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021-02-06 客家新故事

開正大吉

爆竹聲中

一歲除,

春風送暖

入屠蘇。


漢族數千年來逐漸形成了炫麗多姿的,與農事、人事休戚相關的歲時節日。

這些節日讓人們在一年繁重的勞作中得以休息、娛樂、互相交往,為人們緊張的生活增添一些輕鬆、愉快的氣氛。

客家先民是中原漢人。漢族的傳統節日,作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體上被保留在今天的客民社會生活中,並且對客民的思想、心理、風尚等等有著深刻的影響,維繫著客家人的漢民族潛意識。

這些傳統節日在北方民間雖也大體保存著,但遠不如客民那麼重視,那麼認真。

客民不但保存下許多中原的傳統習俗,而且在自己社會生活中又產生了適應客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需要的某些節日與習俗。

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節辭舊迎新,更能體現這樣的歷程和演化。

這些不同於中原的習俗,又說明客民是一個與中原漢民有所不同的民系。

本期繼續講述入正月後客家的春節風俗趣事。文後附視頻《超長客家龍燈遊》,歡迎鑑賞。

——客家新故事


回複數字「1」可得微信目錄





客家春節(下)

客家新故事

-



大年初一。初一是春節正日,也"大年初一"。從這一日開始進入歡度春節的高潮。吃、喝、玩、樂、探親訪友,歡歡喜喜度過十天半月。客家人俗語說:"年到初一二,家家打鬥敘。

年到初叄四,人客來來去。的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餘剩肉,耕個耕,讀個讀。"也有"有吃有聊(玩)到二十"之說。

初一,自午夜開始至早晨,鞭炮不熄,此伏彼起,十分熱鬧。午夜放鞭炮是辭舊迎新,接著便是"開門"、"迎財神"。時間不一,認真的事先要擇好吉時,屆時開門迎財神,一般的在凌晨或清早,"懶"一點的,天大亮才起床。各家起床最早的是主婦,她早起洗刷鍋灶,燒水,擺好供品,然後才請男人起"開門"放鞭炮。

閩西等地客家人的供品有講究:上供時米中要插12雙筷子、12根大蒜(閏年各加一),放黃紙錢、白紙錢、桔子、柚子等,有的還有銀元,取"有財有食"之意。有的加插"歲飯花",取"來歲和花發"之意。寧化等地,舊時這天請男人起床不叫"爬起來"、"起床",而是叫"出首"。

"首"在這裡不指頭,而是"窩"的土稱,"出首"是"出窩"的意思,舊時挑擔做生意的人也都是這種叫法,大概是"遠走高飛"的意思。而"爬起來"、"起床"含有摔倒或休眠的意思,故認為不吉之言。這天早晨各地都呈現一派熱烈、歡樂、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正如王安石《元日》所描述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開門"之後,便是早餐,有的吃素,有的吃葷。

素餐:閩西客家素食主要有團圓場丸、紅棗、花生、糯米甜飯,都是吉祥之物。也有用芹菜、蘿蔔絲等煮米茶吃。贛南南康縣等地客家人也是素食。贛南信豐縣客家人喜歡以富菜(芹菜)、豆腐下飯。拜祖回家後吃果子茶。

葷餐:主要有雞、肉、魚等。寧化等地食葷者,一定有一盤白斬雞和一碗長命菜",家中之最長者和最小者吃雞腿。桌上要多擺碗筷,每席都要斟上酒,意味著一年伊始,有酒有肉"有吃"的吉兆。無論葷食、素食都不吃粥,且不能喝米湯,俗稱"初一喝湯,出門下雨"。

早餐後,普遍的是拜祖宗和社官。這是男人的事,而婦女一般不出門,在家做擂茶。有的地區自早餐後就忙於〝拜年",首先到嶽父嶽母家(本村的),而後再上親戚朋友家。見面都說好話。


