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活力,是一個城市潛力、影響力、生命力的綜合體現。即將舉行的成都大運會將成為激發城市活力的強力因子。以此契機,我們深入年輕人生活的多個方面,解讀青春的語言,探索城市的活力之源。
供圖/FLOW滑板俱樂部
城市的獨特氣質和魅力不是由鋼筋水泥森林築成,而是由地方文化鑄就。地方文化是驅動城市發展、塑造城市品格的深層次力量,但它絕非一成不變,而是流動不居,始終不斷更新。比如,曾經紮根於亞文化土壤、帶有叛逆精神的街頭文化,經過幾十年的演化、矯正和更新,正逐漸崛起為新文化力量中的一支,反映著青年友好城市的活力,是年輕一代朝氣的具象體現。
狹義的「街頭文化」是一種與藝術、音樂、運動關聯的青年文化,以街舞、DJ、說唱和塗鴉為四大元素,隨著時代發展進而衍生出滑板、beatbox、街頭籃球、跑酷等街頭藝術形式。換言之,幾乎出現在街頭的任何一種「以行人為觀眾、以街頭為舞臺」的藝術,都有可能融入街頭文化,其多元包容性大概就是街頭文化最重要的屬性。
從廣義上看,自人類文明產生,就伴隨有街頭文化,街頭文化可以泛指由大眾在城市公共空間裡創造、構建的一切日常活動與藝術。在成都,街頭文化有著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氛圍,以天府文化為底色的新潮生活方式可以稱之為「川潮」:從茶客戲友、賣藝說書到滑板、街舞、說唱、塗鴉,傳統文化和現代潮流在城市的公共空間裡碰撞融合,激蕩著成都人骨子裡的創新精神與活力。
PART 01
街頭文化新演繹
《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一書中,歷史學者王笛描繪過近代成都街頭文化的繁榮圖景:小商小販以街頭為市場進行買賣、工匠苦力在街頭作坊辛勤勞作、民間藝人將街頭作為舞臺表演耍雜賣藝……這些街頭場景,於時代的更迭中發展變化,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有了新的演繹方式,與新類型公共藝術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街頭文化,迸發出不一樣的市井活力。
街頭文化的呈現形式主要分為固定形式和流動形式,如今的街頭商販正好將這兩種呈現形式具體化,即既有散落街角的流動小販,也有匯成夜市、市集的固定攤販,共同形成了一種城市文化景觀,是城市整體生態的組成部分。
攝影/項玥
清晨時分,地鐵口旁的美食商販守候在推車後,為早起的學生、上班族提供熱乎乎的早餐;夜幕降臨,公園附近販賣鮮花、水果、玩具的汽車攤主用成都話吆喝張羅,吸引遊人駐足挑選。除了基本的售貨功能外,這些現代流動攤位還起到了宣傳、美化的作用,攤主或將自家廣告詞一目了然地印在攤位上,或精心裝飾攤位,掛上彩燈,進行塗鴉,根據商品種類打造不同風格,成為街頭的亮點。相比流動攤販而言,固定的街頭市集則是劃定一片區域定期定點開市。現代市集以全新的面貌在城市中活躍。自 2019 年5 月起,在成都武侯區玉林街道的「院子文化創意園」內,幾乎每個月都有市集「後市場 Post Market」, 有黑膠、古著、首飾、美食、手工的綜合市集,亦有花樣翻新的主題市集,例如「么豔一夏天,撐抖一哈」「秋日專場」「散步去」咖啡主題等,在擺攤的同時還加入舞蹈、音樂 LIVE、遊戲等環節,新鮮有趣。「後市場 Post Market」只是成都街頭市集的一個縮影,諸如這樣的市集還有許多。在這些市集上,人們不僅可以淘到喜愛的小玩意兒,獲得有趣又方便的消費體驗;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這些市集還能幫助大家尋得人與人的溫情、建立本地文化認同和社群空間,聚合成一種新的街頭流行文化。
攝影/PH7
說到街頭,就不得不提到街頭藝人。在大眾認知中,街頭藝人屬於「邊緣文化群體」,可正如格奧爾格·齊美爾所指出的:「即使是最為普通、不起眼的生活形態,也是對更為普遍的社會和文化秩序的表達。」曾幾何時,街頭藝人一度被貼上「秩序破壞者」的標籤,但如今在成都,這樣的印象已被打破。從 2018 年 4 月 16 日起,成都市公開向社會招募街頭藝人。自此,成都的街頭藝人通過選拔後可持證上崗。為方便管理,成都市文化館開發了「文化天府」APP 中的「街頭藝人」模塊。在平臺上,持證的街頭藝人可以選擇演出點位、演出時段,自主排期;觀眾能看到街頭演出 TOP 榜、演出排表、視頻和直播。
這些街頭藝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情侶「貓利和皮皮」用尤克裡裡彈唱,在街頭述說自己的小確幸;張錦濤背上吉他在街頭展示才華,唱歌寫歌尋夢;曾組建過樂隊的李健熱衷於現場表演形式,且堅信街頭藝術是藝術傳達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他們分別來自藝術、IT、醫療、教育等各行各業,展示著成都年輕一代的嶄新風貌,讓城市的「煙火氣」又有了一番新氣象。
