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研究:《紐約時報》正在用電子書延長新聞報導生命力

2020-12-23 藍鯨財經

編者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使得傳統媒體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各大媒體都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在這方面《紐約時報》一直走在前列,無論是「付費牆」對於盈利模式的探索,還是技術革新帶來的用戶體驗優化,都對於全行業有啟發意義。

全媒派編譯文章介紹了《紐約時報》的「電子書」戰略:《紐約時報》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書籍來擴大媒體的品牌影響力。於是,除了入局播客、短視頻、電視節目和電影之外,電子書也以輕薄便攜、質優價廉的特質成為了該報追逐的「新寵」。

文章指出,電子書業務是《紐約時報》多元化目標的重要部分。雖然圖書開發部的員工人數比音頻團隊少,但電子書負責人Que說,創造性地思考如何「提升和拓展」新聞報導的形式、將其轉變為圖書,始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同時,Que說,「書的形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拓展新聞的邊界,把更多由於空間、時間等各種限制而無法寫進日常報導的細節和感悟,更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們。」

據悉,《紐約時報》計劃今年內再出版10本電子書,包括一本青少年讀物和一本以深度報導為題材的敘事性非虛構作品。

以下為全文:

在一百六十餘年的辦報歷史裡,《紐約時報》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把新聞報導集合成書,它的方式通常是和傳統圖書出版商合作——僅2019年,《紐約時報》就與9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了15本書。

但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書籍來擴大媒體的品牌影響力。於是,除了入局播客、短視頻、電視節目和電影之外,電子書也以輕薄便攜、質優價廉的特質成為了該報追逐的「新寵」。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尼曼新聞實驗室的文章,一起來看頂級媒體如何將「電子書」作為多元化的重要發力點,在萬物速朽的數字時代裡向受眾傳遞更深度的價值。

彰顯及時的新聞服務性

上個月,《紐約時報》出版了一本名為Answers to Your Coronavirus Questions的電子書,書中收集了一些關於新冠病毒的優質報導,系統性整合了各種常識,堪稱一本疫情期間的「百科全書」。

「這本電子書從構思到出版只用了短短五天時間。」負責《紐約時報》圖書出版工作的Caroline Que說。

《紐約時報》直接負責了這本書的所有出版工作,而且它是免費的。Que表示,「能換種方式向不同的受眾提供高質量信息,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該書在出版後一周之內,在Apple Books上被下載了3萬次,一躍而成為免費書籍排行榜的第一名。一個月過去了,它的熱度始終不減,目前仍然名列前50。

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很簡單,然而內容卻十分豐富:從病毒感染和攻擊人體細胞的機制,到懷疑自己得了新冠病毒應該怎麼辦;從如何與孩子們討論疫情,到股票市場的走勢;從疫情期間如何保護住在養老院的家人,到怎樣正確地囤積食物……書裡的服務性內容幫助了許多讀者。

根據Que估計,這本書給記者們的報導帶來了額外的「百萬級閱讀量」,當然前提是每個下載的人都真的看完了書。

拓展多元化業務,打造品牌影響力

新聞媒體直接出版電子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當年Kindle橫空出世的時候,許多人都寄希望於電子書能夠代替那些免費發布在網上的新聞報導,成為媒體新的變現方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電子書帶來的銷售收入並沒有顯著增加,失去了取代印刷品的可能性。

unsplash/Aliis Sinisalu

但許多服務性質的電子書,與其說是為了變現,不如說是為了將報紙的品牌影響力拓展到新的平臺,延伸到新的受眾群體中——那些在iPhone上下載免費電子書的人,很可能會在之後成為《紐約時報》的付費用戶,或至少是對《紐約時報》產生好感。另一方面,《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會把電子書作為高級訂閱用戶的特別福利。

目前,電子書業務是《紐約時報》多元化目標的重要部分。雖然圖書開發部的員工人數比音頻團隊少,但Que說,創造性地思考如何「提升和拓展」新聞報導的形式、將其轉變為圖書,始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紐約時報》正在以不同的步伐邁向很多新領域,包括電影、電視、音頻等等。」Que說,「我們也正在努力讓書籍成為《紐約時報》的多元化產品之一。」

