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嫖娼的藝人都受到了懲罰,一些有道德問題的藝人也被限制出鏡,為什麼被法院判決的『文賊』卻被資本和平臺追捧……」
以上內容,來自111位編劇、導演、製片人、作家在12月21日晚發出的聯名信,題為《抄襲剽竊者不應成為榜樣!》,信中點名於正和郭敬明,稱其有抄襲劣跡,卻在一些網絡平臺、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中,以節目導師、嘉賓的面目出現,在節目內外進行話題炒作。
聯名信指出,這樣的「文賊」在網絡平臺、電視臺被捧為導師,讓他們販賣「成功學」,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對青少年樹立了非常壞的榜樣。
隨後,#111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正郭敬明#登上了微博熱搜。截至發稿前,該熱搜的閱讀量已經達到4.7億人次,討論跟帖6.2萬條。12月22日晚,這一聯合抵制的名單新增了45名影視從業者,達156名。而至發稿前,於正和郭敬明並未對此作出回應。
據AI財經社報導,知名編劇汪海林是行動參與人之一,他介紹,這封聯名信從召集參與人到正式發布僅用了一天多時間,「所謂一呼百應,他們這種一邊抄襲,一邊在社交網絡招搖,對行業毫無敬畏的行為早就引發了業內眾怒。」
此前,汪海林和於正曾多次隔空互懟,並登上微博熱搜。汪海林還曾發文稱,於正和郭敬明已經被中國編劇行業開除了,在編劇這個行業裡「社會性死亡」了,「任何正規的編劇活動裡都不會有他們出現。」
然而,於正和郭敬明卻是一些網絡平臺、電視臺的座上賓。
12月12日,浙江衛視的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3》播出,於正和演員章子怡擔任導師,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劉天池、演員張頌文、郝蕾組成表演指導團,三方共同為演員打分。此前,於正還擔任過優酷一檔綜藝節目《演技派》的發起人,參加過B站的《我是特優聲》等。
來源 / 微博 燃財經截圖
最近幾年,於正和郭敬明作為網絡平臺們的寵兒,成功遊走在影視行業的最頂端,靠的就是有流量。雖然兩者的每部作品都有不少爭議,但對於平臺們來說,爭議就是流量;另外,於正和郭敬明也用事實證明,他們產出爆款的機率比同行們大很多。
《小時代》系列電影從推出至今,雖然一直被冠以「爛片」的稱號,但有了網絡平臺的鋪墊,郭敬明在一片罵聲中還是狂攬了20多億元的票房,愛優騰三大視頻網站同時坐擁《小時代》系列電影版權,也是這部作品讓郭敬明拿到上海電影節最佳新人導演獎。
今年,郭敬明的《爵跡2:冷血狂宴》被騰訊視頻包攬買下;由郭敬明指導的《雅晴集》也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之下,成為今年年底待映新片中熱度最高的一部,更是被郭敬明視為摘掉爛片導演的翻身之作。
於正這邊,已經成為網絡平臺們的戰略合作夥伴,不僅每年都能為播放平臺提供了穩定又有流量的作品,還能參與平臺的綜藝製作。2020年初,於正旗下的歡娛影視與優酷合作的《演技派》節目,成功為於正個人吸了一波粉,並帶火了於正旗下的多位新人演員。
於正的歡娛影視今年已經出現在多家平臺的招商發布會上,包括將在愛奇藝播出的《傳家》、騰訊的《大唐女兒行》和芒果TV的《尚食》等。
汪海林稱,這幾年,網絡平臺們對流量情有獨鍾、更偏愛有流量基礎的IP項目,周圍很多編劇的原創作品,都被網絡平臺們相繼踢出局。這種亂象導致市面上的內容作品種類單一,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化,導致國內的影視行業停滯不前。
