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郭靜雯 吳亞飛)明朝的錦官驛十分熱鬧,成為了蜀錦的要津,商鋪、酒樓、茶肆、旅店、乃至煙花業高度發達,大量的剿絲、刺繡、印染、運輸等手藝人、役夫、商人生活在錦江一線,成為了當時成都最為活躍的「經濟人」。
俯瞰錦官驛老街區。(朱建國 攝)
此外,對站還有旱夫、司庫辨夫、廚子、站船夫,馬100匹,船8艘;撫院轎夫、傘夫,布政司、按察司、分巡道、督糧道、提學道、驛傳道及其督捕、清軍、理刑的傘夫、轎夫駐紮址地;布政司、成都府的知事、照磨、核校、案牘等辦事人員住在這裡。
錦官驛,以及大同巷、黃傘巷、存古巷、獅子巷等小巷組成。這幾條深巷寬均不足兩米,典型的老成都民居建築風格。(朱建國 攝)
據了解,錦官驛有各類吏卒差夫376人。他們各自有工食銀,共計銀2682兩4錢。每年養馬費銀2600兩。
這是什麼概念?
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大約可以買到普通大米二石,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相當於人民幣844元。也就是說,明朝時期,錦官驛每年的養馬費就超過200萬元人民幣。
冬天凡遇太陽出來,左鄰右舍就聚在一起做家務拉家常。(朱建國 攝)
養船和養人的費用更甚。
據悉,明朝時期,船費銀數十兩至數百兩(每船3兩,修船費另支)。錦官驛還住有迎送京堂官過境、還鄉、致仕的民夫,每位官員撥5名人夫,每名銀7兩2錢。錦官驛四五百個當差人,每年開支五千多兩銀子,相當於400多萬人民幣。東門之外,距驛站不遠處有「遞運所」,這裡各類當差人有302人,馬船7隻,紅船12隻,每年撥經費銀2643兩2錢(修理工船之年費)。
南來北往的商人,賦予了錦官驛海納百川的氣象,他們給成都帶來的不只是物質財富。百餘年前,幾位商人在錦官驛的東嶽廟辦起了學堂——私立錦官驛小學。1909年,10歲的陳毅成為這裡的小學生。正是在這裡,他的本名陳世俊改為「陳毅」。
2003年1月31日,300多戶人家舉行告別錦官驛團年飯。(朱建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