帶領記者出書,而非眼看著書籍流失

對於《紐約時報》而言,要想把書籍打造成新的品牌增長點,首先要重視與新聞編輯室裡的記者們合作,而不是眼睜睜看著他們把報導和出書計劃「帶出報社」。

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去年告訴《名利場》(Vanity Fair,美國生活雜誌),時報已經成了「出書大戶」,一度有二十幾位記者在籌劃出書事宜。

Unsplash/Vanilla Bear Films

「我覺得,《紐約時報》往往會在一條故事線上投入半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但記者最後只能帶著想法和素材獨自行動,這真的太糟糕了。」Que說,「我們正在認真思考如何介入到這個過程中。『書籍流失』的趨勢是可以挽回的,我希望能建立一個體系,讓記者們感受到更多來自報社的支持。」

在去年夏天接手了電子書出版任務的Que,此前大部分時間在從事數字新聞的編輯工作。深厚的編輯背景讓她敏銳地洞察到,新聞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容易流失的寶貴機會。

「記者在他們的筆記本上記錄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Que說,「書的形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拓展新聞的邊界,把更多由於空間、時間等各種限制而無法寫進日常報導的細節和感悟,更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們。」

突破保質期,延長內容生命線

多年來,在各個不同的崗位上,Que始終在思考如何在專注於新聞本身的同時,讓媒體的優秀作品重新煥發活力。畢竟,即使是最忠實的讀者,大部分也只是偶爾瀏覽一下《紐約時報》發布的新聞報導,這意味著大家難免會錯過一些重要的、有價值的作品。

Que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家報紙選擇在周日發布一周中最重要的新聞,而用戶直到周二才登錄網站,這時這篇文章很可能已經被新的內容淹沒了。

「這是個巨大的技術挑戰,」Que說,「我們已經在嘗試通過個性化推薦等方法解決問題,但也在想,是不是可以把優秀的新聞報導出成書呢?」

《紐約時報》計劃今年內再出版10本電子書,包括一本青少年讀物和一本以深度報導為題材的敘事性非虛構作品。據Que透露,明年《紐約時報》的書籍出版計劃更豐富。讓我們共同期待電子書能進一步突破傳統報導的限制,為受眾呈現更深入、更全面的內容。

參考連結:

https://www.niemanlab.org/2020/04/why-the-new-york-times-considers-books-like-podcasts-and-tv-ripe-for-expansion/

(來源:全媒派)

