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間蔡玉鳴始創五祖拳。 ——習武。
——創「五祖拳」。 ——武醫兼修。 蔡玉鳴之門徒「十虎」。 蔡玉鳴首徒林九如。
傳播南洋。 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 特點 ——套路。 ——技擊特點。 拳理十六條。
五祖拳,一指「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太祖拳」5種拳法的合稱;一指清末·蔡玉明所創的拳種,又稱「五祖鶴陽拳」,綜合前5種拳法等而成,發源於泉州,是南拳之一,在泉州南少林拳系中具代表性,至今還在閩南一帶及東南亞流傳。本文述後者。
清·光緒間蔡玉鳴始創五祖拳
據說五祖拳由清末·光緒(1875—1908年)間蔡玉鳴始創。
林天池《傳藝簡介》載:「少林外功南派五祖拳始於達摩祖師,少林南派五祖拳興於清末,始創者系福建晉江蔡玉鳴也……蔡回鄉後精心研創五拳法,系太祖拳、白鶴拳、猴拳、達尊拳、羅漢拳,由五種拳法併合一體,成為我省一種比較獨特拳種——閩南五祖拳。」
習武
蔡玉鳴(1853—1910年),或作蔡玉明,諱詒河,號汝南,人稱「邦尾河」,以字玉鳴、玉明名世,晉江羅山人,祖籍泉州南門外晉江梧塘邦尾村(枋尾村),鹹豐十三年癸丑(1853年)生,宣統二年庚戊(1910年)正月初九卒。
蔡玉鳴世代經商,但他從小酷愛武術,求父親讓他拜師學武。其父訓誡:「欲學拳術,需學善性。欲求善性,修身為本。」之後為他廣聘名師授拳。他憑藉聰穎、悟性,18歲時就精通早已在閩南一帶流傳悠久的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猴拳、鶴拳5種流派的拳法。
蔡玉鳴學成之後,浪跡江湖近20年,廣遊大江南北,尋師覓友,汲取各門各派的武術精華,家產蕩盡無遺,坦然毫不介意。在切磋較技的過程中,曾拜山東大俠和陽師學習北派拳腳功夫。
創「五祖拳」
光緒(1875—1908年)間,蔡玉鳴以「太祖拳」為基本功底,集「太祖拳、白鶴拳、猴拳(有的流派為「玄女法」)、達尊拳、羅漢拳」與和陽師北派拳術技法、道臺夫人下盤腿功七種拳法於一爐,棄蕪存菁,集諸家所長,採「白鶴指(鶴腳)、齊天掌(猴手。有的流派為「玄女搖身駿胛」)、達尊足、羅漢步、太祖身」,鑄就一派新的拳種與諸般長短器械法,名「五祖拳」,以示新拳種沒有脫離它母體——原來的5種流派拳法。蔡玉鳴創號「仁義堂」傳授「五祖拳」,自書門聯曰:「壯士來論三戰步,英雄且看五指力。」
後人尊蔡玉鳴為閩南五祖拳(五祖鶴陽拳)開宗祖師,時人贊其為:「拳打八法,矯似神龍戲水;腳踢四門,捷如猛虎翻山。」
現在流傳民間的「五祖拳」拳譜,多數套路名稱後還註明該套路源於「五祖」當中的那一「祖」,如「二十拳」(又名「日習拳」)即太祖拳法,「打角」是羅漢拳法,「千字打」是鶴拳法,「三角搖」是達尊拳,「頭扎」是猴拳法,「朕頭」是太祖拳法,「連環八卦」是和陽法,「地煞」是鳳陽拳法等,不勝枚舉。
蔡玉鳴創「三戰」套路為拳母,以「七個戰」為步法聯繫套路,分別是「三戰、天地人戰、平馬戰、祖戰、五虎戰、大套三戰、玄女戰」。又整編「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完整體系,共編成了72個拳械套路。
拳術套路內容十分豐富,各套路拳法既能徒手單練,又能徒手對練,具有攻防技擊意義;也能按拳種的風格,使弄各種古代長短兵器,如川耙、釵、月牙槍鏟、方天畫戟、齊眉棍、丈二棍、樸刀、宮刀、開山大斧、柳葉刀、劍、雙鐧、雙鐵鞭、三節棍、柳公拐等,以及民間常用的器具如鋤頭、雨傘、板凳、扁擔等。
武醫兼修
蔡玉鳴深造武藝的同時,也學就一手高超醫術。他在傳授門徒時,經常為民眾贈醫贈藥, 同時主張「武醫兼修」、「未練武先學醫」。光緒間他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全面總結骨傷科、藥劑科、經絡學科以及武術的理論知識,編寫成《松筠玉記》36卷。該書包含「五祖拳」的拳譜、武術理論、骨傷科的醫學、醫方、診法、導引、按摩等。抗戰時期日軍佔領廈門時,該書被日軍焚毀,但根據《松筠玉記》中的配方配製的廈門「松筠堂藥酒」,至今仍馳名中外。
