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科 攝
金牛高大威武,做戰鬥狀立於紅河廣場前的水池中央,為雲南銅業集團公司制贈。在金牛的下方就書寫著一行「公僕心 民族志 紅河魂」的鎏金大字,寓意黨的工作人員要有一顆像牛一樣誠信務實、勤勤懇懇為人民的公僕心,也寓意紅河各族人民要有牛一般的民族鬥志,表達了「紅河奔騰、奮勇爭先」精神。
滴水苗城,屏邊苗族自治縣縣城。駕車從蒙屏高速路屏邊收費站駛出,一座極具民族特色的大門——牛角蘆笙城門便矗立在眼前。城門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苗族圖騰崇拜和傳統文化,運用了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牛角和蘆笙組合而成,牛角上印著精緻美麗的花紋,低調又有內涵,而更加巧妙的是牛角竟然還是一個通道,一個城門承擔了許多的角色。
張洪科 攝
在十二生肖紀年中,苗族同胞特別崇尚牛,認為「牛年」是最為吉祥的年頭。牛角作為苗族崇拜的物化形態,充分體現了苗族文化中崇尚牛那般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寄予了牛角能守護一方水土平安的美好祝願。
牛街鎮舊時稱雲臺裡,1954年改稱牛街區公所,2001年5月改為牛街鎮人民政府,下設11個村委會。牛街物產豐富,早在明清時期就有集市,早期為12日一集,逢生肖的牛日趕集,謂之牛街。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六日一集,逢牛羊日為街期。
石屏縣牛街鎮牛街村
牛街自然風光秀麗、民間傳說優美。雲抬石、仙人座令人留連忘返。整個地區山峰重巒疊嶂,雲海茫茫無邊,錦繡風光無盡。
右圖為可雲超 攝
牛街民間歌舞豐富多彩,民風民俗獨具風格。牛街大鼓舞粗曠雄壯,震天動地;那刀巴烏音韻纏綿;扯直趕花街充滿誘惑;女子過山號震撼人心。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長年牧牛百不憂,惟有乍甸牛奶鎮。」個舊乍甸牛奶小鎮擁有深厚的「牛奶文化」,清幽靜雅的生態環境、濃鬱的民族風情,讓這座小鎮充滿詩情畫意。
這是一座關於牛奶的藝術小鎮,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殖奶牛。據載,195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乍甸成立了「工人奶牛場」,當時從大理徒步趕了20餘頭黑白花奶牛到乍甸。1954年正式成立箇舊市國營乍甸農場,2004年9月改制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如今,「牛奶小鎮」不僅風光秀麗,還有70多種奶製品,置身其中,心曠神怡,悠然自得。
牛孔村地處綠春縣牛孔鎮偏僻地帶,是一個彝族人世代聚居的古老村落。村落地形高低錯落,地勢陡峭處多為森林,東北側有梯田,三條水渠自南向北穿村而過,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村落景觀。
牛孔村村落建築 (圖片來源文旅頭條)
牛孔村因何而得名?說起來頗具神話色彩。相傳古時有一頭神牛曾在此吃草、打滾、夜宿,久而久之形成一水塘,因村在塘邊,便取名牛孔村。牛孔村已有150餘年歷史,是牛孔鎮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2019年6月,牛孔村被正式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0年8月,牛孔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上線名單,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牛孔村——梯田環繞依山而建的彝族村落(圖片由綠春縣住建局提供)
紅河州以「牛」為名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蒙自市老寨苗族鄉白牛廠村,彌勒市彌陽鎮牛背村,建水縣官廳鎮牛滾塘村、普雄鄉牛白村、面甸鎮牛路頭村,石屏縣大橋鄉牛達村,元陽縣新街鎮牛倮村,綠春縣戈奎鄉託牛村、半坡鄉牛託洛河村,河口縣瑤山鄉牛塘村,箇舊市蔓耗鎮牛棚村,紅河縣架車鄉牛威村,屏邊縣灣塘鄉牛碑村……這些以「牛」為名的地方,傾注了各地群眾對牛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