「近幾年,我們的影視作品水準,在不斷地下降。以首爾國際電視節長劇獎為例,之前我參與寫作的《臥薪嘗膽》就拿過最佳長劇獎項,那時候我們的對手是美劇的《都德王朝》和日劇的《朱雀》。後來《喬家大院》拿過最佳長劇,《闖關東》拿過最佳編劇,高希希版的《新三國》也拿過最佳長劇獎。」
《步步驚心》劇照 來源 / 豆瓣
據陸遠介紹,這部古偶劇本共有24集,由於此類題材受歡迎度較高,影視作品播出後大多反響不錯,因此也吸引不少影視投資人前來接洽。
不巧的是,2019年3月,廣電總局對各大電視臺下達了新規定:所有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裝劇總集數,不得超過當月和當年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這意味著此類題材的電視劇,很難上星播出。受此影響,原定2019年3月27日播出的古裝神話劇《新白娘子傳奇》被撤檔,《東宮》等作品也被從視頻網站首頁推薦列表上移除。
陸遠的劇本題材,與限古令撞了個滿懷。不少投資人為了規避風險,暫時擱置了對此類題材的推進,陸遠只好調整方向,轉向網絡平臺。「網絡平臺這些年一直都在買片屯劇,為平臺補充內容,當時三家平臺知道這個項目之後,都找過來看了項目並透露了合作意向。其實三家給到的投資、資源基本上差不多,我就選擇了一家預計推進流程更快的平臺。」
拒絕了其他兩家之後,為了適應平臺的短劇風格,陸遠把劇本做了調整,原定的24集分為前後兩季,每季12集。「修改的過程中,平臺也派了責編跟著我修改、調整,前後大概用時一年,而調整後的項目也順利進入大廠過會(平臺的內部大會評估流程),可以說離籤合同就差臨門一腳了。」
據陸遠透露,項目進入大廠後,評級小組均打出了A+的評級,預估投資1億元,平臺按照自製劇的形式推進並全額投資。按照慣例,陸遠的影視公司作為承制方,可以拿到7-10%的承制費,也就是700-1000萬元之間,除了項目承接費用外,他的劇本也能拿到不菲的版權費。
修改劇本與推進合同是在同步進行中,作為項目承制方,陸遠已經給平臺報過製作團隊名單,包括美術、導演等製作團隊,其中首選是哪個團隊、備選是哪個團隊都已經跟第三方團隊做了接洽,這些合作團隊報出的預算都在平臺評估的範圍之內。
合作流程推進到這一步,陸遠覺得基本上是穩了,就在他對這個項目進行攝製籌劃之際,平臺製片人突然改口說要換個承制方,要跟自己指定的團隊合作。
陸遠表示,「如果剛開始按照市場行情收購,可能我就賣掉了,但是現在我參與這場劇本修訂已經近一年,加上劇本創作,一共耗時3年,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如果賣了,作品完成播出後,編劇署名上,我會被聯合署名的編劇擠在後面,甚至有可能都署不上名字,影視編劇就靠著作品吃飯,現在我完全被當成一個槍手在寫作,怎麼可能會同意?」
合作暫停之後,陸遠久久不能釋懷,他認為平臺的行為完全是在欺凌中小影視公司。原本陸遠打算靠此項目揚名,可是按照行業的規矩,項目在某家平臺流轉一圈又被斃掉,這部劇就很難再有出頭之日。陸遠說,「因為項目一早就確定與一家平臺合作,也就拒絕與別家談判。歷時一年後,項目又在平臺流產,大家不會覺得是平臺的問題,只會覺得是你的項目太爛了。」
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過影視人楊帆身上,只不過相比陸遠,楊帆的被動出局稍顯體面一些。
據娛理報導,2018年,楊帆所在的影視公司買了一本小說的IP準備改編,IP作者在當時小有名氣,各家平臺知道這個項目之後,都表示出了合作意向。等到楊帆的公司敲定完一家意向平臺,並耗時一年做完了全劇本、綜合修改完平臺意見、過完合同條款之後,平臺的負責人突然要塞進來另一個承制方,讓兩方承制項目。
由於存在兩個承制方,會導致項目很難進行下去,楊帆拒絕了平臺的要求。在遭到拒絕後,平臺方表示要收購項目,自己和指定的影視公司合作。
