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海南黎錦篇章一:手工植染圍巾!

2021-02-07 海南美食圈

   黎錦是海南的名片,是人類織造史上三千多年的「活化石」,學習織造黎錦,曾是每個黎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幾千年來,黎族婦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向她們的女兒傳授紡染織繡技藝,利用植物染色染棉線也是黎族婦女很早就學會的一種技能。至今,我國的黎族婦女還在使用多種植物製作染料染棉線手工織布,可染出紅、黃、藍、綠、褐、黑、紫等多種豐富多彩的顏色。

   尋衣問道,衣為首位。穿衣吃飯,人間溫暖!朋友們,您見過不用任何洗滌劑只須清水洗滌的圍巾嗎(特指汗水、異味或灰塵)?您聞到過時時散發著大自然香味的圍巾嗎?您體驗過世界上最環保的圍巾嗎?純手工織純植物染色的海南黎錦圍巾即是!因為植物染料有解毒抗菌功效所以不用洗滌劑;還因為植物自己本身有獨特的植物香味,這些植物染料都是對人體有用的藥材。

   很欣慰可以充分運用大學所學的工藝美術知識引導織娘們如何設計圍巾,告訴她們尺寸,時常提醒她們儘可能用老祖宗傳下來的原生態圖案元素做設計,主體圖案要突出,要精工不能馬虎,她們很聰明,一點就通。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現在的東方市美孚黎傳承人都能獨立設計織制圍巾,好多手工好的織娘已經依靠織植染黎錦圍巾賺錢貼補家用改善生活了。

   我相信燕姐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植染黎錦了,因為她在穿用的時候是一種非常享受的狀態;我還感覺到她越來越美了,和兩年前初次認識的燕姐判若兩人;燕姐每回到內地出差的一些重要場合都圍著東方織娘手工植染的黎錦圍巾。

   野板慄樹皮煎水染咖啡色,野板慄樹皮的功效是補腎氣,有收斂作用,樹皮煎湯可洗丹毒,皮膚易過敏之人最適合穿此染料的染色衣。

野板慄樹皮煎水染色線

   黃金刺木煎水染黃色,黃金刺木適合山上野生,屬珍稀樹種,樹幹身上滿刺,生長期長,約二十年以上方可用藥或染色,黎族村民常常用之切小塊泡酒喝或擦傷用,有活血化瘀,抗菌和清肝明目之功效。

蘇木煎水染色

   蘇木煎水染紅色染的次數越多顏色愈加深沉,且蘇木的藥用價值很高,有活血化瘀、通經、抗菌、鎮靜、催眠、抗驚厥抗癌和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蘇木鬚生長八至十年以上方可用以染色!黎族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蘇木切片和竹葉煎水喝可解百毒。

   這位織娘不僅織錦技藝高超,染色技藝也棒棒噠,唱黎歌也很好聽喲!她生養的三個女兒個個都是織錦高手,外孫女八到十二歲就已學會織簡單的腰帶,她常常一邊織錦一邊哼著美孚黎歌,周圍左鄰右居的織娘常常被吸引聚集在她家一起織黎錦。

   谷木樹葉搗碎加熱水可制綠色染料,不過在染谷木葉之前需過一遍藍靛染料水方可更加穩定。谷木的果實可食用,葉子有清熱解毒之功效。

此三種染料分別是黃金刺木蘇木野板慄樹皮

   每回出差我都會帶上黃姜染色圍巾,睡覺時當枕巾用,它的香味我喜歡,有催眠效果!且黃姜有顯著的抗菌祛溼功效,頭髮有汗時幫忙吸收,健身時用它擦汗,半個月不洗都不臭還是黃姜味,真的很神奇呵!

