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商業中的企業:競什麼,爭什麼

2020-12-12 創新的常識

世界常常讓人看不清,以花樣翻新著稱的商業世界更是如此。

一邊是媒體敘事裡的戰事不斷、你來我往,支付寶PK微信支付、網約車行業的補貼大戰、今日頭條和騰訊的針鋒相對、視頻網站的版權硝煙、自行車租賃行業的投放競賽、電商平臺巨頭的全面對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唾沫橫飛……一邊卻是一些專家風輕雲淡的協同、共生、賦能,給人一種競爭二字已在商業世界裡灰飛煙滅的美好圖景,大家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相談甚歡,大有老子所說的「鄰邦相望,老死不相往來」的恬淡與寧靜。

也許盲人摸象,無所謂對錯。撇去哲學意義上的共生,也許是別有隱情?例如,是否有人在暗示民企和國企要共生、協同,而非競爭?如果都不是,那麼,到底是誰錯了?難道人們津津樂道的「顯學」——平臺經濟、生態組織真的把競爭消滅了嗎?如果競爭仍然會存在,數字商業競的是什麼,爭的又是什麼呢?

恨波特易,撼波特難

講「競爭」,免不了要講一下麥可·波特的「競爭戰略」。

過去,他是大師,是供膜拜的大神;現在,他是「磚家」,是個人見人踩的過街老鼠。

舉個例子,國內某管理學院院長說,「I hate SWOT(我恨態勢分析法)!I hate Five-Force Model (我恨五力模型)!I hatevalue-chain model(我恨價值鏈模型)!」五力模型和價值鏈都是波特的「勳章」。然而,打個比方,這有點像數學老師恨勾股定理或者萊布尼茨。

當然,波特模型並非完美無缺,但也恐怕不會被輕易「顛覆」。例如,總是有批評認為波特的五力模型不適用於新興行業,因為新興行業難以提供足夠的數據,以進行五力模型分析。而且,新興行業的戰場都未瞭然,所以,所謂尋找有利位置的「定位」也是不可能實現之任務。

不過,在《競爭戰略》一書中,波特專門陳述了「新興產業中的競爭戰略」。他分析的是1970年代的新興產業——太陽能加熱、電子遊戲、光導纖維、文字處理、生物分離媒介、個人計算機和煙霧報警裝置等。他的一些看法,今天看起來,也並不陳腐,例如:

從戰略制定的觀點看,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徵是沒有遊戲規則,新興產業的競爭問題是全部規則都必須建立,使企業可以遵循並在這些原則下發展繁榮。缺乏規則既是風險,又是機會的來源。雖然新興產業在結構上彼此差異極大,但在這一發展階段,似乎有些共同的結構因素可以刻畫出它們的特點。這些因素中的絕大多數涉及缺乏成型的競爭基礎或其他遊戲規則,或者涉及產業開始時新且規模小等特點。共同的結構特徵:1.技術不確定性;2.戰略不確定性;3.高初始成本但成本急劇下降(陡峭的學習曲線);4.萌芽企業和另立門戶;5.首次購買者;6.目光短淺;7.補貼。……

亨利·明茨伯格在《戰略歷程》中是如此評價波特等人組成的定位學派的,雖然「聚焦競爭限制了視野,也束縛了戰略的創造性。聚焦戰略還會起反作用,一個激進的競爭行為會引起另一個激進的競爭行為,如此惡性循環,最後可能會兩敗俱傷」,然而,「定位學派還是為戰略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定位學派為戰略管理學術研究開闢了許多條途徑,並為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套強有力的理論工具。當定位學派與其他觀點相結合時,其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實踐者需要簡單有力的工具,而理論本身卻需要對眾多非一般的、難抽象的具體信息予以忽略。這兩種簡單,存在偏差。因此,把對理論的誤用或簡單化帶來的不良後果完全歸咎於理論本身並不公平。

