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紅經濟的話題始終吸引著人們的關注,並由此催生了千億流量市場,網紅餐廳、網紅景區、網紅奶茶……數不勝數。其中一家主打小龍蝦的湘菜館——超級文和友,更成了餐飲界的網紅扛把子。
一天排號3萬+、一年賣掉3000噸小龍蝦,還走出國門,進軍聯合國晚宴,霸屏紐約時代廣場,10年時間文和友以近乎瘋狂的速度發展並成功出圈。這個豐富龐大的文化商業綜合體,作為市井文化的實體線下平臺,為消費者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如今的文和友憑藉著餐飲+文化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餐飲品牌項目,而是一家從市井中走來屹立在光影城市中心的文化產業地標,成為美食與文化的業界傳奇。
美食+文化,文和友打造市井中的人間煙火
超級文和友是一個起源於長沙的本土品牌,其主營是餐飲,但切入方式是文化記憶主題性的商業街項目,主題是復舊而不是復古,致力於打造城市中的市井博物館。
走入一個門口並不顯眼的小路,場景的穿越只在一瞬之間,前一秒還身處最繁華的市中心,周圍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下一秒就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的老舊社區,雜亂的廣告牌,昏暗斑駁的牆皮、牛皮癬小廣告、霓虹燈牌、老式錄音機、80年代的纜車……長沙超級文和友儼然一個極富煙火氣息的文化社區,每個視角都能成為一張好照片,每一個轉彎都能看到有趣的標語,吸引著眾多消費者前往打卡,體驗老城的氛圍和味道。
長沙超級文和友的內部動線並不是以平面作為邏輯,而是以縱向作為主要動線。七八層高的市井空間,每一層都有新的風景,新的內容帶動人不斷向上,電遊室、婚姻介紹所、麻將活動中心、歌舞廳、五金店、社區居委會、水果店、老髮廊...... 30餘家商鋪將傳統高層高購物中心的空間劣勢轉化為優勢,並且視線通透有層次,所有人相互看著對方,滿滿煙火氣,熙熙攘攘。
業態上,文和友得益於長沙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讓長沙街頭的經典小吃一一呈現。這些小吃IP不僅足夠街頭,而且品類豐富,不重樣,就算全吃一遍也不覺得違和,如同真的走在一條自然形成的美食街一般。
除了各種街頭IP小吃餐飲,超級文和友裡也設置了酒吧、書店、美術館、小劇場等等,讓文和友的文化空間更加豐富,同時也讓「吃喝」的過程疊加上了「玩樂」,有效的延長了消費者駐留時間和消費機會,帶來流量和更多探索的樂趣。
7月12日,第二家超級文和友廣州店正式開業,店內的舊報箱、老路牌等各種富有懷舊感的物件,場外等位區供食客等候的竹凳座椅,緋紅色花紋帶著「喜」字的搪瓷盆餐具……真實還原了80、90年代舊廣州老街巷的市井味道。
廣州超級文和友共有三層,一樓還原街巷大排檔的風格設計,幾個檔口都是廣州知名的地道小食。上到二、三樓就可以看到高挑空的老街區縮影。從不同的階梯拾級而上,移步換景,每一處都「暗藏玄機」,細節滿滿。商場內部也參照舊時街道設計,有大排檔廣場式的開闊空間,也有小巷幽幽的狹窄走廊。
超級文和友作為廣州超大規模的綜合商業體,邀請了眾多廣州本地老字號品牌入駐,如承載老廣舌尖記憶的五羊雪糕、風筒輝燒烤、阿婆牛雜等著名小吃店,還有得閒紋身、蛇猴文具店等生活服務類品牌。有許多品牌都是首次在老城區舊址外另開分店,把舊街區的市井氣息帶到了充滿現代化建設的CBD商務區。
不過,廣州超級文和友作為文和友走出本土市場的第一家店鋪,在廣州市場上還存在著不斷的質疑和議論。儘管文和友已積極做出了調整和適應,但還是難以避免種種「水土不服」的症狀,例如整體風格和長沙高度相似,為地域文化代言欠缺說服力,餐品的味道一般等。
拋開贊與彈,從超級文和友的商業模式來看,它無疑是成功的。超級文和友通過策展手法來呈現城市記憶,以八九十年代城市風貌、美食等為材料打造出一個「魔幻市井」,一個可以吃的城市IP博物館、一座可以玩的餐飲遊樂園,走出了一條餐飲業態綜合體的IP化之路。
目前除了長沙、廣州,深圳超級文和友旗艦店也即將落地,文和友會如何結合深圳與香港文化特色,打造深港文化綜合體,也讓人充滿期待。
博物館+多重業態,橫濱拉麵博物館打造昭和時代的市井街區
文和友的商業模式並非首創,在日本橫濱的鬧市區,也有一個充滿舊時代情懷的「新天地」——橫濱拉麵博物館,不同於其他的博物館,橫濱拉麵博物館裡藏著一個日本昭和時代的老街區,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食物文化為主題的遊樂園。那麼,作為「食物文化主題樂園」的橫濱拉麵博物館又有何獨特之處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橫濱拉麵博物館,場館主要區域建於1994年,位於橫濱市港北區鬧市,從外觀看與尋常博物館一般無二,但進入後就會被內部空間設計所帶來的強烈反差感所震撼。
