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說:「只會用嘴說,而不會把話寫在紙張上,就是半個啞巴。」你認同這句話嗎?
我身邊有幾位朋友,一直都喜歡閱讀喜歡聊書,卻不會寫作。我也時常聽她們說,心中有多個想法,想寫卻又寫不出來,偶爾憋出一段文字,可連自己都難以讀下去,然後就沒有寫作的動力了,這該怎麼破呢?
實際上學習寫作是存在一些小竅門的,在《老舍談寫作》書中,作家老舍就用質樸的語言結合自身的寫作經驗,向讀者們娓娓道來關於寫作的技巧,讀完深受啟發。
大膽寫 先學習語文再到寫作
在《老舍談寫作中》作者老舍就給了很好的建議。「心中有什麼就寫什麼,有多少就寫多少,你越不敢動筆,就永遠摸不著門兒。」寫作就像學習遊泳一樣,你想學卻不下水練習,那是永遠學不會的。
作者還說凡能寫出文藝作品的人都是先在語文上下了功夫。如果你的文字不通順就沒辦法寫出一部作品,因為所有的作品,詩歌、小說和戲劇作品都是用文字寫成的。如果句子沒寫通順這一關沒過,你想寫劇本或小說困難就很大了,得先把文字寫通順明白 不然必定勞而無功。
像在在我國的一些著名老作家中,比如郭沫若、矛盾先生等等,他們一開始壓根沒想過今後從事文學創作,可是他們在年幼時就喜歡練習寫文章,到了二十來歲時,他們的文字寫得越來越好了,又恰好趕到文藝運動的到來,於是他們就一直堅持寫,寫了詩、劇本還有小說。因為他們從小養成了寫作的好習慣,創作精神也會越來越旺,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學習寫作從模仿開始。
老舍說:「只會用嘴說,而不會把話寫在紙張上,就是半個啞巴。」學習寫作先從摹仿開始,對於初學寫作者來說,剛開始沒那麼容易,但有方法可學。先摹仿堅持寫,寫著寫著就提能提高自信、提高創作精神,到達一個程度之後你就有能力要求自己獨創了。
讓我想到剛讀過的《富蘭克林自傳》。作者富蘭克林從一個只上過兩年學的印刷廠小學徒到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的專家,他是他除了勤勉、擁有多個好習慣之外,其中最讓他受益的是讀書寫作。
富蘭克林在書中談到自己剛學習寫作時就是「摹仿」。他看見一些喜歡的文章就會仔細研讀,反覆推敲,然後再合上書自己來寫這些文章,題目不變,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就是「同題」文章嗎?寫完後,他再把自己的文章與原文進行對比,看看文章布局、行文結構、修辭等習作方法哪裡不合適再進行多次修改,直到滿意為止。兩位作者在談初學寫作方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是值得每一位初學者去效仿。
怎樣學寫詩
老舍在學習寫詩,除了多讀詩,練習寫詩之外,他還習慣先把散文寫好然後再練習寫詩。為什麼呢?他認為:一篇好的散文雖然不像詩一樣的形式,可是在創作散文時一字一句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寫出來的。
散文中有故事,有深情佳景,能與讀者產生更多共鳴,有了寫散文的經驗後,才能以精煉的文字一語道出,而詩歌寫作一般需要精煉的語言文字去創作。
這也正印證了《寫我人生詩》書中那段文字:「文學......的頂尖是詩歌。詩歌代表語言的最高成就,是純粹的藝術。」
在《老舍談寫作》這本書中,除了我分享的這些內容,還有更多精彩的關於寫作技巧的方法。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寫作者的寫作指導書。
我是@晚風飄書影,喜歡閱讀,分享讀書感悟,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