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跌停14天之後,仁東控股終於在第15天開盤漲停。隨後,12月16日,仁東控股股價又重回跌停路徑。12月18日,仁東控股開盤報14元,及至盤中,仁東股價再度大幅拉升觸及漲停,最終成功封板。截至收盤,仁東控股漲10%,報15.4元/股,換手率高達41.57%。值得一提的是,自11月20日開始,仁東控股開啟下跌模式。在18個交易日內,該股慘遭15個跌停,累計跌幅超76%。
12月14日開盤後,深交所對其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股東崇左中爍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自第一筆交易開始買賣公司股票的具體情況等。作為年末資本市場熱門話題,仁東控股究竟經歷了什麼?
1
-THE FIRST-
上巿九年多次易其主
2011年底,仁東控股在中小板上市,彼時,它並不叫仁東控股,而是叫宏磊股份,主營銅材貿易。從上市後就開始虧損,2012-2016年報扣費淨利潤共虧損5.18億元。
2012年,宏磊股份的4.63億應收票據,被控股股東浙江宏磊控股及其他關聯方違規佔用,並且上市公司隱瞞不報。之後,控股股東戚建萍及其他幾位董監高被深交所處以公開譴責處分。
根據2013年年度審計報告顯示,「宏磊控股」2013年累計違規佔用「宏磊股份」應收票據和銅材貿易款8.33億元,期末佔用餘額1.09億元。
2014年5月21日,證監會給宏磊股份下發監管函,要求在5月27日前收回被佔用的資金和利息。宏磊股份在5月27日掐點收回了1.09億元佔用款及年化7%的287萬利息。同年8月,證監會對宏磊股份做出處罰,免去實控人戚建萍董事長、總經理、董秘職務,三年內不得擔任上市公司董監高。
2016年1月20日,宏磊股份發布公告,以27元/股轉讓所持有宏磊股份55.28%股份,共12037.646萬股,套現32.5億元。2016年3月31日發布公告以27/股,轉讓給柚子資產其剩餘317.59萬股,佔總股本1.45%,套現0.857億元。
2016年6月,戚建萍以14.79億元價格買回截至2015年12月31日母公司除部分其他應收款外其餘所有流動資產以及「浙江宏天」68.24%股權,「江西宏磊」100%股權。這兩家子公司佔上市公司總資產35.74% 。
2016年,宏磊股份易主,原實際控制人戚氏家族將所持合計比例超過57%的股份悉數轉出。承接這部分股份的新股東方包括山西資本德御系核心人物郝江波控制的柚子資管、深圳健匯投資有限公司、杭州焱熱實業有限公司及自然人景華。
而有專業人士在其公開發表的文章中稱,德御系最拿手的便是導演資本大戲並從中漁利。據公開報導,巔峰時期,德御系一度控制了海內外7家上市公司,從A股到納斯達克,從地方銀行到國資委都難逃被其收割的命運。
2016年1月,郝江波成功收購宏磊股份不久,就迅速拿出了改變仁東的新藍圖:剝離其原有的漆包線、高精度銅管材業務,以14億元資金,併購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廣東合利金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90%股份,並將其更名為民盛金科,搖身一變成了當時最火的金融科技公司。
轉到金融科技新賽道的民盛金科,股價一路大漲,德御系則頻繁通過股權質押的方式進行套現。至2016年年底,其股權質押率一度高達99.49%,直到最終自身難保,將民盛金科再次推到懸崖邊上。
2018年,德御系旗下龍躍實業出現大額融資風險,融資風險敞口高達360億元,並連帶山西農信系統出現數百億元債務「黑洞」。
你方唱罷我登場,很快,仁東控股又迎來新的實際控制人。
2018年8月,霍東出資13億元,取得了民盛金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權,收購完成之後,民盛金科改名為仁東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仁東控股因為信披違規被浙江證監局警示,公司時任董事總經理、財務總監閆偉辭職,董秘楊凱辭職。
2019年4月,仁東控股扭虧為盈,取得了5300萬元淨利潤,營業收入為15億元,同比增加了56%。
2019年7月,仁東控股突然宣布,實際控制人霍東將仁東控股21.27%股份的表決權委託給北京市海澱區國資委旗下子公司北京海澱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行使,仁東控股的實際控制人也因此變更為海澱國資委,期限為一年。一年時間裡,股價從14元漲到了64元。
而在隨後的時間裡,仁東集團有限公司訴訟纏身、仁東控股的部分股權被司法凍結、慶華集團申請破產重整、霍慶華被列為失信人……接連爆雷之下,仁東控股股價從最高價64.72元跌去八成,市值蒸發約270億元。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接受《企業觀察報》採訪時表示,仁東控股第一次實際控人的改變,是因為漆包線業務毛利率比較低,行業成長性不夠。改成科技金融公司,增加了科技金融業務板塊,科技金融業務也是新的實控人帶來的,而科技金融公司在當時也是行業的風口,可以提升公司的股價和市值。實控人多次易主會影響公司主營業務及核心團隊的穩定性,但是,多次易主也有利於公司業務和管理團隊進行優化重組,如果做得好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2
-THE SECOND-
各路資本精準減持
仁東控股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流動負債達23億元,其中金融機構借款本息6.41億元;經營性負債3.32億元;其他流動負債13.27億元。三個月到期的流動負債為8.15億元。
短期債務償還在即,但仁東控股流動資金卻捉襟見肘。截至2020年10月25日,公司帳面上貨幣資金雖有13.65億元,但受限的貨幣資金為13.14億元,佔比高達96%。
10月29日,公司發布公告稱,興業銀行向公司發放的3.5億元銀行貸款發生逾期。除了還不起貸款,公司商譽也是高企。仁東控股三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商譽約9.99億元。而同期公司淨資產為9.66億元,也就是說,截至三季度末仁東控股商譽佔淨資產比例為103.40%。
而仁東控股的業績也是每況愈下。2019年,仁東控股實現歸母淨利潤2989.97萬元,同比下滑43.57%。而今年前三季度,仁東控股虧損2192.3萬元,同比下滑144.5%。
