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記錄堅實的腳步,歲月鐫刻奮鬥的足跡。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足以彪炳史冊的答卷。2020年也是燕山大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以紀念「建校溯源百周年、獨立辦學一甲子」為契機,踐行「匠心為國鑄重器、矢志不移育英才」的初心使命,以「硬核」舉措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主動戰「兩場硬仗」,交出了一份提神振氣、厚重亮眼的答卷。
一年來,我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政治建設為統領,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營造風清氣正的謀事創業環境,黨的領導堅強有力,學校發展蒸蒸日上。1人入選中宣部首批「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機械工學部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入選全國第二批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政「金課」和校園文化品牌「紅色旋律」活動迎來十周歲,我校入選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獲批18門國家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已有13個專業通過認證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1人獲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稱號,校團委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把疫情防控作為鮮活教材,增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感、精準性和實效性,3名學生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95名學生應徵入伍奉獻國防,我校學生再獲「中國電信獎學金·天翼獎」。獲省優秀碩博論文數繼續居全省高校首位,學生在科技競賽、創新創業、體育競技等各領域屢獲殊榮,我校在2015—2019綜合年度高校學科競賽評估中位列全國第49位。
一年來,我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確保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迅速構建防控體系,織密織牢防控網絡,目前我校國內師生無一人感染新冠肺炎。學校和師生校友第一時間為湖北捐送200多萬元醫療設備,為塞爾維亞合作夥伴捐贈防疫物資,2000多名學生志願者投身防疫志願服務一線,多人獲「抗疫」表彰,危難之時展現燕大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一年來,我們堅決打好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主動戰,加快「雙一流」建設。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支持燕山大學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專門文件,這在河北高教史上前所未有。秦皇島市出臺了支持燕山大學加快「雙一流」建設的二十條措施。裡仁學院轉設取得積極進展。計算機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ESI前1%學科數達4個,居全省高校首位。新增1個「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實現我省零的突破。出臺了「燕山學者」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引進「燕山學者」和中青年骨幹教師217人,校友段廣仁院士受聘我校「雙聘院士」,瑞典亞歷山大·索爾達託夫教授全職加盟我校,周向鋒教授獲「國家傑青」資助,新增「青年長江學者」和「國家優青」等「四青人才」4人、其他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18人。獲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個、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團隊3個。田永君院士牽頭申報成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實現我省歷史性突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總額達6996萬元,居全省高校首位。田永君院士團隊還在金剛石多型體發現和增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研究成果再次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張福成教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並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我校獲省科技獎勵12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一等獎4項,創歷史新高。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各1項。獲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項,其中再次獲一等獎1項。我校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並獲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稱號,成為全國第7所、河北省首所通過智慧財產權「貫標」認證高校。辦學成果不斷取得新突破,更加堅定了我們逐夢圓夢的信心和決心。
一年來,我們精心辦好百年校慶,匯聚新百年發展的強大合力。以「百年燕大、家國天下」為主題,圍繞「講好燕大故事、服務師生校友、同心圓夢一流」三大任務,舉辦100餘項線上線下活動,特別是成功舉行了校慶紀念大會,召開了多場高端學術論壇,出版了校慶系列圖書,凝練了燕大人精神品格,建設了校史陳列館、「國之重器」主題雕塑、閒庭·燕山大學文化空間,內聚人心外樹形象,有力提振了燕大人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極大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年來,我們大力推進開放辦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河北經濟社會發展。深化與承德醫學院合作辦學,與省科技廳籤署「廳校會商」協議,與省科學院等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圍場扶貧項目入選教育部第三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加快國際化步伐,承擔歐盟「Erasmus+計劃」聯合碩士項目,加入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燕山大學深圳研究院揭牌成立併入駐深圳虛擬大學園,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建立國內首個東北亞古絲路文明研究中心和博物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首批185名研究生赴中國一重等企業集中開展生產實訓,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開展校地對接河北行活動,啟動「雙招雙引雙服工程」,與河鋼集團共建「高鋼中心」,服務河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新型智庫建設,21篇智庫成果獲省領導批示,5篇成果被國務院參事室、全國人大、民建中央採納,為黨委政府決策貢獻燕大智慧。
一年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在加快新工科「三院、三中心」建設基礎上,新建智能製造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中心和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打造新文科「兩院、一中心」(全面依法治省研究院、東北亞絲路文明研究院、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修訂學校章程,推進教授治學,重塑學術委員會架構。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和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全面實施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加快教師分類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大幅壓縮科級機構,推進預算績效改革、公用房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開展校屬企業體制改革等,各項工作正破冰前行,取得進展。我們始終相信,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一年來,我們持續優化辦學環境,建設平安美麗智慧幸福校園。克服困難,加快改善師生學習生活工作條件,對校園基礎設施和環境進行整修美化,開通西校區7號門,完成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美術館展廳、音樂廳和東校區第7、8學生公寓等改造項目,推進康養人才培訓中心、多功能風雨操場等項目建設,加快教室、衛生間、浴池等的翻修改造,為學生公寓安裝直飲水設施,努力為師生提供舒適便捷、更加專業化和人性化的管理與服務。我們始終認為,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讓師生過得幸福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