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消炎美容

2021-02-07 中藥材基地網



來源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

別名於術、冬術、浙術、山薊、山精。

性味性溫,味甘、苦。

歸經歸脾經、胃經。

產地生於山坡、林邊及灌木林中。分布於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山西、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種植季節春、秋、冬季。

性狀特徵根莖略呈圓柱狀塊形,下部兩側膨大,長3~12釐米,直徑2~7釐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紋和溝紋,並有鬚根痕,頂端有殘留的莖基和芽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淡黃色至淡棕色,並有棕色油室散在,烘乾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有裂隙。氣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帶黏液性。

功效主治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洩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主治中氣虛弱、脾運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水腫脹滿、痰飲、嘔吐瀉痢、氣虛自汗、胎動不安等症。現代用治慢性消化不良、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白細胞減少症、腎性或營養不良性水腫及妊娠水腫等。有報導也可用於肝病、小兒流涎、內耳眩暈、慢性腰腿痛、便秘等症。白朮在健脾益氣、調節胃腸運動的功能方面,可以促進空腸平滑肌收縮運動,同時對盲腸的自律性收縮活動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白朮對免疫系統的作用主要是抗炎、抗腫瘤、抗氧化。

《本草綱目》白朮味苦而甘。既能燥溼實脾。復能緩脾生津。(溼燥則脾實。脾緩則津生。)且其性最溫。服則能以健食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也。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

【藥理作用】有明顯且持久的利尿作用,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瘤及人109食管癌都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胃腸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能抗胃潰瘍;此外,還有解痙、保肝、抗菌等藥理作用。還具有促進腸胃蠕動、利膽、抗氧化、降血糖、抗凝血、抗菌、擴張血管、抑制心臟、鎮靜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白朮有強壯作用和調節腸道功能的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用量用法用量6~12克,煎服;或入丸、散;或熬膏。用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等。

使用禁忌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者慎服;內有實邪雍滯者禁服。不宜與西藥中的抗菌藥、降糖藥、汞劑、碘劑、抗組胺藥、氫氯噻嗪等同用。

靈驗藥方

1、治嘔吐酸水:白朮、茯苓、厚樸各2.4g,橘皮、人參各1.8g,檳榔、大黃各3g,吳茱萸、蓽茇各1.2g。水煎,分兩次服用。

2、治寒溼相搏、吐瀉腹痛:白朮、茯苓、陳皮、澤瀉各15g,乾薑、官桂、砂仁、藿香各0.3g,甘草30g。將以上9味中藥研成細末,溫湯送服。

3、改善大便乾結、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炒白朮30g,炒枳實15g,生地黃30~40g。按原方比例加大劑量,研成粗粉,每次取藥50~60g,用紗布包好,放在保溫瓶中,用開水衝泡,蓋好蓋悶15分鐘即可。當茶飲用。

4、治骨質疏鬆:白朮、黃芪各15g,丁香1g,豬骨500g,醋少許,調料適量。煲湯食用。

5、治脾虛脹滿:白朮60克,橘皮120克。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木香湯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寬中丸)

6、治痞,消食,強胃:白朮60克,枳實(麩炒黃色,去穗)30克。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內外傷辨惑論》引張潔古枳術丸)

7、治自汗不止:白朮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要方》)

8、治風瘙癮疹:白朮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9、治嘈雜:白朮(土炒)120克,黃連(薑汁炒)60克。上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百餘丸,薑湯下。(《景嶽全書》術連丸)

食用方法白朮含有揮髮油、維生素A和豐富的微量元素,有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促進造血功能、雙向調節腸胃功能、降血糖、抗腫瘤等作用。日常飲食養生劑量:6~12克。煎服;通便時加量至60克。

燥溼利水宜生用;補氣健脾、止汗安胎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1、小兒流涎

生白朮30~60克,綿白糖50~100克。先將生白朮曬乾後,研為細粉,過篩;再把白朮粉和綿白糖和勻,加水適量,調拌成糊狀,放入碗內,隔水蒸或置飯鍋上蒸熟即可。每日服10~15克,分作兩三次,溫熱時嚼服,連服7~10天。

2、久瀉

白朮300克,水濃縮成膏,放一夜,倒出上面清水。每服膏一兩匙,蜜湯調服。

3、補中益氣

白朮30克,檳榔10克,豬肚1隻,生菜少量,粳米100克。洗淨豬肚,切成小塊,同白朮、檳榔、生薑煎煮取汁去渣、用汁同米煮粥。豬肚可取出蘸香油、醬油佐餐。

4、養顏補氣血

何首烏10克、茯苓10克、白朮30克、烏雞500克。將雞去除內臟,洗淨,切半,汆燙,備用。將清水煮沸,把各種材料放入煲內,用大火煮20分鐘,再改用小火熬煮2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飲用。

