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私人行為,每個人都對自己喜歡的作品、作者獨有鍾情;閱讀也是一種公共行為,因為喜愛而感懷、分享、傳遞,讓更多的人成為自己的「同好」,這使得個人自作品中攫取的喜悅微光終將匯成一股宏大力量。當下,人們關心著疫情,也迫切需要知識和智識去理解疫情、理解人類的處境。由此而形成的閱讀之力,在2020年的春天以不同形式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藉助閱讀,燃照城市,在這一特殊時期,「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活動的登場亮相讓愛書人直呼:一年一度的閱讀盛宴「提前到來」!自2月下旬活動開幕至今,已有逾數百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閱讀活動在線上與網友見面,從人們關心的疫情防護、健康、心理應對,到文學、藝術、音樂、親子閱讀和教育等多個人文領域的主題日,以及對於滬上實體書店現狀、讀書會的觀照,系列活動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為居家期間更深入的閱讀和藝術欣賞指引方向。
直播和「陪伴」,從緩釋焦慮到助力獨立判斷和思考
在諸多線上活動中,直播形式無疑是最直接、互動性最強的一種交流方式。
首日的線上分享中,「網紅」醫生、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首位主講嘉賓。除了分享個人日常防疫經驗,張文宏談及讀書的心得以及從書中汲取的信心和力量:讀書是很重要的,書裡記錄了歷史上那些重大疫病發生後的應對,比如1372年歐洲鼠疫、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2009年H1N1流感,「我們從書裡看到歷史上的疫情是如何開始、如何結束的,就能看清楚我們現在處在什麼位置。一旦了解,就沒了恐懼。」
居家閱讀甚好,可被問及「閱讀這件事」時,許多人很難給出一個確切回答。正如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作家孫甘露所說,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談論閱讀、談論讀過的書、以及閱讀給我們帶來的安慰,確實是一件非常複雜和困難的事情。在關於個人閱讀生活的直播分享過程中,孫甘露談及對於閱讀的感受,也是許多人的感受:不同的讀者中,同一部書所喚起的反應是非常不同的。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同,你能看到對於同一部作品紛繁錯綜的爭論,這是閱讀這件事有意思的部分,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和其他人來分享我們關於閱讀的感受。在分享中,他同時談論了對於文學語言的關注,以及如何在出版社的營銷策略和名家薦書面前保持獨立、審慎姿態,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在親子主題的閱讀分享中,張弘等多位兒童文學作家、閱讀推廣人帶來了自己領讀、推薦的親子主題內容。作為「魔法阿姨」,張弘為家長緩釋居家陪伴時「不知如何是好」的焦慮,闡釋親子閱讀的魅力:「匆匆的瀏覽、粗粗的翻閱,很難體會繪本閱讀的愉悅。而親子共讀的魅力在於,孩子的耳朵在聽家長講,眼睛在探索書頁間的畫面,聽覺、視覺共同調度起來,這才是難以替代的閱讀美妙體驗。」
劇場不開門,戲迷卻能通過直播看到生活中的戲曲藝術家。從現場不斷與網友交流,談論崑曲發展的流變和現實狀況,到對於《玉簪記·琴挑》等曲段從工尺譜到詞句含義的解說和在線演繹,崑曲表演藝術家張軍將直播間變成了一堂生動的崑曲「興趣培養課」。「因為疫情影響,藝術家和大家都不能面對面交流了,但是這也使得我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去努力、去實踐——我們有這麼廣闊的平臺來跟大家在一起。」張軍表示:「網絡是一個不同於舞臺的平臺,直播的十幾天,我和直播間的許多朋友已經養成習慣,也形成了一種陪伴的力量。這期間,陸續有許多『走過路過』的朋友加入,我們共同的陪伴感染了很多人。」
分享閱讀主張,每個人都是一顆照亮他人的星星
而隨著新技術的爆炸式發展,閱讀的形態發生了巨大改變,圖書編輯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編輯,讀者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讀者,他們以多元化的渠道分享自己的閱讀主張。在「閱讀的力量」系列活動中,許多以一己之力分享閱讀經驗、形成閱讀社群的UP主(視頻上傳者)也參與其中。打開Bilibili的相關主頁,會看到11位UP主為此次「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特別錄製的加油視頻,他們在視頻中分享自己的閱讀經歷或愛讀書目。熱水梨和小圓臉Paprika(以下簡稱小圓臉)是B站學習區的兩位讀書UP主,從一本本書的推薦到一個個讀書視頻的製作,她們感受到在快時代中,尤其是這個特殊的時段,年輕一代對於閱讀的渴求、焦慮和堅守。
回憶疫情初始階段,每天被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轟炸,帶來的直接後果之一便是信息焦慮。在短暫焦慮之後,最佳的方式也許還是回到生活日常,做回自己。對於平時工作繁忙的小圓臉來說,突如其來的空白時間,讓她終於有了「揮霍」的快感,可以盡情地投入到閱讀中。她在2月最新發布的視頻中說,這段時間她一共閱讀了29本書。「對我而言,閱讀更多時候是一種區別於工作狀態之外的『小確幸』,是我可以暫時忘卻身邊煩惱的『兔子洞』,藉由不同的小說去體驗生命豐厚的細節。記得有本書叫《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我相信書也有同樣的作用。」
