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史」之新中國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2020-12-17 08:31:55
來源:水母網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持續推動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歷史學習教育中系統提出「四史」。其中,新中國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簡稱。它是新中國誕生後,我國社會及社會和自然界關係的歷史,是正在行進發展著的中國歷史。「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裡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裡去和不會往哪裡去。」新中國史迄今已逾70年,這部恢弘的歷史中有經驗,也有教訓。它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清醒劑,我們要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把這門必修課修好。
從新中國史學習中
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本問題。早在建黨之初,我們黨就把社會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思想旗幟上,繼而通過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根本的前提和條件。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達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新中國成立後,基於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基本現狀,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這一探索以學習蘇聯起步,通過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為進一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物質文化基礎,建立了一整套制度、體制和管理方法。但由於蘇聯模式並不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特別是蘇共二十大後,基於我們一直照搬和借鑑的蘇聯體制弊端已經暴露,我們黨開始嘗試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艱苦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主客觀原因的限制,我們黨沒有回答好「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正如鄧小平後來所說的那樣,「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但是,這一時期的探索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是一筆寶貴財富。我們黨也正是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出了一條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這一點不容置疑」。
從新中國史學習中
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兩大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擔負起了這個歷史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誌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課題的解決。新中國成立後,為著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我們黨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同時,一以貫之地把實現現代化作為奮鬥目標。儘管探索出現過曲折,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從未改變。1954年,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即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從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筆記中,提出了「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國防現代化」。1964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正式把「四個現代化」表述為「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轉折。鄧小平指出:「我們從80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按照既有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又作了新的科學謀劃,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基礎上,分「兩個十五年」完成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黨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正是因為一代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接續奮鬥,今天,我們才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新中國史學習中
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大量事實表明,對歷史的認知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精神支柱之一,決定著一個民族、國家對未來的追求。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政權都高度重視對歷史特別是對國史共識和認同的構建。新中國史是一部不平凡的歷史,它鑄就了中華民族戰天鬥地的歷史篇章。對新中國史的共識和認同,關乎對社會主義制度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一旦對新中國史的認同出現偏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然出現危機。毛澤東說過:「歷史上不管中國外國,凡是不應該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這麼做了的,結果統統毀滅了他們自己。」歷史是最好的鏡鑑。對我們黨來說,蘇共之殷鑑不遠。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利用戈巴契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大肆歪曲十月革命及蘇聯社會主義歷史,再加上蘇共對歷史進行的「重新評價」,導致社會思想大混亂,民族精神陷於崩塌。可以說,這是蘇共亡黨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歷史認同一旦決堤,勢必導致現實的思想混亂,並給政治認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當前,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思想多元、認識分化的嚴峻挑戰。國內外敵對勢力為了顛覆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權,也總是把歪曲、醜化、妖魔化黨的歷史、共和國的歷史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歷史作為手段。其目的,無非是造成我國社會的思想混亂,進而破壞人民群眾的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現實的困惑往往與歷史的迷霧相關,要鞏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社會共識,必須加強對新中國史的研究和學習,這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寶貴資源和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中共煙臺市委黨校)
王惠
版權聲明 新聞爆料熱線:0535-6631311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