攝影/PH7
與時代共同發展更新的,還有街頭的 公 共 藝 術 裝 置。今 年 10 月 12 日, 成都遠洋太古裡與英國設計公司保羅·考克賽茲工作室聯手呈現了「Please Be Seated」(「請就座」)大型公共藝術裝置,該藝術裝置木質大波浪般的曲線象徵「每日的流動與靜止」,打破了空間的界限,創造出不同空間讓人們可以穿梭其中,或是坐下來享受片刻寧靜。「請就座」是對繁忙都市生活的回應,旨在為觀眾帶來全新的空間及社區互動體驗。考克賽茲表示:「對我來說,成功的設計,便是完全融入人們的自然生活節奏中。人們在『請就座』中各得其所,有人坐著或小憩,有人演奏音樂或會友,在成都形成別具韻味的風景。」
攝影/PH7
公共空間像是城市的客廳,街頭的設施裝置則是城市家具,傳遞著城市的溫度,體現著城市的人文關懷。座椅、電話亭、垃圾桶、站臺、雕塑等,這些城市家具在裝點空間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需求,悄然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指數,成為激發城市與人交流的催化劑,進一步豐富著成都的街頭文化。
PART 02
「川味」可以這麼潮
近年來,成都毫無疑問已成為了國內潮流文化重鎮,因其極強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而被戲稱作「成姆斯特丹」,歷史經典和時尚潮流在此碰撞,激蕩出不少獨具「川味」的街頭文化。在說唱、塗鴉、潮牌等多個領域,新一代的年輕人正努力推動成都街頭文化的發展,從中可以窺見成都人骨子裡的娛樂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早在 2010 年,成都說唱歌手似乎突然間橫空出世,他們組團出道,集結了成都本土很多優秀、權威的全職說唱歌手和製作人,其理念就是要堅持方言說唱,為成都說唱的發展與推廣貢獻力量。說唱會館(CDC Rap House)首支 Cypher(麥克風接力,即一群說唱歌手一個接一個來一段自己的說唱)發布於 2010 年,可以說開啟了成都說唱的新紀元。
為什麼成都說唱在國內說唱圈中表現如此耀眼?這不妨回歸到城市文化和集體性格中尋找答案。成都人懂得享受生活,接納新鮮事物,對說唱音樂的接受度很高。當然,還有方言優勢,四川話的音調以升降音為主,這在腔調和 FLOW 上的編排就會明顯優於有四個聲調的普通話,並且降低了押韻難度,押韻帶來的韻律感使得四川說唱聽起來天然帶感。在成都,說唱歌曲不是說唱歌手的專利,我們不時會聽到老師們的原創說唱《師父》、警察們用方言說唱高考防騙攻略……四川方言裡的詞彙「雄起」「巴適得板」「閃火」也隨著歌曲廣為傳播。
漫步於成都街巷的人們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一些街頭塗鴉,明豔張揚的色彩悄悄潛入城市裡,在公共的空間不斷蔓延,撞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塗鴉是街頭文化靜止的表現形式,它可以呈現出各種文化風格,可以傳達藝術理念,甚至還可以就是形式本身。塗鴉在國內經歷了 20 年的演變,以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得到市民的喜愛。
在成都老西門,有一條以熊貓為主題的「川味」塗鴉巷子——金沙巷,走進這條「L」型的小巷如同進入了一個斑斕的藝術世界,大膽誇張的色彩在此碰撞、融合、凝聚與擴散。一路細細看去,其中包含的「川味」元素多得令人咋舌:既有永陵二十四樂伎、五丁開山、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三國故事的巴蜀文化,也有四川方言、川劇變臉、打麻將、吃火鍋等地方特色。古與今在這條巷子裡串聯,老舊院落的牆壁與年輕潮流的藝術在此交融。巷子裡的塗鴉還巧妙地與固有的場景相結合,就地取材,設計一些「彩蛋」——如幼兒園圍牆上的塗鴉多為卡通人物,寫著簡單的英語詞彙,充滿童趣;便利店的玻璃、小商鋪的捲簾門上都繪有塗鴉,融入街頭藝術,拉近了人們與「美」的距離;牆上生鏽了的鐵皮報箱經過勾勒設計成為了過路孩子的書包……這樣的城市塗鴉藝術給日常開啟了新的可能。這條老巷子在塗鴉的魔力下煥發生機,成為居民和遊客新的文藝打卡地,並上榜了 2019 年上半年成都市 22 條「最美街道」。
縱觀熱愛街頭文化的人群,無論是說唱歌手、街舞舞者還是滑板滑手,他們的服飾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新潮且寬大。這樣的服裝算得上是街頭文化的經典風格。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發展,街頭文化逐漸衍生出各種商業形式,街頭潮牌服裝的流行就是其中之一。成都同樣也有屬於自己本土的國潮品牌——1807。創立於 2015 年的 1807,將自己定位於街頭品牌,迅速在潮流界嶄露頭角,並不斷發展壯大。2018 年,李寧攜手 1807 發布了「少不入川」聯名款國潮服飾,強強聯手,將活力匯入悠閒,用潮流衝擊傳統,讓國內潮流圈眼前一亮。此次聯名款服飾將竹子、蓋碗茶、三星堆面具、火鍋、麻將這些成都具有成都特色的元素應用到原創設計中,並融入了成都人日常生活的側寫,形成了以天府文化為底蘊,彰顯個性和生活態度的潮流風格,再次刷新人們對於「川味」的認知:「川味」可以這麼潮。