今天,人們常常用產業邊界坍塌、跨界常態化來蔑視五力模型,以為它靜如止水,眼界偏狹,沒有格局,「偏愛經濟學,忽視政治學」。然而,這很可能是使用者把五力模型簡化為一力模型了,即只盯著現有的競爭對手,至於供方、買方、潛在進入者、替代品的力量,都因為產業格局的穩定在戰略注意力上被程式化、被忽略掉了。

實際上,波特恰恰提醒實踐者, 「(產業)結構分析將重點放在超越現有對手的廣義競爭中,這會減少關於如何劃定產業界限的爭論。一個產業的任何定義實質上就是劃定已立足競爭者與替代者的界限、現有公司與潛在進入公司的界限,以及現有公司與供應商、客戶公司的界限。這些界限的劃分從本質上說只是程度把握問題,與戰略選擇無關。」換言之,產業的邊界是多條線的,絕不僅是由競爭者來設定的。今天,人們喜歡講「跨界猛獸」「降維打擊」,其實,在本質上,它們是否就是「潛在進入者」呢?

數字商業VS傳統商業

商業模式的實質並不複雜,中心詞只有一個:獲客。它可以分解為幾個問題:(1)誰是你的客戶;(2)他們在哪裡?經常在哪裡出現?(3)如何引起他們的注意,讓他們感興趣,產生購買慾,並最終購買?(4)如何讓他們滿意,進行重複購買或推薦他人購買?(5)如何確保這一切在成本—收益核算上是合理的,相關的財務安排是可持續的。

先來看所謂的傳統商業。

誰是你的客戶?最初可能主要是基於有限的分析和推測,加上少部分的「客戶調研」;企業「認識」他們嗎?很難,很難,幾乎不可能;高頻場景:能知道其生活軌跡的概率是非常粗線條的;注意、興趣、欲望、購買:廣播式廣告投放,密集的渠道分布,大量的人員推銷;滿意:不滿意,客服是一個主要的通道;表達不滿意,主要是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二維溝通」;客戶之間滿意與不滿意的交流範圍有限、零散且規模較小;成本-收益與財務安排:利潤是定價的基礎,融資以舉債和以戰養戰模式為主。相對而言,數字商業的主流分布在注意、興趣、欲望以及促成交易的「區域」,但卻藉此獲得了客戶的許多信息,包括他們是誰、行動的軌跡、行為特徵及偏好等。這也是他們能服務傳統商業的優勢之一,即馬雲說的「數字資產」。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或提供有用的工具,如微信;或直接提供(看似免費的)服務,例如支付。至於作為服務商卻藉此獲得了對傳統商業的主導優勢,並不是新東西。譬如,過去,「渠道為王」的口號也喊得漫天響。當然,數字商業大不同的一點是,一開始就區分了客戶和用戶。「用戶」對它而言,首先是資源,是與採礦業的礦山一樣的資源;其次是轉化為客戶的需求。

數字商業在爭什麼

只要有相似,就有競爭,數字商業也概莫能外。

相比傳統商業,數字商業的競賽場景更「平」——託馬斯·弗裡德曼所說的「世界是平的」的「平」,因此,市場結構往往呈現出贏家通吃或雙寡頭結構。

在贏家通吃或寡頭格局形成之前,數字商業企業在競爭什麼呢?誰先到達網絡經濟效應所需要的規模。數字商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網絡效應突出,但是,網絡效應是以規模為前提的,《平臺革命》的作者把它稱為「需求規模經濟」,而把傳統的規模效應歸入「供給規模效應」。這個階段,競的是什麼,競的是資本的實力,拼的是速度,是規模,是比對手更快達到拐點。先到者就能打垮落後者,或者收購它們。至於如何率先達到這一制勝之點,既是產品經理悟性的比拼,也是在考量他們能動用的資源。我曾經問過雷軍一個搭檔,他就毫不猶豫地把微信勝過米聊歸因於QQ的用戶體量。當然,張小龍可能不會這麼認為。