博物館分為三層,一層主要是展示館和文創區,在畫廊中詳細介紹了拉麵的歷史和製作過程,在文創區不僅有特色產品的售賣,遊客還可以體驗製作個人專屬口味的杯麵。
地下一二層為了紀念1958年這一日本烹飪文化的重要轉折時刻,完全仿照1958年東京市中心"下町"區的樣貌而打造。因為這一年方便麵誕生,街邊麵館隨之大量湧現。
地下一層如同電影《三丁目夕陽》中展現的昭和30年代(1955-1964年)的街頭布景,整個空間營造出日落黃昏的景象,街邊遍布著各行各業的店鋪,診所、郵局、小賣鋪、書店、裁縫鋪等,不時還有下班的郵差和打更人在街頭執勤。
不僅是空間上給人的震撼感,內部大量的細節填充也讓整體設計還原度很高,充滿了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感。街區裡停著的自行車,收音機裡的歌聲、郵筒裡的信件都充分營造了有人真實生活的街區模樣。郵局、診所、書店、小賣鋪、裁縫鋪、拉麵館、警局等眾多業態都是可以實際去體驗的,比如裁縫鋪裡有老師傅等在那兒給你量體裁衣,小賣鋪裡昭和時代的糖果零食一應俱全,街頭拉洋片的大叔熱情地表演著,診所裡醫生和護士早已就位,甚至還會有警察喊住你說注意防火防盜……
在這樣串連的場景中,充滿溫度和人情味的交互體驗,比起大量用科技取巧的藝術場景式互動,更能展現了鮮活的城市舊時光,讓人瞬間一見如故,喚醒大腦中的記憶沉澱,引發潛意識的情感共鳴。
地下二層是延續著昭和時代風格的美食街,中庭的說書人講著整條街新發生的趣聞軼事,街頭的各類美食小販高聲招攬著生意。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街上匯聚著日本八家最具代表的拉麵店,讓你「無須乘飛機就能吃到全國的拉麵」。
拉麵,作為日本美食的代表,是遊客們去日本的必打卡美食。而橫濱拉麵博物館,不僅是拉麵文化的聖地,城市著名的旅遊景點、更是遊客們必去的網紅美食區。
橫濱拉麵博物館雖然是一家博物館,但餐飲卻是其核心載體。不管是日本八家最具代表的拉麵館還是昭和特色美食街,都超出了文化展館範疇,不僅刷新了人們對博物館的固有認知,也打造了一個多重業態的城市文化綜合體。通過和美食文化的跨界組合,構建了一個城市美食文化展示、體驗的平臺,拓寬了「文化+」的可能性,構建了多重複合業態,包括郵局、書店、小賣部、裁縫店等業態都可以無縫連結起來。
橫濱拉麵博物館,不僅是日本拉麵的信息展示地,也是一個充滿特色的餐飲綜合體,更是一個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標。這樣一個城市文化地標,早已不單是一個標誌物,而是城市向上生長過程的一種「時間記憶」,承載了城市人的理想以及對未來城市的渴望,其憑藉極強的融合文旅和引領消費作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城市IP。
無論是日本橫濱拉麵博物館還是超級文和友,兩者都是基於產業與其他業態的共生共融,提供沉浸式交互體驗,打造多重複合業態綜合體。它們呈現的市井街區或許比起現代高樓,沒有那麼高端摩登,甚至都不「漂亮「,但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回歸過去,重拾童心的一站式體驗空間,給匠人帶來了一個傳承和弘揚老手藝的機會,給城市建立了一個有人間煙火味的市井文化地標,而這種生活氣和煙火氣正是現代城市所缺失、又為人所嚮往的記憶。尤其是,這種充滿故事性的記憶載體,同時也附著著消費的興趣觸點、傳播的營銷觸點和產業的互動觸點,這也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不同的是,橫濱拉麵博物館只有一個,而超級文和友卻致力於打造成「美食界的迪士尼」,它將針對一線城市、準一線城市和海外市場不斷擴張,從「老長沙」到「老廣州」,未來可能還會有「老上海」、「老北京」等等,而這一擴張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外地餐飲品牌的本土化過程,是兩地餐飲文化的碰撞過程,如何恰當的融入當地的文化和情懷是擴張路上的重大考驗。唯有認清自己的同時認清市場,把每一次擴張都當作從零開始,才有可能走到最後。
文章素材來源其美設計、黑馬品牌、區域品牌知識局,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