其實,項目走到這一步,楊帆的公司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收回來自己做,再去找別的平臺合作,也賣不上什麼好價錢,即便是再合作其他平臺,第一可能面臨被壓價;第二其他平臺會重新修訂劇本,這些趟過得渾水可能會再次經歷,新的平臺依舊有新的喜好和要求,給出來的意見也不一樣,沒有人會直接接盤的。因此,賣掉項目,是楊帆唯一的選擇。
獨立製片人劉穎表示,過去幾年,由於居高不下的版權成本,使得愛優騰三家視頻網站紛紛下場去做自製劇,隨著三大視頻平臺的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平臺在內容製作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高,版權劇被平臺自製劇擠走,平臺和相關利益影視公司抱團,除了二環內的華誼、博納等影視公司,外面的團隊很難擠進平臺的合作圈,導致二環外的獨立製片人以及中小型影視公司接連轉行或破產。
汪海林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向燃財經表示,最近幾年,視頻網站喜歡把蛋糕都分給了自己人,有的公司好不容易拿到了好項目,有機會跟平臺合作,結果中途就被平臺們給踢出局,項目被迫賣給視頻網站。這樣的事情,在影視圈裡太常見了。
不過,一位接近視頻網站的人士表示了異議,他說,好的內容,平臺都求之不得。如果暫時沒有合作的,也會保持一個良好關係。在合作過程中產生糾紛的情況應該是個案,不能因此說平臺有惡意打壓的行為。「一般來說,投資上億的劇,就屬於大製作了,平臺更傾向於用長期合作夥伴,也是可以理解的。」
平臺用人任性
近幾年,由於版權大戰,內容成本水漲船高,使三家視頻網站的虧損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18年騰訊視頻的版權支出達到250億元,愛奇藝的版權支出為100億元,優酷版權預算300億元。
「每一部劇的誕生,其實都是一次豪賭。」一位接近網站平臺的人士說,劇本要好,製作要精良,宣發要到位,劇越大,投入的錢就越多,所以,大部分製作公司,也都希望和平臺合作,讓平臺來託底。「只有對自己的內容極度自信的團隊,才會單獨製作,再同時賣給所有的平臺,這樣能賺大錢,但也可能血虧,這部分內容,佔比極小。」
同樣的道理,平臺在挑選內容的時候,肯定也會考慮回報率。而IP,就是最簡單的衡量標準。因為其他指標,比如內容質量,話題性等,主觀因素更強。
陸遠表示,在跟平臺合作的過程中,對方衡量好作品的關鍵不在於劇本的質量,也不在於演員的演技,更多還是糾結於劇本是不是IP,演員有沒有流量。
「選角的過程中就曾強調,在預算的基礎之上,儘可能請到最大的流量。一個劇本評級為B+,但如果能請到頂流卡斯就能被升級為A或A+,相反,如果劇本評級為A+,但是請不到好的流量,則會被降級。」
不過IP的流量效應,並不是每次都奏效。根據德塔文的統計,截至2020年9月下旬,各大網絡平臺共有20部總集數在20集以下的網劇播出。雖然播了20部,但是真正的精品、或者至少造成了一定社會反響的劇作,其實不足五分之一,且社會反響高的作品,基本集中於懸疑類型。
德塔文的統計顯示,20部網劇作品中,景氣指數超過0.9、即造成一定程度社會反響的劇作僅有四部,分別為《隱秘的角落》、《摩天大樓》、《龍嶺迷窟》和《白色月光》。其中在20部作品中,有17部是由網絡IP改編,但僅有三部造成一定程度社會反響,而三部原創劇本中,一部的《白色月光》已經出圈,從這個比例上來講,IP出爆款的比例並不算高。
《隱秘的角落》劇照 來源 / 豆瓣
劉穎向燃財經表示,「視頻網站的製片人太過於沉迷IP,以至於讓不少影視圈的人質疑他們是否具有衡量好作品的能力。其實好作品不僅局限於IP,當年《唐人街探案》就是最好的例子,陳思誠做完劇本之後找了幾圈都沒人投資,最後萬達電影成了陳思誠的伯樂,現在唐探已經成為了非常成功的IP。這樣的例子,我鮮少在網絡平臺的身上聽到。」