5、泡茶

將炒白朮,炒枳實和生地黃混合研磨成粉,用紗布包著,放入熱水瓶中,開水衝泡,蓋好悶15分鐘。

6、煲湯

將白朮、黃芪和豬骨共煮,煲湯食用,加入少量丁香,醋,味道更佳。

7、楂術膏

材料:山楂500g,白朮300g,陳皮120g,甘草60g,煉蜜適量

做法:用水煎煮前四味,煎透後濾出藥液,共煎兩遍,去渣滓,將兩次的藥液混合,濃縮,加入煉蜜熬成膏。每次15~20g,每日20次。

養身功效:理氣消食,健脾止瀉。適用於胃腸功能紊亂、脾虛食滯、脘腹脹滿、飲食不消、腹瀉等。

8、脾胃虛弱  

功效:健脾益氣  做法:白朮烘乾研末,開水衝服,每次10克,每日2~3次,一般用藥3日可明顯改善症狀。

9、妊娠後期兩腳水腫  

功效:利水消腫  做法:白朮、白茯苓各100克,豬苓、木瓜各150克,諸藥研為細末。每次10克,食前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

10、便秘  

功效:補氣通便 做法:白朮40克,生地黃30克,升麻3克,同入砂鍋,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鐘,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煮20分鐘,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取汁200毫升,2汁混合。上下午分服,每日1劑。一般服1~4劑。

11、老人自汗、氣短  

功效:健脾益氣  做法:白朮20克,參須10克,浮小麥15克。煎水服用,每日1劑。

12、食欲不振

功效:補益脾胃  做法:豬肚半隻,洗淨切塊,備用。白朮20克,生薑片10克,放入砂鍋煎取藥汁,去渣取汁後加豬肚、100克粳米一同煮粥,粥稠後調入鹽即成。早晚分食。

13、小便不利  

功效:益氣補脾,燥溼利水  做法:鱸魚1條,處理乾淨,切塊。白朮60克,橘皮10克,洗淨,與鱸魚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沸後轉小火煲2小時,加鹽、胡椒粉調味即成。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14、理氣補虛——白朮扣燒牛肉

牛肉(瘦)250克,白朮15克,香菜10克,料酒10克,清湯適量,醋5克,醬油5克,味精2克,香油2克,水澱粉10克,蔥5克,姜4克,大蒜8克,大料3克,益2克。牛肉洗淨,切成片,鍋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燒至六成熱時,下牛肉片,待炸至呈金黃色時榜出;香菜切段,蔥切段,姜切片,蒜切成蒜末。鍋置火上,放油燒熱,投入大料、蔥段、薑片、蒜末煸出香味,加料酒、清湯、醬油、鹽、白朮同煮,倒入碗裡,上籠蒸至爛熟取出。將蒸好的牛肉扣入湯盤中,原湯潷出倒在鍋裡,上火,加清湯、料酒、鹽、味精、蒜末燒開,用水波粉10克勾成薄艾,放入醋'、香油,洗在牛肉上,撒上香菜段即可。

15、健脾理氣——陳皮白朮豬肚湯

陳皮6克,白朮30克,鮮豬肚半個或1個,砂仁6克,生薑5片。先將豬肚去除肥油,放入開水中去除腥味,並刮去白膜。陳皮、白朮、砂仁、生薑用清水洗淨。然後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煮沸後用慢火煲2小時即可,加鹽調味。

16、健脾行水一一白朮五味粥

白朮12克,茯苓15克,陳皮3克,生薑皮1克,砂仁3克,粳米100克。將上五味藥煎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為稀粥。每日分兩次,早晚溫熱服。