相關焦點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紐約時報的創始人雷蒙德,一開始就想創建一份理想的報紙:少刊登或者不刊登刺激性新聞、多刊登重要而正直的新聞,要保持「莊重嚴肅」的格調,與市面上其他小報區別開來。從一開始《紐約時報》就定位成嚴肅報紙,講求「客觀報導」,尤其是以國際新聞和闡釋見長。
  • 閱讀量100000+的秘密,紐約時報如何推送突發新聞
    與搶新聞相比,也要相信讀者會喜歡更多細節內容的推送  4.避免在晚上11點到早上6點之間進行推送——除非它實在是太重要  毫不誇張地說,紐約時報上同一篇報導,通過移動端推送獲得的影響力,已經比把它放在印刷版報紙的頭版頭條要大了。以下為紐約時報日版編輯卡倫·斯科格(Karron Skog)對時報新聞推送經驗、原則的分享。
  • 《紐約時報》(中文網)在總統競選期間對報導弗洛伊德事件的議程設置
    而之所以選擇《紐約時報》(中文網)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在於其在美國甚至國際社會上的巨大影響力——《紐約時報》的報導常常被世界上其他報紙和新聞通訊社作為直接信息來源,更被看作美國社會的「檔案記錄者」(戴元光
  • 以《紐約時報》為例分析國際主流新聞媒體的數據新聞可視化
    《紐約時報》是最早涉足數據新聞領域並取得顯著成果的國際主流媒體之一,筆者希望研究它們在數據新聞方面的運用,和可視化的呈現手段,了解國內媒體關於數據可視化新聞的探索,對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給出建議。2017年發布《做與眾不同的新聞——2020年戰略報告》③,2018年公布《<紐約時報>2018年報導策略》對《紐約時報》的戰略做了調整,不再競爭流量和影響力廣泛度,回歸對「優質內容」的強化,明確要採取「內容為王」和「用戶價值」緊密連接的策略走向,促進視覺化的新聞報導形式,重視挖掘用戶的互動性需求。
  • 俄羅斯使館譴責《紐約時報》「假新聞」
    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27日對美國媒體的不實報導予以譴責,指出美國《紐約時報》所謂俄方「資助阿富汗塔利班襲擊駐阿聯軍」的報導「毫無根據」,是「假新聞」。 當天,俄羅斯使館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紐約時報》的報導對俄方提出毫無根據且匿名的指責,已經給俄羅斯駐華盛頓和駐英國倫敦大使館人員生命安全帶來直接威脅。俄使館敦促《紐約時報》停止報導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假新聞。
  • 美高級官員點名《紐約時報》報導假新聞,表示無證據表明俄羅斯與...
    【環球網軍事報導】俄羅斯衛星網6月30日消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表示,媒體在報導中指責俄羅斯與塔利班相互勾結,但是美國情報部門沒有這方面的證據,因此也沒有向美國總統川普匯報。
  • 後川普時代,《紐約時報》編輯部如何定位?
    正如一位員工所說,《紐約時報》委託開展了一項關於署名和主題的多樣性研究,以「量化每個人已經知道的東西」。紐約時報甚至在六月節給員工放假,標誌著美國奴隸的解放。這些努力看起來是真誠的,但是每個人都知道通往真正改變的道路是漫長的。事實上,紐約時報僱員正在不斷增加,他們帶著一套不同的價值觀。不同代際產生了一些分歧。
  • 紐約時報公司經營模式探析
    橫向經營模式,可以用「傳媒生態學」來解釋。該學科研究同一個傳媒中不同部門之間的關係和互動,研究兩個以上的同類型傳媒之間的關係,研究不同類型的傳播之間的關係等等。紐約時報100多年來,用高質的新聞和品格創出了品牌,並在不斷創新中使品牌增值。1970年後其第四代家族發行人阿瑟·蘇茲伯格開始對時報進行形象革新,版面風格變得活潑,在醫藥、計算機、金融、法律、教育、藝術等領域,報社聘用專才來主持報導。70年代的擴版中,增加體育、科學、烹飪、家具、娛樂專刊,刊登電視節目表及紐約周邊郊區的新聞,並創辦周日雜誌,廣泛報導教育、時尚、健康、休閒、旅遊、家居等領域。
  • 《紐約時報》數字訂閱火力全開:揭秘新任CEO的數字媒體運營秘笈
    《紐約時報》數字媒體業務的「破與立」 首先,用一系列數據來直觀地了解 Levien 團隊過去七年裡在數字媒體領域的成就: 60%:讀者收入佔《紐約時報》總收入的 60%。這個數字代表著長期依賴廣告收入的媒體的盈利模式的轉型。 600 萬:《紐約時報》號稱有600萬訂閱戶。
  • 《國際紐約時報》執意開天窗,為何?
    上市的《國際紐約時報》在「天窗」處留有一句直接引語:「這個位置的這篇文章被我們的泰國印刷商移除。《國際紐約時報》編輯團隊與移除文章的行為沒有關聯。」  【多次撂挑子】  事實上,據新華國際客戶端了解,這已不是《國際紐約時報》第一次在泰國被印刷商「開天窗」。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諷刺的是,此刻正在耍弄「事後諸葛亮」、質問中國為什麼不在去年年底就封城的《紐約時報》,當時卻在中國通過將武漢封城來告訴全世界這個病毒有多危險後,不斷撰文抹黑我們的防疫措施,用充滿意識形態偏見的語言宣稱我們的防疫措施是「殘忍」、代價「巨大」的,甚至還說我們「傷害了全球經濟」的。
