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使得傳統媒體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各大媒體都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在這方面《紐約時報》一直走在前列,無論是「付費牆」對於盈利模式的探索,還是技術革新帶來的用戶體驗優化,都對於全行業有啟發意義。
全媒派編譯文章介紹了《紐約時報》的「電子書」戰略:《紐約時報》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書籍來擴大媒體的品牌影響力。於是,除了入局播客、短視頻、電視節目和電影之外,電子書也以輕薄便攜、質優價廉的特質成為了該報追逐的「新寵」。
文章指出,電子書業務是《紐約時報》多元化目標的重要部分。雖然圖書開發部的員工人數比音頻團隊少,但電子書負責人Que說,創造性地思考如何「提升和拓展」新聞報導的形式、將其轉變為圖書,始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同時,Que說,「書的形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拓展新聞的邊界,把更多由於空間、時間等各種限制而無法寫進日常報導的細節和感悟,更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們。」
據悉,《紐約時報》計劃今年內再出版10本電子書,包括一本青少年讀物和一本以深度報導為題材的敘事性非虛構作品。
以下為全文:
在一百六十餘年的辦報歷史裡,《紐約時報》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把新聞報導集合成書,它的方式通常是和傳統圖書出版商合作——僅2019年,《紐約時報》就與9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了15本書。
但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書籍來擴大媒體的品牌影響力。於是,除了入局播客、短視頻、電視節目和電影之外,電子書也以輕薄便攜、質優價廉的特質成為了該報追逐的「新寵」。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尼曼新聞實驗室的文章,一起來看頂級媒體如何將「電子書」作為多元化的重要發力點,在萬物速朽的數字時代裡向受眾傳遞更深度的價值。
彰顯及時的新聞服務性
上個月,《紐約時報》出版了一本名為Answers to Your Coronavirus Questions的電子書,書中收集了一些關於新冠病毒的優質報導,系統性整合了各種常識,堪稱一本疫情期間的「百科全書」。
「這本電子書從構思到出版只用了短短五天時間。」負責《紐約時報》圖書出版工作的Caroline Que說。
《紐約時報》直接負責了這本書的所有出版工作,而且它是免費的。Que表示,「能換種方式向不同的受眾提供高質量信息,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該書在出版後一周之內,在Apple Books上被下載了3萬次,一躍而成為免費書籍排行榜的第一名。一個月過去了,它的熱度始終不減,目前仍然名列前50。
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很簡單,然而內容卻十分豐富:從病毒感染和攻擊人體細胞的機制,到懷疑自己得了新冠病毒應該怎麼辦;從如何與孩子們討論疫情,到股票市場的走勢;從疫情期間如何保護住在養老院的家人,到怎樣正確地囤積食物……書裡的服務性內容幫助了許多讀者。
根據Que估計,這本書給記者們的報導帶來了額外的「百萬級閱讀量」,當然前提是每個下載的人都真的看完了書。
拓展多元化業務,打造品牌影響力
新聞媒體直接出版電子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當年Kindle橫空出世的時候,許多人都寄希望於電子書能夠代替那些免費發布在網上的新聞報導,成為媒體新的變現方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電子書帶來的銷售收入並沒有顯著增加,失去了取代印刷品的可能性。
unsplash/Aliis Sinisalu
但許多服務性質的電子書,與其說是為了變現,不如說是為了將報紙的品牌影響力拓展到新的平臺,延伸到新的受眾群體中——那些在iPhone上下載免費電子書的人,很可能會在之後成為《紐約時報》的付費用戶,或至少是對《紐約時報》產生好感。另一方面,《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會把電子書作為高級訂閱用戶的特別福利。
目前,電子書業務是《紐約時報》多元化目標的重要部分。雖然圖書開發部的員工人數比音頻團隊少,但Que說,創造性地思考如何「提升和拓展」新聞報導的形式、將其轉變為圖書,始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紐約時報》正在以不同的步伐邁向很多新領域,包括電影、電視、音頻等等。」Que說,「我們也正在努力讓書籍成為《紐約時報》的多元化產品之一。」
帶領記者出書,而非眼看著書籍流失
對於《紐約時報》而言,要想把書籍打造成新的品牌增長點,首先要重視與新聞編輯室裡的記者們合作,而不是眼睜睜看著他們把報導和出書計劃「帶出報社」。
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去年告訴《名利場》(Vanity Fair,美國生活雜誌),時報已經成了「出書大戶」,一度有二十幾位記者在籌劃出書事宜。
Unsplash/Vanilla Bear Films
「我覺得,《紐約時報》往往會在一條故事線上投入半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但記者最後只能帶著想法和素材獨自行動,這真的太糟糕了。」Que說,「我們正在認真思考如何介入到這個過程中。『書籍流失』的趨勢是可以挽回的,我希望能建立一個體系,讓記者們感受到更多來自報社的支持。」
在去年夏天接手了電子書出版任務的Que,此前大部分時間在從事數字新聞的編輯工作。深厚的編輯背景讓她敏銳地洞察到,新聞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容易流失的寶貴機會。
「記者在他們的筆記本上記錄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Que說,「書的形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拓展新聞的邊界,把更多由於空間、時間等各種限制而無法寫進日常報導的細節和感悟,更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們。」
突破保質期,延長內容生命線
多年來,在各個不同的崗位上,Que始終在思考如何在專注於新聞本身的同時,讓媒體的優秀作品重新煥發活力。畢竟,即使是最忠實的讀者,大部分也只是偶爾瀏覽一下《紐約時報》發布的新聞報導,這意味著大家難免會錯過一些重要的、有價值的作品。
Que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家報紙選擇在周日發布一周中最重要的新聞,而用戶直到周二才登錄網站,這時這篇文章很可能已經被新的內容淹沒了。
「這是個巨大的技術挑戰,」Que說,「我們已經在嘗試通過個性化推薦等方法解決問題,但也在想,是不是可以把優秀的新聞報導出成書呢?」
《紐約時報》計劃今年內再出版10本電子書,包括一本青少年讀物和一本以深度報導為題材的敘事性非虛構作品。據Que透露,明年《紐約時報》的書籍出版計劃更豐富。讓我們共同期待電子書能進一步突破傳統報導的限制,為受眾呈現更深入、更全面的內容。
參考連結:
https://www.niemanlab.org/2020/04/why-the-new-york-times-considers-books-like-podcasts-and-tv-ripe-for-expansion/
(來源:全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