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從事餐飲行業,還是自家家中,要想做飯都少不了柴米油鹽醬醋這些東西。提起油大家腦海中是不是第一時間就閃現出了金龍魚油的模樣。
金龍魚油,不管是從名字還是知名度,它都像是正兒八經的國貨,它的廣告代言人是中國的,生產地是中國的,就連產品說明都是中文,但它竟然不是國貨。
郭鶴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新加坡,被譽為"酒店大王",也被稱為"亞洲糖王",但沒想到連中國的一半糧油市場竟然也是他的。但郭鶴年不僅僅是一位商人,更是一位愛國的商人。
郭鶴年和對他影響最深的兩個人
他的父母都是中國人,當初為了討生活,才去的馬來西亞,他的母親鄭女士是一個接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女子,他的父親則是一位商人。
父母生了他們兄弟三人,他出生時家中已小有資產,故而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鄭女士雖然嫁給了商人,但她從不管家中生意。
她經常教育她的孩子們,不要太注重於外在的物質,就算做生意也要有生意道德,她的教育一直印在小小的郭鶴年心裡。
鄭女士在世時曾在鐵板上刻下一幅字,那是她對子孫的殷切希望和教誨,郭鶴年一直保存著:"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不為自己求利益,但願大眾共安寧",這也成了郭鶴年之後做生意一直謹記的事情。
而父親更是郭鶴年從事商業的引路人,從小郭鶴年就聽著父親的"商業經"長大,對於父親總說的"商業道德"、"誠實守信,立身之本"、"一言九鼎"那是耳濡目染,銘記於心。
不止是做生意,父親更是教他們兄弟幾個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要記得熱愛自己的祖國,故土難離,中國才是真正的家鄉,有機會一定要報答祖國的恩情。
等郭父在事業上小有成就時更是和他的兄弟朋友們一起辦起了學校,為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發展出力獻策。
國家發生戰爭時,郭父更是到處籌錢,要為祖國捐款,幫助祖國度過難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初國家有難,多少華人踴躍捐款,幫助祖國度過難關。
父親和母親對他的影響可謂是一生相隨,故而後來他發達了,還不忘幫助別人,國家有難的時候,他也永遠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郭鶴年商業帝國的崛起
糖米油鹽的生意是郭家老一輩人就開始經營的產業,等他們這一輩人接手時已經小有規模。
郭鶴年沒有選擇繼承家業,而是選擇外出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1947年,他隻身一人去往新加坡,花了10萬馬來西亞錢幣創辦了一家貨運公司。
可惜才剛發展,創辦公司還不到一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父親的離世讓家族生意一下子混亂起來,他不得不聽從母親的話,回到馬來西亞。
再之後他和家中堂兄弟們一起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雖然那一年他才25,是一眾兄弟裡年齡最小的那個,但是他的組織能力和商業頭腦都是經過大家認可的,所以他被推舉為董事長。
再之後1952年,由於他二哥參加馬來共黨被當人打死,馬來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他二哥的事,英國方面一直緊盯著郭家。
無奈之下他只好去了英國暫住,那段時間裡,他對國際貿易法和企業管理的知識都做了很深的了解。
尤其是關於蔗糖的製作、經營,那是深有啟發,他在腦海中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地圖,上面是他商業王國的創建地形。
1952年,馬來獨立,郭鶴年迅速的抓住這個機會,趁著英國撤走,大量日化品奇缺的檔口。1957年他在馬來買地建立糖廠,然後從印度購進粗糖,在馬來的糖廠裡加工成細糖,然後運往全世界各地經銷,沒過兩年,他就成為馬來西亞製糖的最大廠商,後來成為"馬來西亞糖王"。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郭鶴年就擁有了戰略性的發展眼光,只區區白糖業根本滿足不了他創建商業帝國的野心,他開始發展多元化戰略,在各個領域都有投入,在商場上可謂是一個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他在70年代之前,主要從事的還是實業,其中以食品業一馬當先,70年代之後,他開始進軍房地產行業,早在那時他就預見到將來旅遊業一定會蓬勃發展,所以他創建了香格裡拉酒店。
如今的香格裡拉早已經成為一個跨國性的網絡酒店,總客房數超過一萬,是亞洲酒店規模最大的集團之一。
除卻這些,他甚至在金融行業,電影電視行業,文化娛樂行業,包括礦產行業均有所涉獵,他甚至還收購了一家銀行。
由於他的產業涉及方方面面,使得他挺過幾次金融危機,成為商界屹立不倒的神話傳說。
金龍魚油年收入1650億,郭鶴年為北京國貿中心投資40億
從1991年金龍魚油打入中國市場開始銷售,迅速的就佔領了國內40%的糧油市場,金龍魚油在全國25個省份都有生產基地,等到2018年的時候,金龍魚油的年收入就可達到1650億元。
郭鶴年在中國賺了很多錢,但他也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早在70年代,他就給華潤集團送了70萬噸的白糖,還給別的企業送了許多產品,幫助他們度過金融危機。
北京籌劃建設國貿中心的時候,很多國內企業有心去接,但沒有足夠的資金,而外國的企業家受政策限制無法承接,這是北京的繁榮所在,是門面擔當,一直拖下去,就是無數金錢的損失。
在這個時候,郭鶴年站了出來,他拿出40億的資金來修建國貿中心。40億在上世紀70年代,無疑是一筆巨款,一個集團抽調出這麼多資金,無疑是一件危險的事,但郭鶴年敢想敢幹,就這麼承接下來了。
到如今北京的國貿中心,不說別的,每年只租金這一項就可收十幾億,這麼些年他在北京國貿賺了得有上千億元。
他在賺錢的時候同時也在為這個社會做貢獻,他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不得不做,第一件事是刻苦奮鬥,努力工作,安排安穩的家庭生活。
第二件事就是在第一件事完成後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在教育問題上有困難的人。這樣社會才能穩定發展,和諧進步。
他曾為北大餐飲中心捐款1.1億元,在這之前他已經為北大捐過一次3000萬元,為汶川地震捐款1.3億元,為"希望工程"捐款5000萬元,為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每人每年提供600到900的助學金,直至他們完成學業。
今年年初的疫情,郭鶴年依然是那個積極捐款的,他為疫情又捐了3000萬。
郭鶴年如今已經90多歲了,他這一生從沒說過要稱王稱霸,他只是不辜負每一個機會,不虛度每一寸光陰,他的一生可謂傳奇,他跨越的不只是時代,更是行業,是國界,他雖然現在的國籍不是中國人,但他依然有一顆中國心。
父親母親曾教導他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他一直記得,如今他把這個信念也交給了他的兒女,子孫後代。中國人無論在哪裡,永遠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