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了小暑。
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小暑意為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2020年小暑具體時間什麼時候
2020年小暑具體時間:2020年7月6日,23:00,農曆五月十六,星期一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是幹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每年公曆7月6—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時段。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溼多雨。這個時節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溼多雨,但對於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於成長。
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2020:不是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說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2020年小暑時間為2020年7月6日,而2020年入伏時間為2020年7月16日,時間上相差9天,因此2020年小暑還沒有入伏,也不存在小暑是三伏天開始的說法!
小暑
當天氣愈發炎熱,伴隨著升溫帶來的節氣。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
小暑也是幹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末月的起始。
小暑的由來: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
小暑的習俗:
1、吃藕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2、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一天,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3、小暑吃黃鱔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等作用。
4、小暑「食新」
小暑的到來,意味夏季高溫天氣即將開始。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炎熱氣候,同時表示對最早一輪穀物收穫的感恩,中國社會在幾千年的時間裡逐漸形成「食新」、「祭祀五穀大神」等習俗。
「食新」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5、喝羊湯
北方人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6、不坐久置露天的木料
民間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後,氣溫高、溼度大。久置露天裡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幹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溼和關節炎等疾病。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小暑和大暑是什麼意思
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比小暑熱。
小暑氣候特徵: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小暑的標誌:出梅、入伏。
大暑氣候特徵: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遊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於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