蔡玉鳴之門徒「十虎」
五祖拳初步形成後,蔡玉鳴曾多次與武林高手較技獲勝,早期設立「聖公會」、「龍會館」二館公開授徒,後改為「仁義堂」。
在這發展過程,蔡玉鳴先後收服泉州一帶號稱「五虎」的名人為徒,後期又培養出5位傑出門徒,號稱「後五虎」。前後「五虎」合稱「十虎」。
可考的蔡玉鳴的著名衣缽傳人有:泉州林九如(外號「狗師」)、魏文豹(魏南山,外號「翻天豹」)、翁朝賢(外號「大古秧」)、陳京銘(外號「金翼大鵬」,清末武秀才)、何海師(外號「鳳尾手」)、陳魁(外號「鑽天鷂」)、狐狸仔(外號「落地金蛟」),官橋尤祝三(清末武舉人,1917年著有《中華柔術大全》一書)、柯彩雲,南安瀋陽德(外號「玉面虎」)。
林九如是蔡玉鳴的首徒,瀋陽德則是關門弟子。
這一時期,「五祖拳」從泉州、晉江一直擴展到整個閩南地區,一枝獨秀,閩南一帶武風大變,習武人士以練「五祖拳」為榮,掀起學習「五祖拳」熱潮,多數武館以能與「五祖拳」掛上關係為時尚,不少其他拳種武館也改教「五祖拳」甚至掛上蔡氏館號「仁義堂」。
蔡玉鳴首徒林九如
林九如(1862—1937年),清·泉州東街人。同治元年(1862年)生,民國廿六年(1937年)卒,年76歲。
林九如擅長掌中木偶,精通拳術,師承蔡玉鳴,是「閩南五虎」之首;因泉州稱掌中木偶為「布袋戲」,外號「布袋戲狗」。與師弟魏文豹(綽號「翻天豹」)齊名,時有「狗手豹腳」之稱(泉州「九」、「狗」同音「gao」)。
林九如身材魁梧,臂力過人,能提起400多斤奇勇石,練就一雙鐵沙掌。雙拳上下左右揮舞,如急風驟雨,同時前後左右跳躍,旋轉翻騰,輕捷周密,人稱「滿天星」。
林九如、瀋陽德兩位師兄弟曾與泉州崇福壽的妙月法師較技,瀋陽德勝,後來由師兄林九如收納妙月法師為門徒。
林九如授徒陳墜,陳墜授釋瑞吉法師(俗名陳禮嶽),釋瑞吉授林天池。
傳播南洋
清末到民國初,由於政局混亂,民不聊生,閩南一帶許多人為謀生出洋南渡,也把「五祖拳」帶入東南亞各國。
張雲章,前清秀才,是蔡玉鳴的入室弟子。此人曾為蔡玉鳴像敬贊題詞。宣統三年(1911年)南渡菲律賓,被聘為中西學校校長。
盧言秋,外號「虎母秋」,是林九如之徒公婆詹所傳弟子,也向海外發展。現菲律賓「光漢國術館」即盧氏所傳。
陳京銘的傳人陳家鴻,傳陳少堂、陳慶堂,就設有現時的菲律賓「中華鳴謙國術社」。
瀋陽德傳廈門新垵一支後,南渡新加坡,設立「玉明國術研究社」,之後又有「明星武術體育學院」。
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
「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於1989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倡議發起,1990年在泉州成立,總部設在馬尼拉。
2000年11月16日至18日,「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成立10周年慶典系列活動在泉州舉行。參加活動的有菲律賓、馬來西亞、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德國、愛爾蘭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的武林人士114人,以及大陸各地五祖拳高手。活動內容主要有慶典大會、與會的11個國家和地區的武術家集體籤名支持中國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武術大匯演、武術研討會、參觀武術學校等。
2001年10月14日,「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在泉州舉行2001年年會暨第七屆主席就職典禮。馬來西亞葉清海(祖籍廈門,時75歲)被推舉為第七屆主席,菲律賓王宏榜任秘書長。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紐西蘭、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80多位理事、代表參加會議。同時,在泉州南少林寺舉行南少林五祖拳武術技藝研討會、南少林五祖拳觀摩表演等。