閱讀的本質,是自我思考的過程,作為一名古代文學在讀研究生,熱水梨更相信閱讀對於求真的作用。她在最新的讀書視頻中推薦了四本書:《活山》《戰時燈火》《莫斯科紳士》和《至暗時刻》。對於每每被提及的關於「閱讀有什麼用?」等問題,她認為,人們仍未超脫「學以致用」的觀念,認為一切事物,都要以「有用」為貴,但人類對於「真」的追求而非工具論,才是歷史不斷前行的根本動力。「我不太相信用閱讀『避難』的說法,我從這場疫情之中,更加堅信了閱讀以史為鑑的作用。」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碎片化閱讀已然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必然命運,在有限的閱讀時間裡,如何讓閱讀產出百分之百甚至更多的價值變得非常重要。與之相對的,是對於碎片化閱讀的反對之聲。熱水梨表示,自己確實受到了碎片化閱讀的不小影響,她的處理辦法是分方式閱讀,比如輕鬆時刻,利用電子產品讀網絡小說,需要沉思的時刻,她會選擇進入嚴肅化閱讀。小圓臉則直言,自己是碎片化閱讀的受益者,她認為一方面網際網路的發展把我們培養成了更加注重即時性、更享受快餐文化的食客,更加龐大的城市系統和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也使得我們擁有的大部分時間只能是碎片化的。另一方面,從積極角度看,新技術的應用讓很多之前不讀書的人擁有了碎片化閱讀。「我其實是碎片化閱讀的受益者,很大一部分閱讀量來自於通勤路上和出差途中。」為了應對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沉浸閱讀的問題,她表示她會在書的選擇上下功夫,比如會選取情節抓人的小說或者篇幅短小、基調輕鬆的隨筆雜文集,也會隨身配備降噪耳機。
身處在閱讀方式不斷更新的時代,手機閱讀日漸成為主流的今天,短視頻這一更快節奏的閱讀推廣形式逐漸興起。許多類似於「熬夜也要讀完這4本讓你深度成長的書」、「30歲前必讀的五本書」的爆款圖書短視頻,通過抓住人們「改變人生」的心理,一次性滿足讀者對知識和人生的渴求。相比於幾十秒的短視頻,讀書視頻通常在十分鐘以上,被稱作讀書區「頂流」的UP主小隱Soyyo最新一條視頻時長長達51分鐘,熱水梨和小圓臉的視頻平均時長也在二十分鐘以上。短視頻的快速擴張引發了這些UP主的思考,但她們從不擔心讀書視頻會失去領地,相比於跟上這波熱點,她們更多關心的是如何更有意義地傳達出一本書的價值。
熱水梨表示,她對於短視頻衝擊下,讀書視頻的持久性是有所困惑的,最初也嘗試追過一兩次熱點,但她發現以她的節奏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許自己以為是在刷熱點,卻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被熱點刷掉了時間,刷掉了獨立思考能力。「我相信讀書視頻的節奏與閱讀本身是契合的,那些急功近利的推廣形式,是有悖於閱讀本質的。」對此,小圓臉說:「短視頻爆款圖書,以及一些閱讀方法論的流行,跟閱讀畏難心理也有一定關係。我做視頻快兩年了,很少追熱點,一直試圖傳達的是閱讀是快樂的,分享也是。我相信讀者會被誠懇真實的作品打動。」
這可能也是讀書UP主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尋找更廣泛的讀者和其互動,分享閱讀主張。二人均表示,在做讀書UP主的幾年時間內,在分享之外,閱讀對於自我的形塑更明顯,由此,她們獲得了更自由的心靈,以此來觀照紛繁多變的世界。
共享優質線上資源,將閱讀的聲音持續發酵和傳遞
在「閱讀的力量」活動中,各大出版社爭相提供優質資源、優秀圖書與讀者分享。上海譯文出版社邀請閱讀博主蘭波做客Bilibili直播間,帶來「閱讀的力量·俄羅斯文學專場」。圍繞六部作品,她為觀眾講述自己接觸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託爾斯泰、契訶夫、阿爾志跋綏夫、勃洛克、布羅茨基等作家時的感受,並朗誦分享精彩段落。
上海文藝出版社陸續推出四期線上活動,從華東師大教授吳冠軍談人類焦慮的歷史和根源,到銀幕上的哲學潛能,以及旅日作家黑孩的新作分享,作家何建明的作品《浦東史詩》上海之巔誦讀會等,陸續與網友見面。其中,黑孩在線上閱讀分享會與近四百位讀者就新作《惠比壽花園廣場》展開探討。從疫情時期,日本捐贈的物資紙盒箱上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詩句出發,探討了日本文化中對於細節的重視和尊重,以及對她的文學創作的影響。
記者看到,在微信群中交流完畢後,大家並未散去,而是選擇不斷把自己的「讀書同好」加入進來展開更多探討。數日來,在一系列話題上繼續相互討論,並和黑孩作進一步的交流——從一場線上分享,到一個「長期在線」的閱讀交流群落,閱讀的力量真正以這種方式實現了持續的發酵和傳遞。
此外,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推出了陶躍慶《1990年,我把〈在路上〉譯成了中文》、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範曄《原地夜遊哈瓦那》等分享活動。上海古籍出版社特別策劃「一帶一路」藝術系列雲展,邀請網友「雲遊」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品味俄藏龜茲藝術品的魅力。上海辭書出版社推出唐詩名篇線上誦讀會,以《唐詩鑑賞辭典》(新一版)為基礎,播放著名藝術家孫道臨、曹雷、鄭毓芝、王洪生配樂朗誦,優美的唐風今韻讓網友感受詩歌的魅力。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系列「線上展」,與網友分享他們作為「鎮社之寶」的優秀書籍中內容豐富的字帖和印譜。另有多家出版社以精彩線上活動參與其中,以上視頻均已在此次「閱讀的力量」的多個平臺上線,讀者可隨時點擊瀏覽。
閱讀這件事,其實貫穿於人的一生。如張軍所言,每次相見都為時未晚,人生何處不相逢,「這樣的陪伴不僅是在疫情期間,更在今後的每一刻每一時。」
原文轉自:文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