  • 《紐約時報》直擊紐約抗擊病毒前線:恐慌情緒正在加劇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3月30日發表該報記者署名文章,稱隨著紐約大量的醫護人員病倒、以及數名護士死亡,抗擊病毒前線的恐慌情緒正在加劇。文章摘編如下:曼哈頓的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的一名主管敦促外科醫生們志願上抗疫前線,因為負責重症監護的醫生護士有一半已經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而病倒。
  • 《紐約時報》最新研究氣炸西班牙人
    美國《紐約時報》的一項研究最近登上了西班牙ABC新聞網的社會版頭條及全網頭條。研究確認,西班牙人不是白種人。
  • 《紐約時報》退出蘋果新聞,媒體和平臺如何在博弈中共贏?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於6月29日終止了與蘋果新聞(Apple News)的合作。這使它成為第一家完全退出蘋果新聞的大型媒體公司。 《紐約時報》的發言人表示,蘋果新聞在合作過程中並沒有為新聞媒體與付費讀者建立直接關係提供幫助,這與他們為優質新聞提供資金的策略不符。
  • 《紐約時報》是一家訂閱優先的媒體?Q4財報詳解
    Thompson還說,《紐約時報》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數位化模式取得的突破」。在執行副總裁兼營運長Meredith Levien的帶領下,《紐約時報》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運營數字業務。 Thompson解釋道,九年以來運營成本不斷上升,《紐約時報》對其新聞內容和數字產品的投資也在提高。他們相信,即便訂閱價格上漲,《紐約時報》仍然物超所值。 衍生產品創收 財報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點是,《紐約時報》出品的填字遊戲和烹飪APP也仍在吸引那些對新聞不感興趣的用戶。
  • 傳統媒體的數位化自救,《紐約時報》提供了不錯的樣本 深度
    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後,川普很快表示,他的政府將會經常關注《紐約時報》,他認為該報的一篇文章引用他在CNN的講話時 「不誠實」(這一點令人生疑,因為他的確通過視頻面向公眾說過那段話),甚至(同樣錯誤地)補充道,《紐約時報》「正在因為糟糕且極度失真的報導而失去成千上萬訂戶。」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友發覺不對勁了
    說起2020這一年,新冠疫情無疑是一項焦點議題,全球眾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而在這其中,中國取得的成績可謂是相當顯著的,依靠著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中國境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社會各行各業也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運轉,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媒體卻仍然不死心,想要對中國進行抹黑和攻擊,不過美國網友面對這次的報導
  • 胡泳|徹底改造《紐約時報》——紙媒未死,創新為魂
    一個很明顯的讀者需求是,他們希望新聞報導更加直觀。儘管《紐約時報》有著出色的報導,但仍然不能夠做到使用數字敘事工具來實現更豐富、更具吸引力的新聞。太多的日常報導仍然是一連串的文本。所以,需要讓攝影師、攝像師和圖形編輯更多捲入流程,扮演新聞報導的主要的而非次要的角色。
  • 《紐約時報》炒作中國「種族滅絕」,用的是邪教捏造的證據
    美國獨立媒體「灰色地帶」網1月28日登載記者、作家兼攝影師本·諾頓(Ben Norton)題為《<紐約時報>用以指責中國「種族滅絕」的偽專家,曾在極右翼邪教「法X功」的宣傳媒體工作》的深度報導。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緊接著,唐湘龍先生又與搭檔、知名媒體人陳鳳馨女士在共同主持的時事節目「正經龍鳳配」中繼續痛批「法輪功」,稱其用媒體的形態,用許多的假新聞、錯誤的新聞,深度介入政治,而且操縱政治。陳鳳馨女士則認為,《紐約時報》嚴厲指責《大紀元時報》,說它用虛假造謠,造成美國更嚴重的黨派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