2003年11月12日,「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2003年年會在泉州舉行。成立13年來,先後有亞洲、歐洲、拉丁美洲、澳洲的20多個國家、地區的五祖拳館社加盟聯誼總會。馬來西亞武壇耆宿葉清海蟬聯第八屆主席,副主席蔡金星(泉州)、蔡友鐵(菲)、曾漢源(菲)、李天明(馬)、黃漢泉(馬)、史美忠(馬)、葉川華(澳大利亞)、韓金元(英國)、李剛(港)、林家樂(港)、陳錦榮(印尼)、趙春德(新)、何善發(臺)、約翰史迪奧思(美)。王宏榜連任秘書長。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的125位理事、代表參加會議。 以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蔡友鐵為總領隊、曾漢源為團長的菲律賓「光漢國術館總館」一行36人蒞會。會議還舉行第二屆中國傳統武術名家研討會、俞大猷《劍經》武術文化研討、南少林五祖拳武術文藝匯演,參加俞大猷誕辰五百周年紀念大會等。
2004年12月20日,「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2004年年會在泉州舉行。推選來自英國的華裔武術名家韓金元為第九屆主席,這是聯誼總會成立14年來首次由歐洲華人擔任主席;代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副主席是:蔡友鐵(菲)、曾漢源(菲)、麥天明(馬)、黃漢泉(馬)、史美忠(馬)、徐文成(澳大利亞)、李剛(港)、陳錦榮(印尼)、趙春德(新)、何善發(臺)、約翰·格拉漢(美)。菲律賓椰風文藝社社長王宏榜蟬聯聯第九屆秘書長;同時聘請周焜民(泉州)、李志遠(菲)、葉清海(馬)、蔡金星(泉州)為名譽主席。 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臺灣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理事、代表,以及參加首屆中國南少林國際武術大賽的嘉賓共3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上,澳大利亞徐文成還當場表演五祖拳綜合拳套、泉州少林寺武僧演繹俞家棍、徐清輝講解俞大猷《劍經》。
2006年11月10—12日,「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2006年會暨新任主席就職典禮在泉州舉行。推舉周焜民任主席。有英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伊朗、中國泉州以及香港、臺灣等13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名武術運動員與會。會議還舉行座談交流和武術比賽,切磋南少林功夫。
2010年2月1日,18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祖拳」拳友歡聚泉州,慶祝「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成立20周年。20年來,加入聯誼總會的各國家和地區的「五祖拳」團體增至40多個。會議推舉約翰·葛雷罕任第十一屆主席,盧義榮任副主席兼秘書長。約翰·葛雷罕說:「五祖拳是祖先留下的美好遺產,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推動它繼續發揚光大。」本次聚會,同時舉行南少林五祖拳國際學術研討會,泉州市武術協會廣發「英雄帖」,向海內外徵集武術論稿,結集出版《泉州南少林文存》,此前出版的《五祖拳譜》也舉行國際首發式。在切磋武藝的同時,還設立「五祖拳」段位制,聯誼總會向首批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獲得者授牌,並設立榮譽十段,追贈給為創立和發展聯誼總會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前輩。