在形成贏家通吃的格局之後,贏家要防範的就是克裡斯坦森教授所說的「破壞性創新」,避免自己陷入「創新者的窘境」。危險來自於市場的擴展者、下沉者,它們往往從在位的主導者忽視或劣後重視的邊緣市場起步,待積蓄了能量之後,就會向在位者的市場進發。這種競爭不是正面發生的,至少一開始不是正面發生的。但是,這種競爭卻非常的兇狠:如果說波特五力模型裡的競爭更多是「你多我少」的話,那麼這種競爭很可能變成「有你沒我」。

至於寡頭格局裡的競爭,人們通常使用的「五力模型」就是極好的工具體系了。雖然人們今天肆無忌憚地講「用戶體驗」,但本質上,仍然是波特的通用戰略,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聚焦。沒有總成本領先,領先的用戶體驗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京東的物流不能再無限期虧損下去。差異化則是彼此的「根據地」,是「老巢」,聚焦者鎖定特定的場景或人群,但往往百川歸海,成為大平臺的生態成員或流量入口。對寡頭們而言,新流量的成本已極高,提高活躍度或轉化率才是競賽的核心。

競爭的原力

我所了解的一位企業家以善於折騰著稱。有許多專家把這種「生命不止,折騰不歇」總結為願景驅動、理念驅動等等。然而,在我看來,其初心,不過是對喪失主導權、受制於人的恐懼。其實,這是多麼自然的一種心理。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之中,非要拔高到道的層面,拔高到德的層面,才算人格的完滿,才算有格局,有高度,才體面,才大氣,才能算大師。

其實,熊彼特在分析創新精神的動機時,把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創造的歡樂,把事情辦成的歡樂,或者只是施展個人的能力和智謀的歡樂」僅列為第三動機,最重要的動機是,「找到一個私人王國的夢想和意志」。那麼,私人王國是什麼?就是自由、權力、獨立。第二重要的是什麼,「徵服的意志:戰鬥的衝動,證明自己比別人優越的衝動,求得成功不是為了成功的果實,而是為成功本身。從這方面看,經濟行動變得和體育運動很相似——有著金錢上的競賽,或拳擊比賽。金錢上的輸贏是次要的考慮,或者無論如何,只是作為成功的指標和勝利的象徵才受到重視」。簡言之,就是好勝心、優越感。這就是為什麼500強、個人財富排行等看上去俗不可耐,實際上備受歡迎的原因所在。