劉穎認為,近年來愛優騰的話語權越來越強,中小影視公司和製片人都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很大的擠壓,參照國外的發展模式,平臺自製和獨立製片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但目前國內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我也在期待,能給獨立製片人更多的可能。畢竟平臺製片人和影視公司的製片人,對於內容的出發點是不同的。」
汪海林稱,視頻網站一直在打造閉環,也就是說,視頻網站既是播出平臺,又是製作平臺,還把控著能大量產出IP的文學網站,「控制項目源之後,平臺還籤了演員,別的影視公司要拍戲,想在平臺播出,就得用平臺指定的演員。所以現在變成了,產出什麼內容由平臺說了算。因為,IP是他的、藝人是他的、買是他們、播出是他們、掌控流量數據的還是他們。」
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也曾表示,騰訊內部對內容的定位:「通過優質的內容產生偶像,再造新的內容價值鏈,形成產業鏈閉環。」隨著網綜進入超級IP時代,騰訊視頻自製綜藝的思路也不再是單純的某一檔節目,而是一個創造IP並布局全產業鏈的過程。
這個閉環,自製劇是一個關鍵支撐點。
2009年,隨著土豆網製作的《Mr.雷》的問世,「網絡自製劇」開始進入觀眾視野。當時一集的版權價格不過1000元。2012年,搜狐視頻自製的《屌絲男士》成功逆襲,一舉獲得了3億播放量,之後,越來越多的視頻網站加入網絡自製劇的大軍,如優酷的《泡芙小姐》、愛奇藝的《靈魂擺渡》、騰訊視頻的《我為宮狂》、新浪視頻的《杜拉拉升職記》等,其中一些自製劇的點擊量甚至超過了衛視主推的大製作電視劇。
自製劇不僅成本低,還具有效率高、傳播快、播放較電視和電影院更便捷等特點,使得愛優騰逐漸聚焦在自製劇身上。據悉,目前各平臺自製劇(含合制劇)的佔比已超過50%。一位接近平臺的人士說,「自製劇的形式更多樣,比如時下流行的幾分鐘短劇,UGC或PGC都可以,甚至都不需要專業編劇。」
微博資深娛評人制杖妹表示,「這些年,隨著網絡平臺的壯大,版權劇逐漸被平臺自製劇擠走,小型公司接連破產,影視公司由傳統意義上的甲方變為乙方。」
劉穎觀察到,哪怕不是平臺100%投資的自製劇,而是參與投資的版權劇,承制方在選角的過程中也會參考平臺意見,根據平臺的喜好,給出擬邀演員,做出第一意向和備選意向。平臺再綜合給出項目定級。
不同平臺對不同類型劇也有自己偏好的演員,比如騰訊視頻的甜寵劇喜歡用趙露思,芒果最喜歡用新人演甜寵劇,這類劇製片人對演技要求不高,第一需求就是外形,一部有水花的甜寵劇之後,新人片酬可能從十幾萬元漲到八十幾萬元。
而陸遠的古裝原創劇本,也收到了平臺類似的選角調整:「我收到的第一個調整要求就是要用他們自己的選角團隊,除了男主一番(主角)是雙方協定之外,其他的二番及二番往後的角色必須是平臺指定的藝人,這些藝人都是平臺自己籤約的藝人,已經合作公司與平臺籤分約的藝人,從推薦的名單來大多數都不大符合角色設定,但沒辦法,如果籤合同定角就得按照平臺的想法硬上。」
如今,視頻網站的觸角伸到了影視製作的全產業鏈,包括IP項目孵化、影視製作、藝人、宣發、買、播等。平臺在主導一切的情況下,用人就難免任性,這也給了於正和郭敬明巨大的生存空間。在相關從業者聯名聲討後,這個行業是否會有所變化嗎?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wuhanews,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wuhanews.cn/a/2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