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價值觀引起的衝突,再親近的兩個人,都可能疏離。相同的興趣愛好,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走近後能發生多少交集,彼此能走多遠,最終還取決價值觀。
人與人生活在一個藍天下,風月雖同天,山川卻異域,由於成長環境,所受教育,個人遭遇的諸多差異,必然會產生認知的差別。如果兩個人沒什麼交集,這份差別只存在於每人的認知中,並不會產生觀點的碰撞乃至衝突。
一旦交集,在你往我來之中,也就產生了信息的交互,這個時候,對方的認識、態度、價值觀能不能引起彼此的共鳴,內心是清楚的。假如僅僅只是普通的交往,淺淺的一層關係,並沒打算讓對方走進,也沒打算走進對方,關係若僅止於此,那也無妨,有了大分歧,只當作無關緊要的風從耳邊吹過就行,也並不會給雙方造成困惑煩惱。
最可怕的是有些生命中必然會走進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是容不得去選擇的。對於這類關係,有了價值觀分歧,不可能像對待路人那樣轉身離去,一走了之。但也並非完全沒有辦法,如果在價值觀層面與親人有相當大的分歧並毫不兼容的話,我是建議分開居住的。
價值觀是人判斷事物和認知世界的重要依託,是深入內心的東西,不可能那麼容易改變。價值觀不同,在生活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也往往差之遠矣,朝夕相處反而對雙方都是傷害,搬離出去,適當保持距離,也是守護親情的一種較好選項。
價值觀是認知的體現,而認知又是由思維造就。古代的命書有言:「貌與道兮天與形,默受陰陽秉性情。」人受到天地陰陽二氣的影響不同,性情也就迥然不同,才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辭。人的思維也亦如此,受到種種方面的交互影響,一旦形成,就深入骨髓,極難動搖。想著改變一個成人,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親人之間,靠的是血緣維繫,夫妻之間雖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子女的存在,能夠很好地給予彌補。況且,生活中的事情,也不是所有方面都要價值觀一致才能解決,基於親人間情感存在,各方多一分包容和理解,適當的學會退讓,也並不難彌合價值觀不同帶來的裂痕。
朋友同事之間,由於工作或者其他因素必須並肩行走一段距離,價值觀不同的話,我的觀點是彼此只溝通必要的部分,比如工作上面的事兒,學習中的事兒,其它的方面完全可以打住,或者不要深入交流。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有謙虛的部分,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成立的,一個人有所長也必有所短,不妨暫且丟掉價值觀形成的成見藩籬,「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發現對方的優點部分,學習對方的長處,這也不失為一種積極面對不同價值觀人的一種相處方式。應該明白,價值觀雖然重要,但也不是生命的全部,人與人之間,無論何時,都能找到陽光照射進來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就是彼此達成共識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