企業家從來不是一種經濟理性動物,而是一種人生理性動物。不能坦率地承認這一點,有時候無法真正理解競爭的「原力」。

相關焦點

  • 備受網際網路巨頭追捧的 數字中臺究竟是什麼
    據艾瑞諮詢公布的《2019年中國數字中臺行業研究報告》,2018年我國數字中臺服務市場的規模僅為22.2億元,但到2022年底,該市場規模有望達179.4億元。未來,這個行業甚至可能成長為一個千億元級別的市場。  那麼,如今火爆的數字中臺到底是什麼?它究竟有何用?企業又該如何建設自己的數字中臺?
  • 數字商業分析師(DBAP)金領中的貴族
    為什麼說數字商業分析師(DBAP)是金領中的貴族?首先,金領一詞就是對知識結構、公關能力、團隊協調能力、管理經營能力、社會關係資源等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的一種肯定。這是對高素質人才的一種褒獎,也是高能力和高薪資的體現。
  • 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不是產品和技術,也不是商業模式
    人性圖利,越是賺錢的行業就越是競爭激烈,華為有「友商」的說法,但它們的友商好像都是在競爭中敗下陣來了。我原來就搞不懂這點,我過去很討厭「爭」這種思想和行為,我覺得爭奪這種事很不好看,有什麼好爭的呢?也許是從小被父母「別人家的孩子」訓導所產生的逆反心理?說不清楚。
  • 申請企業400電話如何選擇號碼數字,什麼數字好?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企業400電話?企業400電話顧名思義是有申請條件的,必須是企業才能申請。如果不是企業的個人是申請不了的。申請企業400電話如何選擇號碼數字?400電話是由10位號碼數字組成,雖然是10個數字,但是前四位已經被運營商固定。例如:聯通是4000和4006、電信是4008和4009、移動是4001和4007。所以400電話可以選擇的數字只有最後的六位。選擇號碼的時候大多人選擇看尾號數字是幾,尾號有0-9數字可以選擇。
  • 桃李指數發布數字商業分析師(DBAP)計劃
    (DBAP)計劃  導語:數字商業分析師(DBAP)是利用數據分析思維和技術與企業業務場景聯繫起來,通過科學的思維方法、指標體系、工具模型來支持企業戰略規劃、市場分析、 產品優化、客戶洞察,結合數據和商業規律精準發現問題並提出高效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核心競爭力。
  • 數字多媒體展廳的設計方向是什麼!
    數字多媒體展廳是結合數位化技術,讓展示內容更加豐富,提升企業品牌形象,能夠全方面的展示企業實力。數字多媒體展廳成為了當下最為受歡迎的一種展示平臺,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那麼數字多媒體展廳設計方向是什麼呢?接下來悅揚傳媒根據自身經驗跟大家說幾個出發點。
  • 與人爭競,要留下三分餘地
    金庸先生《鹿鼎記》第十一章「盡有狂言容數子,每從高會廁諸公」中,借韋小寶的經歷深刻闡述了這個道理。 韋小寶自幼在市井中廝混,自然而然的深通光棍之道。 市井間流氓無賴儘管偷搶拐騙,什麼不要臉的事都幹,但與人爭競,總留下三分餘地,大江南北,到處皆然。 妓院中遇到痴迷的嫖客,將攜來的成萬兩銀子在窯姐兒身上散光,老鴇還是給他幾十兩銀子的盤纏,以免他流落異鄉,若非鋌而走險,便是上吊投河。
  • 未來幾年商業成功 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每到新年,就會有一些專家和有識之士站出來,對過去一年的商業進行一些回顧,對未來幾年展開一些預測。所以短期網絡上,類似內容較多,眾說紛紜容易讓人困惑。回顧過往此刻不討論,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擺脫商業預測的困惑,看看未來幾年商業成功,到底什麼是重要的東西。
  • 人活一輩子,愁什麼,氣什麼,爭什麼,求什麼?
    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我們更應積極的調整心態,用心中的晴朗,笑對人生的風雨。遇事樂觀,才能遠離愁緒;遠離愁緒,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擁有快意人生。能夠解決的不必發愁,解決不了的發愁也無用。舉杯消愁只會愁更愁,所以發愁只是徒增煩惱罷了。無論身處什麼環境,遭遇什麼挫折,與其一味的發愁抱怨,倒不如靜下心來調伏自身。
  • 《企業數位化轉型之理論篇》01—什麼是企業數位化轉型?
    作者按:讓我們一起開啟《企業數位化轉型》之旅,希望大家對企業數位化轉型有新的思考和啟發,歡迎關注、轉發、留言和評論。數位化轉型是什麼?(數位化是通過數位技術改變商業模式,提供新的營收點與價值創造機會)--摘自:Gartner對數位化的定義企業數位化轉型是通過新一代數位技術的深入應用,構建一個全感知、全聯接、全場景、全智能的數字世界,通過對數字世界全方位的精細把控,優化再改造物理世界的業務,對傳統的管理模式、業務模式、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再塑,進而實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風險、轉換新舊動能等目的。
  • 企業需要的中臺是什麼?
