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絲綢之路是東西文明交匯的歷史符號,而「一帶一路」是當今中國與沿線國家追求經濟發展全方位互利共贏的現實需要。在現實與歷史的承續轉化之間,「一帶一路」既是經貿自由之路,也是文化交匯之路。縱觀歷史,講故事是人類社會實現代際之間文化傳承和各民族之間跨文化理解的便捷方式。而置身於時下數位化電子媒介的時代,影視作品又成為講述故事的主要載體、建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
在2015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指出,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這無疑為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也必將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未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在深耕本土、傳承創新之外,更需要放眼國際,承擔文化輸出、交流互鑑之功能,從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居民提供更多影視文化產品。
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視野
從空間分布來看,「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首尾相接,途經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西亞北非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有著深厚文明積累的文化腹地。雖然影視媒介技術具有全球統一的標準,但文化卻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每個國家的文化屬性和民族性格各不相同。所以,中國電影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遭遇的難點之一,就是要在電影製作或營銷中找到其他國家與地區觀眾能夠接受的共同點,儘可能地減少作品在海外傳播中的「文化折扣」。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對中國電影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中國電影需要建立國際化視野,開發更廣闊的文化市場。從知識來源上,需要加強對沿線各國的研究,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政策制度、教育水平等,作為市場開發的知識儲備;從實務操作上,通過與沿線國家合作拍片,舉辦電影節或電影展,以及進行電影譯製、電影學術研討與人才培養等活動,建構多層次立體化的電影行業交往格局,為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破局。
事實上,自2002年啟動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在相關產業政策的指導下,與境外的合作製片獲得了飛速發展。伴隨中日、中韓等合拍經驗的累積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與印度、俄羅斯、泰國、越南等沿線國家的電影合作都已經起步或有所斬獲。中印兩國電影人合作推出了《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等電影,中國電影人與泰國專業團隊合作拍攝電影《索命暹羅之按摩師》,中越合拍愛情喜劇《越來越囧》,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拍攝團隊遠赴歐洲、東南亞、非洲實地取景拍攝,這些都折射出中國電影日益開放的姿態、多元包容的取向。
與此同時,通過建立電影節、電影展等機構化平臺,增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從業者的交流,也是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4年創辦了以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主體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試圖以電影為紐帶,創設良好的人文交流環境。歷經三年的發展壯大,到2016年9月第三屆時,電影節已形成了57個國家和地區的320部優秀電影參加展映,500多家電影機構和170多名專業人士前來洽談的盛大規模。此外,在中國其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節上,「一帶一路」元素的電影也從最初的展映單元逐漸變成了現在的「重要看點」。在2016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弗羅斯特,凌晨四點》《聽見寂靜》等來自沿線國家的電影作品入圍金爵獎評選,收穫了觀眾和評委高度評價。近日,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探尋電影之美高峰論壇——『一帶一路』電影發展與全球電影新格局」上,主辦方宣布,作為「一帶一路」國際電影交流活動的組成部分,每年將與沿線國家共同舉辦雙邊或多邊電影展映,並推出「最佳金絲帶」電影獎,今年這一獎項花落俄羅斯電影《白虎》。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能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化風貌特徵。蘊含跨國思維的中國電影作品將更多地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文娛生活中;同時,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越來越多充滿異域風情的外國電影也將與中國觀眾見面,將沿線國家多姿多彩的文化與生活娓娓道來。
電視節目資源的融合共享
