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一
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幻想讓機器人替代人類進行工作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I,ROBOT》這部電影。雖然電影中的機器人產生了自我意識,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中的機器人確實代替了很多人類的工作,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事實上,在4G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探究人工資呢個以及機器人領域,但是受到網絡傳輸速度的限制,並未得到廣泛的應用。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工智慧將會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會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
那麼機器人到底能否完全替代人工?至少在短期內,答案是否定的。不久前,阿迪達斯宣布,將在本月徹底關閉兩家斥巨資打造的「速度工廠」,為自己「機器人替代人工」的大業暫時劃上了句號。
由於歐美地區人工成本較高,阿迪達斯的大部分工廠都位於亞太地區。然而,雖然亞太地區的人工成本相對較低,但高昂的運輸成本不利於企業的增長。因此,為了擺脫增長困境,2016年,阿迪達斯試圖通過工業4.0工廠來提高生產效率,依靠智慧機器人、3D列印等技術來替代人工,在德國建立了第一座智能工廠。2017年,阿迪達斯在美國建立了第二家智能工廠,年產量約50萬雙,並計劃在2020年,由智能工廠替代50%原本的普通工廠。
全自動生產線,24小時連續生產,似乎符合人們對「未來工廠」的想像。阿迪達斯的智能工廠被《經濟學人》評為「重新定義的製造業」,也被認為是德國工業4.0的代表。但現在看來,這個匯集了各種高科技的智能工廠,並沒有給阿迪達斯帶來預期中的效果,反而還增加了運營成本。落地生產僅3年,就面臨停產的尷尬局面,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智能工廠的局限性。智能工廠的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鞋子。作為全球體育品牌巨頭,阿迪達斯有數百種不同的款式,每一種款式又有許多不同的配色。但是智能工廠的每一條生產線都只能生產一種鞋子。如果想要變更款式,就需要重新調整涉及生產線,十分麻煩。但是在普通的工廠裡,員工只需要經過一定的培訓,就可以掌握不同款式鞋子的不同生產方法,並且可以根據阿迪達斯的需要進行改變,比機器人要更加靈活。
其次,機器人工廠的成本太高。首先,在研發成本方面,僅僅是兩家智能工廠,就燒掉了阿迪達斯35%的研發經費。除此之外,雖然機器人製作單款鞋的整體效率遠高於人工,但成本卻絲毫沒有降低。雖然不用僱傭工人,但卻需要僱傭工程師來解決智能工廠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一名工程師的薪水,要比普通員工高得多得多。研發成本、工程師成本、設備損耗,總體算下來,智能工廠的成本要遠高於普通工廠。
因此,阿迪達斯被迫放棄了智能工廠,繼續使用普通工廠生產產品。目前,大多數機器人只能做一些簡單重複的工作,只能說是幫助人類工作。想要讓機器人完全替代人類進行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機器人是否能夠在未來取代人類進行工作,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
本文由AI科技新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