    1 什麼是中臺?中臺是企業的作戰指揮體系,中臺是企業的「指揮官體系」。中臺是怎麼熱起來的,是企業在遇到大環境變差、競爭激烈並且希望有新技術幫助自己贏得市場的背景下提出的。隨後,「VUCA」被戰略性商業領袖用來描述已成為「新常態」的、混亂的和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基於中臺概念提出時面對的的VUCA環境, 首先我這裡要把從技術、架構的角度定義的中臺要徹底排除出去。 為什麼要這樣? 取決於你用中臺幹什麼: 是要一個架構?技術?還是要企業的成功?
  • 億歐智庫研究院王輝:什麼是真正的數位化?丨數字經濟100人談
    【編者按】立於百年機遇變革潮頭,數字經濟已成中國經濟高質量躍遷新引擎。加速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是當下發展數字經濟及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命題。到底什麼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現處何種階段?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 商業邏輯是什麼?
    如果當時有風投的話,肯定是會投五筆輸入法的,因為商業邏輯非常通順,但是後面就逐漸被拼音輸入法代替了,尤其是搜狗書法誕生之後,五筆輸入法更是慘敗,目前已經是銷聲匿跡了。這個結果是當時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的,原因是什麼?弄清楚這個原因對我們了解和分析很多商業模式是大有裨益的。
  • 數字農業,阿里、京東、拼多多找到了秘訣,巴斯夫找到了什麼
    但是,作為一家賣農資企業的巴斯夫也準備做養豬事業了,他能搞出什麼名堂呢?請大家細品!!! BVC的目標是通過投資初創企業和風險投資基金,為巴斯夫集團尋找並創造新的發展機會。BVC的關注領域主要包括化工產品、新材料及其相關軟體與服務,以及創新的數位化商業模型。
  • 商業創新觀點分享:人大商學院毛基業談何為基於數位技術的商業創新
    他指出,全面移動互聯和數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業務模式在「創新」,產品形態在「創新」,銷售渠道在「創新」,產業鏈也在「創新」,可以說數位技術所扮演的角色正在迅速轉變——從過去提升邊際效率,轉變為推動商業形態根本性的創新與顛覆,支撐更高效率和更大規模的個體及組織間的協調,降低協調成本,同時降低價值鏈與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組織間的協調成本,實現更加以客戶為中心。
  • 深度|政策利好,農資企業紛紛發力數字農業,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
    數字農業正在推動中國農業發生變革,未來誰能分羹呢?未來的農業,又要靠什麼維持自己的壁壘優勢呢?誰又能靠數字農業稱王呢?或許,你不行動,至少有人已經在行動了...而三產中,數字經濟在農業中佔比7.30%,在工業和服務領域,則已分別佔比18.30%和35.90%。這意味著,在三大產業中,農業領域的數位化潛力最大。有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潛在市場規模有望增至2000億元。
  • 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盈利模式有什麼區別?分別是什麼?
    先說什麼是商業模式。我接手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叫九合顧問,主要做什麼業務呢?就是為企業提供管理諮詢服務。為什么九合顧問能夠存在嗎?那就是能持續地為企業提供價值,什麼價值呢?比方說成長中的企業、需要改制的股份制國企、處於轉型中的民企,這就叫做客戶細分。有了客戶細分,我怎麼跟細分的客戶建立聯繫呢?通過圈子轉介紹、培訓課程推廣發展客戶,這叫客戶關係。而要形成這種客戶關係的渠道是什麼呢?可以通過參加商會、MBA同學會、網絡內容運營、合作夥伴營銷等方式找到客戶,這叫渠道通路。
  • 中國獨角獸百望雲發布百望雲腦 以商業社交切入萬億級數字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上榜的全部218家企業中,前沿科技獨角獸企業共69家,佔比31.7%。其中,百望雲是企業服務領域唯一一家被評為前沿科技獨角獸的企業。大家除了關心上榜企業都有誰,更關心他們在做什麼,對行業會帶來哪些變革。
  • 普華集團翟山鷹老師再臨西安 引領數字經濟 激發中國商業新動能
    對此翟老師表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讓中國在疫後才明白什麼是商業!後疫情時代,中國急需符合新時代的新經濟理論和模式。在碳基文明和矽基文明融合發展的階段,數字經濟和節點經濟將成為所有企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外向型企業必須快速向內向型企業轉型,保障企業正常運行的九個基礎模塊得到全面重視,讓專業化、數位化、標準化、自動化成為企業標準。
  • 數字經濟是什麼?如何發展數字經濟?一分鐘讀懂數字經濟發展史
    01什麼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人們對數字經濟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在眾多關於數字經濟的定義中,以2016年G20杭州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