2011年11月12日,「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2011年會在泉州召開。推舉澳大利亞徐文成接任第十二屆主席,約翰•葛雷罕被聘為名譽主席。來自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伊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900多名海內外武術界人士與會。會上,「泉州市五祖拳研究會」成立;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介紹獅陣武術的專著盧文進主編、盧義榮執筆《獅陣史略——石獅市盧厝獅陣武術歷史傳承》一書首發;香港五祖拳聯誼會會長李剛向大會貢獻了對五祖拳的挖掘、整理的成果《鶴拳述真》;泉州少林寺重刊出版《五祖拳史略》、盧慶輝《五祖拳述要》;頒授「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第二批高段位銘牌。會議還安排擂臺賽演示,交流五祖拳搏擊實戰經驗;舉辦2011年泉州市傳統武術錦標賽暨國際南少林武術邀請賽,邀請賽吸引了海內外運動員800多人參加。
2013年6月16日,「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在泉州舉行2013年年會暨成立24周年慶典大會。推選菲律賓光漢國術館館長盧思明為第十三屆主席(盧思明祖籍泉州,5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五祖拳,現是菲律賓光漢國術館第3代傳人)。大會同時成立「國際南少林五祖拳研究會」,作為聯誼總會下屬的非盈利性學術研究組織,會址設在菲律賓馬尼拉光漢國術總館,會長王宏榜。來自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香港、臺灣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高手與會。
特點
五祖拳屬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術,多短打,門戶緊,拳勢烈,以柔濟剛,包涵內家拳的很多技擊法和內功修煉法。
套路
五祖拳套路多達兩百餘套,空拳、長短兵自成系統,小套僅十數步,大套多達一百五六十步,包括「八步頭」起勢和「六步頭」起勢兩種(指起勢由8個動作和6個動作組成)。「八步頭」起勢的偏剛勇,「六步頭」起勢的偏柔和。
無論大小套,五行蘊中,左右相維,攻守相續,內外兼修,步穩身正,出拳時,欲發先收,常用搖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勢。亦有發聲,以聲助力。所謂「簡潔剛猛,以寸勁見長,實戰性強。」「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後人發,先人至。」
基本功有5大套路:「三戰」、「二十拳」、「四門打角」、「三戰十二」、「雙綏」。同時配以練習輕功心法、展身、閃身,以及力量、韌度,掌握擒拿、摔跤等要領。
技擊特點
該拳特點是:
①腳馬夾束穩固,前輕後重,進如脫兔,退如蹲虎。
②出拳迅疾有力,掄拳絕無虛花,技手簡約嚴謹,一陰一陽,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
③下盤堅牢,硬弓硬馬,步步為營。
④腳法纏絆細膩,起踢直起直落,低而沉重。
⑤行氣發力,丹田為灶,起於腰胯,節節相催,內氣和技法都講究吞吐沉浮。
⑥器械以棍術最為著名,棍術剛猛簡潔,進攻時招招狠準,退守時層層嚴密。
拳理十六條
五祖拳拳理有16條:
一論精、氣、神。
內練五臟,吞吐浮沉,頤氣養神。
