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中國首個以「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作品,由廣州歌舞劇院歷時五年傾力打造,將傳統非遺文化和現代舞臺藝術相融合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將於10月31日-11月1日,作為國家大劇院「華彩秋韻」系列演出項目之一,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上演。
舞劇《醒·獅》的劇本是一個原創故事,以「醒」為神、以「獅」為形,以民族覺醒為主旨。全劇以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為故事背景,以三元裡抗英起義為高潮爆發點,以今日之醒獅人回望先輩的姿態,開始對百年前歷史前塵進行回溯,從而帶出醒獅文化生生不息,醒獅氣脈代代傳承,華夏文化頌揚久遠的民族復興夢圓願景。
該劇由羅麗擔任編劇,錢鑫、王思思共同擔綱總編導。2016年初開始,他們二人應廣州歌舞劇院的邀約開始構思創作以廣東醒獅為題材的小型舞劇《醒》,同年,該劇在嶺南舞蹈大賽中斬獲金獎。小舞劇的創排成功讓他們萌生了創作一部大型舞劇的迫切願望,2017年經過對劇本的多次討論修改,2018年3月大型民族舞劇《醒· 獅》正式投入創排,並於2018年9月28日在廣州大劇院首演。
舞劇《醒·獅》。湯亮 攝
據了解,《醒·獅》劇本經過十三稿打磨調整,其間主創團隊多次到三元裡村、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深入採風,充分了解嶺南歷史文化、民間傳統舞蹈、醒獅、南拳的精髓。總編導錢鑫、王思思提煉出的舞蹈語彙力求與醒獅文化、核心表達、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關。他們要求舞獅者必習南拳,把武術南拳中的典型素材加工提煉,舍其「形」取其「神」,創造出屬於這部劇的獨特舞蹈語彙。在音樂風格的定位上,錢鑫、王思思有兩個方面的思考:一方面,全劇音樂中一定要具有濃鬱的嶺南地方特色,注重廣東音樂典型器樂的使用;另一方面,"鼓"是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
舞劇《醒·獅》。湯亮 攝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在舞臺上解構極具形式美感的獅頭龍骨,引導觀眾透過炫麗華彩的獅頭看到那一條條細韌的竹條。這種方式打破了觀眾習以為常的視覺習慣,也進而建立新的視覺樣式。對此《醒獅》的舞美設計劉科棟表示,「引導觀眾透過炫麗華彩的獅頭看進去,那一條條細韌的竹條,層層編織,優美動人,裡面滲透著先人的智慧,濃縮了喜慶的基因。竹子特有的東方文化氣質,儒雅含蓄且堅韌不拔,如同肢體般動靜相宜,也因此而為龍骨的基本,可為骨相。獅頭龍骨的解構是用現代裝置的審美方式完成,符合舞劇的靈動氣質。」
舞劇《醒·獅》。湯亮 攝
舞劇《醒·獅》曾於2018年11月10日-12月9日期間在上海參加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現場終評展演,最終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同時獲得「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基金資助」,也是「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 。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李立軍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