PART 03
從街頭走向主流
過去,街頭文化似乎是小眾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多元融合,街頭文化一步步被主流文化淬鍊和揚棄,以出版物、電視節目、影視劇、時裝秀場、藝術展覽等平臺為載體,被更多人知曉和接受。
近年來頻繁出現以街頭文化為主角的綜藝節目,如《這!就是街舞》《說唱新世代》《極限青春》等,讓街頭文化從小眾圈子浸潤到主流人群,帶動起年輕人追逐街頭文化的熱潮。不少人將 2018 年定義為「街舞元年」,《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兩大街舞競技節目同期播出,讓街舞「battle」這種「兇悍」又和平的競爭方式從小眾文化變成某種「全民狂歡」。通過節目,圈外人第一次對街舞文化有了比較系統的認知,分清了「poping」「locking」「hip-hop」 等不同舞種。值得一提的是,去年,2024 年巴黎奧運會組委會公布了向國際奧委會上報的追加項目候選——街舞 breaking、滑板、衝浪、攀巖入選。
成都街舞的發展速度在國內可謂首屈一指,不僅有四川省大眾體育聯合會街舞委員會從官方層面予以的支持,還有在各大比賽以及綜藝節目中大放異彩的舞者進行宣傳和助推。據四川街舞的突出代表、舞者謝文珂估計,目前,成都常年參加街舞比賽和訓練的選手已經超過 3 萬人,普通愛好者數量則難以計數。從車水馬龍的街頭到開闊明朗的舞蹈室,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接觸街舞,學習街舞,用街舞進行藝術表達,讓街舞文化影響生活。
與此同時,街舞也在嘗試與不同舞種Chengdu Story 成都故事082進行碰撞融合。在街舞綜藝節目上,舞者將國標舞、民族舞、現代舞、古典舞與街舞的跨舞種融合,也有在街舞表演中加入中國武術、二胡音樂、中國鼓等元素的嘗試。舞者肖傑就曾在國際街舞大賽炫舞環節中表演帶有醉拳元素的自創作品《醉》,這些嘗試將街舞推向了更大的範圍,成為一種視野不僅限於街頭的「顯學」。
攝影/李勇
和街舞一樣,滑板也經歷了從邊緣到走向大眾的進程。成都 FLOW 滑板俱樂部主理人大禹正是投身滑板推廣事業的一員。「我正式開始練習滑板是 2007 年,當時滑板小眾到什麼程度呢?買一塊真正能用的滑板都得經歷『一波三折』——我在文具店用 50 元買了第一塊滑板,玩了 20 分鐘就破掉了;又去超市買了一塊 88 元的滑板,玩了一周又壞掉了;後來我在網上搜了很久,找到了一家外地淘寶店,買了一塊正規的滑板。」帶著自己的滑板,大禹在 2008 年參加了在成都舉辦的第一屆「世界滑板日」活動,「當時有幾十人來參加,除了成都本地的,重慶以及周邊城市的滑手都來了。」從 2012年 至 2020 年,OVERTAKE、FLOW 等專業滑板店及滑板社團連續9 年 在 成 都 組 織 了「 世 界 滑 板 日 」賽 事 。今年的「世界滑板日」當天有 1000 餘人參加挑戰,成都年輕人對於滑板的熱度可見一斑。大禹認為,成都滑板的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在前列。「滑板精神簡單來說就是,摔倒了就爬起來,繼續挑戰,有失誤也很正常,直到挑戰成功為止,就是堅持不懈,『ONE MORE TRY』(再試一次)。」滑手們通過挑戰各種各樣的地形,也磨練著自己的意志。
要做真正的時尚運動,對年輕人喜歡的事物必然不能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排斥,一些青年榜樣的激勵有時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大禹和他的滑板俱樂部立志要在成都打造更多的專業滑板場地,做更多的滑板店鋪,與商業品牌進行合作推廣,來服務更多喜歡滑板的大眾。
城市的包容性給予了滑板這項年輕的極限運動發展壯大的肥沃土壤,成都的愛好者們早期自發匯集於香檳廣場、IBOX 創意空間前利用已有地形進行練習,其後,大慈寺國際青年社區滑板公園、RES 潤路時尚體育公園等專業滑板公園大量出現,為年輕人搭建起一個個盡情展示自我、釋放青春與活力的平臺。街頭文化一方面以城市為舞臺,一方面讓城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一種蓬勃向上的年輕能量在城市的街頭巷尾自然發生和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