「一帶一路」沿線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傳統廣電媒體仍在這一地區佔據主導地位。電視作為一種家庭媒介,深度嵌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中國電視人或借鑑國外優質電視節目製作經驗,引進國內進行二度開發,或盤活我國現有的電視節目,推動影視劇的對外傳播,從而內外聯通,實現資源的融合共享。大型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現已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第一季於2012年在浙江衛視播出時,掀起收視旋風,穩穩佔據當時周五晚黃金時段收視排行榜首。這檔節目引進荷蘭的《荷蘭之聲》(The Voice of Holland)的版權,並在原有節目創意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植入血緣親情、故土鄉情、民族情感等中國主流價值觀。而在2016年湖南衛視歌唱綜藝類節目《歌手》的舞臺上,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年輕歌手迪瑪希憑藉海豚音和高顏值一炮而紅,新浪微博粉絲已超過330萬,深受網民和觀眾的喜愛。
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視節目資源在中國電視螢屏上「梅開二度」之際,中國的影視劇也走進沿線國家人民的家庭生活中。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杜拉拉升職記》《北京愛情故事》《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醫者仁心》等進入了非洲市場,毛豆豆、杜拉拉成了不少非洲觀眾津津樂道的中國形象。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海寧基地從2015年開始,有針對性地瞄準中亞市場,將曾經在國內熱播的劇目變成輸往當地市場的優質資源。實驗區調研團隊赴中亞實地調研以後,發現家庭倫理題材和傳統文化特色鮮明的影視劇可以作為挺進中亞市場的切入點。於是,聯手新疆的譯製團隊開發符合中亞國家影視消費需求的產品。2016年9月,首批試驗性作品——浙產電視劇《全家福》和《神醫喜來樂傳奇》進入中亞市場,通過哈薩克斯坦國家電視臺的31衛星頻道播出,覆蓋了中亞、東歐等地區。此外,實驗基地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浙江博採傳媒三方共建的譯製中心還承擔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非影視合作工程」的部分譯製任務,電視劇《媽媽的花樣年華》《老爸的心願》已經翻譯成斯瓦希裡語在坦尚尼亞國家廣播公司播出,電視劇《一克拉的夢想》《婆婆來了》和動畫片《渴望藍天》《桌球旋風》等一系列作品也譯製完成,將出口覆蓋歐美、亞洲和非洲18個國家和地區。
「一帶一路」倡議所推動的電視節目資源的互通融合,不僅豐富了國內電視節目的內容、風格與題材,而且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也刺激著中國影視劇的海外傳播,實現產品的二次開發。
紀錄片成為沿線各國人民了解互信的新載體
「一帶一路」是溝通不同社會的橋梁和通道,其所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不僅指向的是物,是經濟繁榮;在歷史的整體視域下,更在於文化的交流、互通與理解。
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獨立或合作拍攝的「絲綢之路」主題紀錄片有26部。這些紀錄片的內容多集中在歷史人文、文明發源、交通要塞、宗教民俗等主題,區域人文歷史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被反覆書寫。新時代的絲路概念紀錄片則在介紹歷史民俗、旅遊景觀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經貿交往、信息交換的時代元素,表達「一帶一路」這一新型全球化載體「共商、共建、共享」的時代內涵。央視製作推出的紀錄片《一帶一路》累積行程20萬公裡,跨越亞、非、歐、美四大洲30多個國家,運用現代影像手段記錄拍攝了「一帶一路」沿線的合作項目、重點工程和歷史遺蹟,講述了國內外60多個普通人物與「一帶一路」的故事,展現了「一帶一路」所蘊含的共通的能力、共建的誠意和共享的期盼。此外,《奇域:探秘新絲路》以民間視角展現新絲路上的故事;《新絲綢之路》用鏡頭再現悲壯的古戰場,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現恢宏的古文明;《敦煌》改變「博物館式」的傳統講述方法,通過故事引出歷史,訴說著一段絲路傳奇;《海上絲綢之路》通過講述個人奮鬥的故事,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的經貿文化往來……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日合拍紀錄片《最後的沙漠守望者》將在北京紀實頻道首播。該片歷時一年,實地取景拍攝並製作,以視覺人類學的視角,記錄了400年以來居住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克裡雅人他們獨特的民俗文化及部族的歷史沿革,客觀展現了克裡雅人在面對人口的不斷增多、自然環境的不斷改變時所做出的艱難抉擇。紀錄片工作者紛紛推出作品,試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一帶一路」上的歷史與現實。
2016年4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包括中國五洲傳播中心、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歷史頻道在內的17家媒體機構籤署了聯盟倡議書。一年來,成員機構已增長到43家。「絲路電視跨國聯播網」今年春節期間開播,獲得海內外積極響應,其周播紀錄片欄目《絲路時間》已覆蓋40多個國家的5億多觀眾,在21家境外主流電視媒體,以11種本土語言播出。「一帶一路」紀錄片需要藉助不同的國際推廣平臺,走向更多的沿線國家,嵌入當地人的日常收視習慣之中,進而增進沿途國家和中國的民間交往與互信。未來,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在深耕本土、傳承創新之外,更需要放眼國際,主動承擔起文化輸出、交流互鑑之功能,從而給沿線國家的居民提供更多影視產品,為「一帶一路」留下更多值得珍藏的文化記憶。(文/付麗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
歡迎關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訂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官方微信,獲得更多深度價值內容,帳號:ccaa-org
加入方式:
點擊本文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關注即可;
在您微信「添加朋友欄」查找「微信公眾帳號」,輸入「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關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