17、健脾和胃——白朮鯽魚粥

白朮10克,鯽魚1條,粳米100克。鯽魚去鱗甲及內臟,白朮洗淨先煎汁100毫升,然後將魚與粳米煮粥,粥成入藥汁和勻,加入鹽或白糖調味。

18、其他食用方法 

① 白朮+枳實增強消食強胃功效。

② 白朮+茯苓增強健脾消腫功效。

③ 白朮+豬肚增強補氣健脾功效。

相關焦點

  • 中藥知識| 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一名山薊,生山谷。《長沙藥解》: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溼,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洩利。
  • 國醫大師劉尚義常用藥對丨白朮,蒼朮:健脾燥溼 止汗安胎
    白朮與蒼朮為臨床常用的健脾燥溼的藥對。 白朮蒼朮功效 《神農本草經》稱「術」,列為上品,但沒有白朮和蒼朮之分。
  • 白朮與蒼朮都能燥溼健脾,功效應用如何區別?
    ——張隱庵《本草崇原》健脾燥溼的區別白朮與蒼朮的共同點即皆可健脾燥溼,雖有相似之處,但不同之處更為明顯,白朮主要燥內溼,而蒼朮內外均可燥溼,更為全面,因而蒼朮更善於燥溼。健脾之功,蒼朮性味苦,故燥性更強,而脾喜燥而惡溼,故而蒼朮主要以去水溼而健脾,善治脾實證;白朮燥溼力雖不如蒼朮,但其味甘溫和,更適合補益脾氣,善補脾虛證。
  • 白朮和蒼朮,都能燥溼健脾,但功效應用卻不同,臨床藥師說出實情
    白朮白朮,在中藥學上屬於補虛藥大類中的補氣藥,藥性甘、苦,溫,歸脾、胃經。具有益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主要用於以下疾病:脾氣虛證:白朮甘苦性溫,主歸脾胃經,以健脾、燥溼為主要作用,被前人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
  • 白朮有什麼功效?提醒:白朮雖好,2種情況不適合吃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一個常見的中藥材——白朮。作為一個中藥材,它因為健脾祛溼被人們熟知,很多補脾燥溼的方劑中都有白朮的存在,神農本草經稱之為「上品」,「氣味甘、溫,無毒…… 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但是白朮雖然是個性溫的藥材,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吃,適合吃的。那麼白朮到底有什麼功效?什麼人不適合吃白朮呢?
  • 白朮的養生功效和食用方法
    《醫學啟源》曰:「和中益氣……去脾胃中溼……安胎。」《神農本草經》稱白朮「止汗。」可見,白朮有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脾虛水腫、痰飲、表虛自汗、脾虛氣弱之胎動不安等。白朮的食用方法。
  • 本草再讀:白朮
    從文獻記載來看,真正將兩種術區別開來是宋元時期才發生的事,自此之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白朮從植物學、民族藥用價值上得以獨立發展起來。 現今,民間有「北參南術」、「十方九術」之說,白朮被美譽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本草蒙筌》講白朮「補脾燥溼,功用皆同。但白者補性多,且有斂汗之效」。
  • 白朮的功效和作用
    白朮之名始見於《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在書中首次提及「術有兩種」:白朮和赤朮。宋代時,《本草衍義》更明確地指出有蒼、白之分。白朮補氣健脾的作用絕佳,《神農本草經》中將它列為上品呢?【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洩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 中藥材:白朮
    功效與作用:補脾益氣、燥溼利水,其作用為:1、健胃。助消化,對止嘔止瀉有一定作用,但常需配消導藥或利水滲溼藥。2、利尿。作用較明顯而持久,可能是由於抵制腎小管重吸收機能,增加鈉的排洩。3、鎮靜。動物實驗表明,所含揮髮油小量有鎮靜作用。
  • 中醫建議:脾虛溼氣重的人,常喝4杯水,健脾又去溼!
    1、陳皮茶 陳皮作為中藥,具有理氣和中,燥溼化痰,利水通便等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尤其適合夏季飲用。 而且,陳皮可搭配其他中藥材泡水,如烏龍陳皮茶,可寬中理氣、燥溼化痰;陳皮搭配黨參、白朮一類的藥物可健脾;山楂陳皮茶,可燥溼、化痰、理氣;陳皮茯苓茶,有健脾利溼等功效。
  • 白朮(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功能主治補脾,益胃,燥溼,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①《本經》:"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②《別錄》:"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 多次提醒:祛溼健脾,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煮粥煲湯丟一
    1.紅豆錯了紅豆薏米粥這個方子裡說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紅豆能療飢,不能利水祛溼,吃多了會敗血。赤小豆才有利水祛溼的功效。1、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
  • 醫生不告訴你:祛溼健脾,外行喝薏米水,內行都吃它!煮粥煲湯
    1.紅豆錯了紅豆薏米粥這個方子裡說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紅豆能療飢,不能利水祛溼,吃多了會敗血。赤小豆才有利水祛溼的功效。1、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