   黃姜又名穿地龍,土名啞邊姜,具有祛溼、清熱解毒抗菌的功效,其中祛溼效果最顯著,醫藥界稱其為「藥用黃金」,其塊莖有較高的藥用和化工價值,經過加工可提煉皂素,被喻為「激素之母」。

美女說這輩子能遇上手工植染黎錦圍巾是一種幸福。

   這位美女律師說好長時間不敢照鏡子了,圍上柔軟而散發著大自然植物香味的手工織植染黎錦圍巾,她終於展開了笑臉!

黃姜染色手工織黎錦圍巾

   野板慄樹皮染色線和假藍靛染色線織成的黎錦圍巾,圖案也是原生態有故事的圖騰元素組合而成。

此粉色為蘇木芯材煎水染的第一遍色

   織娘把黎錦圍巾交到我手上之後,我會逐條洗淨,並耐心尋找最佳色彩飽合度,細心揉扭,使之柔順以達到最美效果。

   蘇木染紅色系列,染色次數越多色愈加深沉。染好一次曬乾後再染,反覆十多次不止!

   這是製作好的藍靛染料,藍靛染料可以說是最難製作和最有靈性的染料。苗族盤大姐跟我說過,苗族染色更複雜,製作藍靛染料過程會多採集幾十種中草藥混合泡製,由藍染成黑色歷時將近一年時間,若染料不小心壞掉,染色母親便會坐地傷心哭泣,因為意味著那一年的新衣服沒得穿了。

   藍色為假藍靛草制出的染料所染之色,假藍靛又稱為藍草,是許多能夠製作藍靛染料植物的總稱。此植物屬豆科灌木類植物,生長於山野,7至8月採收,具有涼血、解毒和治透疹、膚癢、麻疹之功效。夏天穿此顏色的衣服會感覺非常涼爽!也適合皮膚敏感的人群。

   此織娘是想用美孚黎特殊的絣染技藝織一條圍巾,此織錦工藝很複雜,先繃白線在木架上用細棉黑色染色線綁好圖案後再染色,染色完工用小刀割開綁圖案的線而後再織錦,織回原來的圖案,至少時間歷時半年,這是世界棉紡織造史上最複雜的棉紡織技藝。

   最面上的織錦是老野板慄樹皮採剝放置很長時間後才染色出此效果,底下的咖啡色織錦為新鮮野板粟樹皮染色效果。

   近兩三年來織娘們常常陪著我一起為配合非遺保護工作,在各種非遺活動和展會上展示黎錦技藝和推廣非遺產品手工植染黎錦圍巾。

   假藍靛染色棉線與谷木樹葉染色棉線,染色次數越多顏色愈深,每次染都會不一樣,所以植染黎錦作品多是孤品,有些色彩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

   圍巾水洗幹透後都會很生硬,因為過了紅色小米漿的緣故,請您耐心用手揉軟它即可。

   東方市擅長織錦的織娘全省最多。2017年三月三舉辦活動時己經成功挑戰了會織錦的織娘人數最多「吉尼斯世界記錄」。東方市還有一個模範黎錦染料種植基地148畝,一旦手工植染黎錦市場培育成熟,設計推廣到位和植染黎錦產品實用受到歡迎,那麼還將會帶動染料種植產業的開發以及黎錦鄉村遊和最美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

   堅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是需要您付出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我想告訴大家,開發植物染色黎錦圍巾純粹是因本人愛好和想做一件有意思有意義之事而引發的個人資金行為,我把工作做成了愛好!寫下此推文,希望能引起有識之士之共鳴並關注,一起助燃這寶貴的可以造福於人類造福子孫後代的星星之火。