練氣化神是五祖拳的練拳宗旨,倡導氣安於內而神顯於外。氣沉則神明意寧,神明則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傳之於心;意寧則心中朗朗,應之萬變,審勢、待時、度距就此而生。若氣浮則神散意亂,神散則反應遲鈍,動作笨拙,意亂則心中無主,敗勢盡露。
內氣技法講究「吞吐沉浮」,最難掌握,一般須待外家功夫有小成後才有基礎修習。
二論剛柔。
武道不外剛柔二法,剛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後。剛者,先發制人,動速勢猛。柔者,後發制人,引化靈巧。剛可克柔,故善剛者,剛其不柔(可以不用柔而以剛取勝);柔亦可克剛,故善柔者,柔其不剛(可以不用剛而以柔取勝);全剛易折,全柔易纏。剛柔相濟,勝券在握。
三論動靜。
動如風而不停留,謂疾也;靜如水而無常形,莫測也。以靜待動,舍我從人;以動亂靜,舍人從我。靜中無動謂之呆,動中無靜謂之亂。故動靜相合,是為得法。
四論神、意、形。
意授於神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導形,全神貫注,時隱時現,令人莫測,謂之形、意、神三者合一。
五論勢。
二人敵,得勢者勝,失勢者敗,審勢而後,立策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審是審其虛實,度是度其強弱,實則避之,虛則擊之,逆來順受,出其不意。剛則化之,以柔克剛;弱則逼之,以剛克柔。
六論時。
審時不如待時,千古不失之機為進而未穩,發而未至,變而未盡,過而未成之時。
七度距。
度距立勢,需眼明手快,進擊走勢需身靈,步快毫釐之差,得失即現。
八論法。
拳之精者,返樸歸真,簡也。法之妙者,若有若無,應運而生。
九論勁。
勁者非力也,勁從力中生,蓄勢而後發,力從筋骨發,蓄如弓滿月。發力不用腰,朽木催不倒;發力不助氣,勁不隨人意。
發勁要先柔後剛,以氣催力。
十論步法。
八法步為先,先穩固下盤,步穩而身後動,則無慢浮之虞。慢必受制,浮則無根。快中求穩,動中求靜,才是步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十一論手法。
手法四訣:「吞、吐、浮、沉。」吞如洪水捲地,吐如疾箭離弦,浮如風吹羽毛,沉似頑石投江。
以「攻守」論,攻為吐,守為吞;以「進退」論,進為吐,退為吞;以「快慢」論,快為吐,慢為吞;以「輕重」論,輕為浮,重為沉;以「化凝」論,化為浮,凝為沉。
十二論技手。
技手又稱「橋手」,有「單、雙、長、中、短」之分。
雙技有「四六技」(雙臂一長一短),又稱「父子相隨」。
衝拳先松後緊,欲發先收。
十三基本練法要求。
身高體胖的,適合練「朕頭」套路,其特點像老虎腰身,能遠擊、猛撲;身材矮小的,適合練「兩儀」、「三角搖」等套路,其特點能夠「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
練法有兩種:一種是十趾抓地,步法變換比較輕盈;一種是十趾朝天(即「十趾翹」),步法沉穩,落地較重。
練法上,要求提百會以挺頭,起牙關而強項,虎眼、獅嘴、龍喉,兩肩墜而心胸守,十趾蹺則腳力生,束檔固腎(提檔吊肚運氣內轉,腳夾尾椎攝以聚丹田)。對樁功要求很嚴,腿法中平,步形較高。
要點:
①以氣催力。發力時配以丹田力,聲出肚硬。
②欲發先收。手勢出擊七分,挱入三分,左右互動講究和力。
③先柔後剛。剛柔必須相濟。
④五肢齊。手腳為四肢,身為一肢,謂五肢。發力先從後腳起,配以「搖身俊胛」,渾身發力如電力一般。「搖身俊胛」,亦稱「搖身抖甲」,即在做「雙抖手」時急速搖身晃膀,使腰部、肩胛部乃至全身發出一股彈勁(或叫「撞抖勁」),其勢甚猛,有時還配以提氣 撼聲,運轉丹田之氣。
十四發勁特點。
勁力剛猛。蹬腿(踏足挺膝也叫彈腳)著力,以「金剛勁」(寸勁發力)、「搖身俊胛」使力從足底生,帶動腰、肩胛,左右輪動,傳遞到肘、腕、渾身發出一種彈勁而示勇猛之形。
十五技擊法。
有連消帶打法、打反打法、硬擊軟法、左右互換法、迂迴遊走法、虛實亂敵法、順勢吞化法等。
十六臨敵「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