不僅如此,公司還被捲入了一起擔保金額達15億元的擔保訴訟糾紛。2020年7月7日,仁東控股公告稱,近日從相關媒體獲悉,公司可能涉及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因「大業信託·盛鑫17號單一資金信託合同」到期,晉中市榆糧糧油貿易未能償還貸款本息,潞城農商行對晉中市榆糧糧油貿易、仁東控股等多家擔保方提起訴訟。
整個2020年,仁東控股基本面在持續不斷惡化,三季報期間最為明顯,但是這一點都不影響它股價的持續上漲。從2020年初約16元的股價,一直漲到年底近65的股價,市值翻了四倍,高達360多億人民幣。
1月17日晚間仁東控股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北京仁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北京海澱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署的表決權委託協議一年期滿,雙方將不再續籤。此消息一出,仁東控股就開始了它的「跌跌不休」之路。而在跌停之前,仁東控股已被各路資本「精準減持」。
天津和柚技術有限公司最早發動減持,從2019年三季度開始每個季度都減持,從2019年的二季度9331萬股減持到2020年9月30日的4831萬股,減持了4500萬,目前持股比例僅為8.63%。
緊接著是京基集團。2020年3月27日,仁東控股公告稱,京基集團陳家榮於2019年8月13日至2020年3月23日陸續賣出所持有的公司股票,減持後仍持有7.11%的股份。
景華系也緊隨其後。2020年5月21日仁東控股發布公告稱,由於景華系所持股份因為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融資融券合約到期不予展期,由此導致一致行動人發生被動減持行為,目前持有股份已全部處置完畢。各方正式解除一致行動人關係。
據仁東控股8月13日公告,2020年8月12日,仁東控股收到景華發來的告知函,獲悉其減持公司股份數量超過1%。此番減持股數為1887.19萬股,減持比例為3.37%。
8月29日,景華潤澤2號基金所持股份因被重慶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採取平倉措施,被動減持52.25萬股,減持後持股比例低於5%。
在各路資本系套現之際,仁東控股的股價卻由年初的16元左右上漲到11月20日的最高價64.72元/股。顯然,在這場資本的盛宴中,股價的上漲給了資本系足夠的利潤。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從仁東控股幾次實控人頻繁的變化和比較大的股東趁高減持情況來看,對於股價市值的操控方面,仁東控股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及炒作,而在公司的經營和業績方面應該沒有什麼起色,也沒有亮點來支撐其股價,所以才出現了趁高減持的情況。
當時景華是仁東控股比較大的股東,對公司的經營比較了解,知道一些內幕消息,還有可能了解到仁東控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概念性炒作,而沒有具體的業績作為基本面的支撐,所以在股價比較高的時候選擇了減持和套現。這種減持顯然是對公司未來沒有信心的一種表達。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在回復《企業觀察報》採訪時表示。
3
-THE THIRD-
股東權益誰來維護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一年翻四倍的仁東控股,終迎來謝幕之日。從「天堂」到「地獄」,跌落「無止盡」,這是1萬多名仁東控股投資者的真實寫照。人均虧損200萬,30億元融資面臨平倉。超過1.5萬股民深陷其「套」。
12月15日,仁東控股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控股股東的兩融業務(即融資融券)有觸發強制平倉的可能性。據悉,仁東天津在中信建投的兩融合約將於2020年12月15日至18日間陸續到期,如果仁東天津未在合約到期前歸還全部負債,券商將強制平倉。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截至本周開盤前,仁東控股的券商融資餘額高達30.14億元。但即使沒有經歷暴跌,這家上市公司在三季度末的帳面淨資產僅為9.66億元。也就是說,無論是券商還是融資客,30億元的融資很可能將會被「活埋"。融資客甚至可能賠了本金,還要倒欠券商上萬甚至百萬元的金額。
而即便沒有進行融資融券,散戶的虧損也是天量級別的。截至今年三季度,仁東控股共有1.5萬股東。在這15個交易日裡,這些仁東控股平均損失超過200萬元。這樣的損失規模冠絕2020年的A股市場。
融資盤加劇了仁東控股崩盤的走勢,而仁東控股這種連續跌停的走勢反過來又加劇了投資者的損失,包括融資盤的損失,甚至就連券商也會因此而蒙受損失。因此,仁東控股這次也是為券商的兩融業務敲了一個警鐘。雖然兩融業務是券商收入的重要來源,但兩融業務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為了券商盈利,而置市場的風險於不顧,甚至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將投資者推向巨大的風險之中。實際上,當投資者爆倉了,券商同樣也有可能因此而蒙上損失。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遇到大量的中小股民被套的情況,中小股民可以聯合起來委託專業的機構,對事件進行調查和分析,看看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是否欺詐行為和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人是否存在內幕交易,以及實際控制人和管理層是否有違法違規或對股價的操作行為;如果有類似的行為可以向監管部門進行投訴,並要求追責,同時也可以訴訟要求索賠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不論是從券商自身來說,還是從交易所的角度來說,都應該加強對券商兩融業務的風險防控。讓兩融業務遠離市場的投資風險,同時更要避免兩融業務加劇市場的投資風險,讓兩融業務成為投資者理性投資、價值投資的指引。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