文章來源:東方秀榮

黎錦諮詢購買:13976455618


相關焦點

  • 【東方·黎錦】手工植染的圍巾!
    朋友們,您見過不用任何洗滌劑只須清水洗滌的圍巾嗎(特指汗水、異味或灰塵)?您聞到過時時散發著大自然香味的圍巾嗎?您體驗過世界上最環保的圍巾嗎?純手工織純植物染色的海南黎錦圍巾即是!因為植物染料有解毒抗菌功效所以不用洗滌劑;還因為植物自己本身有獨特的植物香味,這些植物染料都是對人體有用的藥材。
  • 良匠歸來 —— 「東方織娘」織就黎錦傳奇
    手工匠人用指尖傳承著古老技藝,為傳統生活圖景定下底色,讓工匠精神得以代代傳承。一雙手,驚豔了時光……  黎錦、椰雕、制壺、制陶、人偶製作……物產豐腴、文化多元的海南,經過古今歷代勤勞而聰慧的人們的創造,出現過眾多令人稱奇的精湛工藝,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高超的技藝為傳統生活圖景定下底色,使工匠精神得以代代傳承。
  •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 五指山下遇見海南最本土文化:黎錦、繡面紋身阿婆、世界最大龍被
    這裡是林木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想了解一個地方,必須從它的文化開始,走進五指山腹地的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真正了解了海南最本土民族黎族之化,透過黎族文化感受時代變遷和文明的演進,感受文化帶來的衝擊力和影響力。黎族是海南原始居民,歷史悠久,其獨特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文化魅力無與倫比。
  • 聽非遺講故事|玉手攬線織黎錦 直播帶貨為傳承
    有甜美外形的張潮瑛不僅是個伶牙俐齒的帶貨主播,還是一名傳承非遺的「南海工匠」,她帶的「貨」,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海南島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人傳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藝。700多年前,黎錦讓黃道婆在異鄉重啟人生,從悲慘的童養媳轉而成為女紡織技術家。黎族人紡紗、織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貝棉,又稱海島棉。染料也源自熱帶雨林豐富的植被資源。
  • 「黎妹子」直播帶貨弘揚黎錦文化 助力鄉親脫貧
    【脫貧故事】「黎妹子」直播帶貨弘揚黎錦文化 助力鄉親脫貧【解說】9月5日,一場網絡帶貨直播將海南中部山區白沙黎族自治縣的非遺特色產品推向山外。白沙燦然黎錦手工藝專業合作社社長張潮瑛與時尚博主對著直播鏡頭,展示一件又一件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黎錦製品。【解說】黎錦是中國紡織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歷史已經超過3000年。
  • 黎錦絣染: 中國獨一的染色技藝
    再在經線上織上彩色的緯線,這樣就形成了一件精緻的黎錦藝術精品。  絣染技藝是黎族人民獨創的古老染織技藝,是我國染色技藝的活化石。現今,因機織產品的廣泛使用,絣染織布的手工技藝已瀕危,隨著掌握這技藝的少數老年婦女的去世,這技藝很可能會失傳,亟需保護。
  • 社科成果‖新天涯織女:痴迷黎錦的老總——郭凱
    郭凱,女,漢族,1958 年出生,黑龍江人,海南百運醫藥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總支書記、海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理事、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傳世黎錦工藝研究所所長。郭凱出生在黑龍江一個偏遠農村,自小就受身為共產黨員的父親的影響,愛黨愛國,14歲入團,18歲入黨,19歲時便成為大隊的黨支部副書記。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之後,均在國企的組織部門工作。
  • 海南非遺——黎族龍被複製成功!5名織女一針一線繡了近10個月
    是黎族在紡、織、染、繡四大工藝過程中難度最大、文化地位最高、技術最高的古老織錦工藝美術品。然而,黎族龍被的製作技藝卻因為種種原因在民間失傳了。為了保護黎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黎族紡、織、染、繡技藝,近兩年,白沙黎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承擔起了組織、複製、修復黎族龍被項目的任務。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一塊布料、一個紋樣、一件配飾、一款著裝……都是極具價值的文化珍寶,蘊含著海島人民對美與時尚的獨特追求。讀懂它們,會更加懂得這方海上奇甸的歷史與現在。  天涯織女紡吉貝  據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元初松江府的烏泥涇(今屬上海地區)土地貧瘠,百姓聽說閩廣的木綿樹(綿又寫作「棉」)可以紡出一種叫「吉貝」的布,也想種樹謀生。可既要手工剝棉籽,又沒有紡車,生路依舊艱難。
