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是人工智慧破局之年,在政策、資本、創業者的助推下,人工智慧逐漸應用於金融、醫療、零售、教育、安防等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同時,正在深入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區塊鏈在2018迎來了應用元年,在這一年,不少創業者都湧入了區塊鏈行業,為其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但同時,也出現了借區塊鏈之名炒作的亂象,引發行業監管。
青年報記者明玉君
人工智慧
大事件
滬上高校在「人工智慧」專業教育領域加快布局
隨著人工智慧底層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機器逐步實現從「認識物理世界」到「個性化場景落地」的跨越。目前,應用型AI已經逐步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在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產品等領域,掀起了一場智能化革命。
在今年9月落幕的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企業家、投資家等圍繞人工智慧技術前沿、產業趨勢和熱點問題開展對話交流,200多家人工智慧領域領軍企業參加論壇和展示活動。
「人工智慧也要從娃娃抓起。」在青少年創新創業分論壇上,與會者圍繞「人工智慧與創業」「人工智慧與教育」「人工智慧與未來人類」三個子主題展開探討,希望青年一代加強探索實踐,為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發展注入更多「青春動能」。與此同時,站在時代新機遇的風口,滬上高校也正在「人工智慧」專業教育領域上加快布局,如復旦大學2019年「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將正式招生。
創業大賽也高度重視人工智慧領域。今年,「創業在上海」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除了原有的電子信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等產業領域之外,大賽新增設人工智慧專題賽,重點聚焦識別、理解、處理、執行、算法或腦科學等人工智慧技術與場景應用。為人工智慧創業企業提供了集中展示舞臺的同時,為社會發展貢獻新動能。
案例
人工智慧創業,是一條漫長的創新路
戴劍彬曾就讀於清華大學並在喬治亞理工獲得博士學位。擁有12年矽谷工作經驗的他,多年來一直從事機器學習算法的研發。在2016年,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並出現了一些應用場景,他毅然辭職,在張江創立了海深科技,專注計算機視覺,致力於為零售行業提供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回想起最初的起步階段,戴劍彬坦言,人工智慧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實現應用落地。「我們在技術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也有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走了很多彎路,看不清方向。」他透露說,對於人工智慧企業來說,如何從算法公司轉型為產品公司,找到適合的落地場景,進而解決痛點和實際的需求,是獲得發展的關鍵。「最終,我們確定了推出線下產品的戰略思路,這是一個不斷探索、試錯的過程。」
「當然,人工智慧的應用不僅限於此,幾乎每個領域都有『玩家』,如安防、教育、金融等都有企業在深耕。」在戴劍彬看來,人工智慧雖然聽起來高大上,但其中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和數據、技術的積累,才會最終實現智能。他指出,人工智慧是今後的發展方向,但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這將是一條漫長的創新路,需要持續進行技術、商業模式、應用場景等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展望
未來人工智慧將有更廣泛的落地應用
「現在是人工智慧時代,在該領域創業的空間很大,機會也很多,但目前人工智慧仍處於發展的早期,且出現了概念過熱的現象。」大麥村聯合創始人李闖指出,如今,越來越多企業將觸角延伸至人工智慧領域,但其技術突破程度及人工智慧應用情況還存在不確定性。尤其在巨頭企業充分進行行業布局的情況下,初創企業面臨巨大壓力,也很難吸引到有經驗的人才。「這是挑戰,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在李闖看來,創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或提高效率,或提升用戶體驗。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應該儘快切入技術應用場景,體現出其人工智慧的價值,才能被市場和用戶接受。他堅信,人工智慧與諸多行業都存在交集,隨著技術的成熟,其應用場景將異常廣泛。「目前,人工智慧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無疑,未來將會有巨大的機會和發展前景。」他坦言,除了在安防、新零售、人力資源等細分領域的落地應用外,人工智慧將滲透到各行各業,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
區塊鏈
大事件
行業亂象引發監管趨嚴
2018年被稱為區塊鏈應用元年,在這一年,不少創業者都湧入了區塊鏈行業,為其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但凡事皆有兩面性,在區塊鏈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矇騙、傳銷、圈錢等現象,尤其繼比特幣之後,一批扛著區塊鏈技術大旗的項目方、莊家和利益薰心的區塊鏈自媒體狼狽為奸,紛紛發行虛擬貨幣。
面對借區塊鏈之名的炒作亂象,也需監管跟進。今年,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五部門聯合發文《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提醒公眾要理性看待區塊鏈,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2018年也是區塊鏈的爆發之年,是其經過沉澱積累之後蓄勢待發的新起點。
在「2018全球區塊鏈技術大會」上,來自全球4大洲,15個國家的區塊鏈領域技術專家、商業領袖等,就區塊鏈的行業共性與特性、產業落地與發展等問題展開討論,共同釋疑、解讀、探討、分享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以及區塊鏈帶來的深刻變革。
案例
區塊鏈創業,用技術重塑健康網際網路
2015年,吳鵬創立了原本區塊鏈,與團隊開始致力於使用區塊鏈技術幫助優質內容獲得更好的保護和流通,希望「用技術重塑健康的網際網路」。起步階段,大部分客戶無法理解和接受公司的產品理念,認為過於超前;融資時,大部分投資人也認為項目過於理想化,提醒他們去做一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但我們堅信市場上需要出現全新形態的產品,最終遇到了投緣的客戶和投資人,公司業務得以順利發展。」
讓他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去年,澳大利亞區塊鏈行業代表的來訪,給了團隊極大的信心,進而開始思考和啟動全球化合作。「目前,我們在北美、中東和日本都擁有了長期戰略合作夥伴,也希望用我們的技術可以影響到更多人。」
如今,原本區塊鏈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原創認證、溯源、交易和保護於一體的區塊鏈大數據平臺,其核心技術「原本鏈」已通過工信部權威認證,併入選「2018上海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白皮書」優秀案例。吳鵬作為創始人,還受邀參加2018年博鰲論壇,分享區塊鏈與品牌經濟話題,深受行業認可。
談及在區塊鏈創業的感受,吳鵬坦言,在一個全新的領域創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和壓力都遠超之前做過的任何項目。「沒有任何成功的經驗可以參考和借鑑,我們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但同時,他強調,如果所做的事情確實是有價值的,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堅持不放棄,為之努力。
展望
區塊鏈創業切忌盲目樂觀
在藍豹投資、創投家私董會創始合伙人方宇鋒看來,區塊鏈行業前期容易產生「泡沫」,如幣圈有人一夜暴富,引發很多短期逐利的群體湧入行業,導致創業心態過於浮躁。「其實,很多風口行業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但區塊鏈創業也有自己的特點,方宇鋒表示,目前,區塊鏈行業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如技術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在應用場景和落地方面也相對滯後,不夠廣泛,還需要繼續沉澱和積累。「當然,區塊鏈風險也逐漸顯現出來,相關監管方案的出臺是一個長期過程,會在未來逐漸完善起來。」
方宇鋒提醒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必須直面現狀,不能急於求成。尤其區塊鏈創業,做技術底層的突破,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需要創業者分析團隊自身的技術儲備力量及項目管理能力,著重思考如何將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場景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