,為實現共同發展創造穩定的政治條件;進而,通過發展利益的深度相互依賴實現更深層次的政治互信與民心相通,維護合作秩序,構建和平合作的文化。以中緬經濟走廊項目為例,該是中緬共建「一帶一路」的重中之重,是發展地區主義和發展與安全良性互動的典型案例。
  • 斯洛維尼亞前總統:一帶一路孕育創新機遇 網際網路應成核心
    斯洛維尼亞前總統、人大重陽外籍高級研究員達尼洛·圖爾克(Danilo Türk) 攝影 趙嘉偉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 常紅 王欲然 覃博雅 趙嘉偉)9月30日,「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治理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