  • 景區信息 | 椰田古寨 海南首屆黎苗文化匠心秀在椰田古寨舉行,眾多少數民族絕活亮相
    紋臉紋身阿婆8月26日,海南首屆黎苗文化匠心秀在海南陵水椰田古寨景區舉行,鼻子吹簫,鑽木取火,黎苗歌舞,黎族婚俗,鏨花、拉絲等千年手工銀絕活展示以及黎陶、黎錦、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如同一幅幅燦爛的畫卷一一展現給遊客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飛梭傳薪火 巧手繪幸福
    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黃桂瓊傳授黎錦技藝。黃桂瓊將黎錦技藝帶進校園。黎族的紡織藝術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
  • 東方:一針一線秀絕技 非遺傳承有絕招
    東方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黎族織錦技藝比賽於6月13日下午在東河鎮黎錦大樓拉開序幕,來自全市各少數民族鄉鎮的黎錦技藝愛好者齊聚一堂、同臺比拼,向市民遊客展示傳統工藝,弘揚傳統文化。
  • 海南非遺路在何方?
    海南省省級黎錦雙面繡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也曾遇到不少困惑:傳統黎錦技藝主要用於製作服裝,製作耗時長且價格較高的黎錦服裝購買者寥寥,這如何讓織女們繼續織,黎錦技藝又談何傳承發揚?「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來,目的還是在『用』,否則,非遺保護就會因死守而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傳承手工染線
    文\圖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
    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位於海南省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熱帶雨林中,規劃面積5000餘畝,距三亞市中心28公裡。景區風景秀麗,由非遺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田野黎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地、蘭花小木屋、黎苗風味美食街七大文化體驗區構成,藏有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被譽為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2015年7月,檳榔谷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甘什黎村,古韻悠長。
  • 走進雲南的小鎮,感受扎染文化,動手給自己做了條圍巾!
    一直都喜歡去一些民族文化濃厚的地方,既可以淨化心靈,又可以了解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學習當地的文化。記得之前去過雲南大理的一個城市,令我印象很深的是那裡的扎染,深深的吸引到了我。做扎染雖然不是力氣活,但時間長了也很累,因為都是手工,特別麻煩,所以會累。而機器染布不是這種傳統的扎染布。阿婆從15歲就開始學習扎染了,18歲的時候開始做扎染,那個時候,也只能做這個,雖然很累,雖然掙不了多少錢。當然在那個地方,不只是只有中老年人做扎染,也有年輕人,在扎染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工序。
  • 歡樂節主題月海南將推出一百七十餘項精彩活動
    文化類 話劇、光影秀、藝術展,精彩紛呈  據省旅文廳副廳長劉成介紹,突出藝術特色及海南本土民俗文化是本屆歡樂節的一大亮點。本屆歡樂節將延續備受遊客百姓喜愛的海南文化特色,鼓勵和支持各市縣積極舉辦彰顯地方特色文化的節慶活動。  作為本屆歡樂節17項主體活動之一的藝術演藝周活動,備受市民遊客期待。
  • 昌江特色旅遊產品在(第五屆)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上大放異彩
    作為本屆海南國際旅遊島歡樂節17項主要活動之一的2020年(第五屆)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於20日上午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開館。昌江館展會上,我縣推出了「昌江三寶」、火龍果、哈密瓜,海尾辣椒、黎錦、藤編等特色產品,種類繁多,充分展示了昌江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和特色旅遊商品。
  • 海南檳榔谷加強文旅融合 著力提升民族品牌核心競爭力
    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田野黎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蘭花小木屋、黎苗風味美食街七大文化體驗區,以及悠黎客拓展基地構成。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