每戶家裡都備有桔餅湯、茶、酒、糖果、水果、蜜餞、 煙和臘肉、滷肉等食品,品種視家境而異。上門後,主人接待的第一項目是敬一杯桔餅湯,口稱"吃了吉吉利利,萬事如意"、"一百歲"等。其他東西可吃可不吃。

至親者,要給主人最老的或最小的紅包,小孩上見主人要給紅包、桔子或糖果以及雞腿。初一拜年的習俗,是從中原古俗傳承而來的,至今河洛地區仍有此風。有些地區初一不上門拜年,只是在公共場所玩。

鄉村中,在拜祖後,已分居的兄弟叔姪,或親近"親房叔伯"聚在一起喝酒"談天",每家都送上一壺水酒和一、二盤下酒菜,大人小孩湊在一起,顯得非常親切、熱鬧。


大年初一這一天有許多規矩;不笊飯、不掃地、不挑水、不打罵人、不洗衣服、不做針線活、不討債。

逢人說好話,不說不吉利的話,見面互祝:"新年好"、"萬事如意"、"增福增壽"等等。逢"四"要說"紅"(因"四"與"死"諧音),"書"要改為"賺"(舊時初一賭博特別盛行,"書""輸"諧音,故須改稱"賺"),不然不吉利。

閩西客家人除夕前一天用大飯甑笊飯,稱"蒸歲(年)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初二早晨重蒸食用,叫"食歲飯",到初五才能用生米做飯。寧化、石城等地在初二就可用生米做飯,農民初五不用生米做飯,說是五穀神生日。


大年初二。正月初二開始探親訪友,自然首先要拜嶽父嶽母的年,客家人稱"轉外家"。梅州客家人凡在上一年新婚的"新姑丈"和妻子一同"上門"拜見嶽父嶽母。過去,新姑丈上門會被戲弄,給他戴破笠帽,臉上抹鍋灰,弄得"新姑丈"狼狽不堪。連城民諺說:"初一祖,初二郎初叄初四野婿郎(指太遲了)。"初二開始,各家分別宴請"姑婆大姐",請"新年飯"。

梅州地區民謠道:

初一就話初一頭,初二又話新年頭;

初叄又講窮鬼日,初四就話翻一日;

初五、初六神下天,七不去,八不歸,

九九十十看到獅,十一、十二龍燈出,

十叄、十四過月半,索性過了月半才來歸

這首歌謠愉快、詼諧地唱出媳婦回娘家後不願轉來的理由,這些理由正好將年初一至正月半的習俗串連起來。

初一、初二,客地有不動掃帚的習俗。各家不管居室、庭院的地面如何佈滿厚厚的瓜果皮、菸灰、糖紙、炮竹屑,都不得掃地。

客民認為在這個日子掃地,會掃走家中的財氣。


這個習俗也是由來很久了。五代《錄異記》載有「如願」的故事:廬陵歐明過彭澤湖,被湖神青洪君請去作客,待之甚厚。有一吏告訴歐明,當青洪君問需要什麼時,你只要「如願」。果然,青洪君問歐「何所須」,歐依照官吏教的話說了,青洪君不得已,將如願送與歐。如願,青洪君的婢女。歐明把如願帶回家後,凡他有所求時,皆能很快滿足,「數年後大富」。後來一年的初一,如願起床晚了,歐明就打如願,如願跑入糞帚。歐明又用杖打糞帚,喚如願,如願再也沒有回來。從此,歐家逐漸衰落了。

以後,民間就有了初一藏糞帚的習慣,怕把如願掃走,失掉家中的財氣。「如願」的故事,現在很少為客地所知,但是不動掃帚的古代遺風在客地卻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年初三是「窮鬼日」,到這天才把積了幾天的穢物清掃出去,這叫「送窮鬼」。「送窮」,早在唐朝韓鄂的《歲華紀麗》一書中就有記錄:「孟春晦日(陰曆一月叄十日),脯聚行樂,送窮」。

關於「送窮」,也有一個故事: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並用火燒後才肯穿。宮中人都叫他「窮子」。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也」。「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民間把「送窮子」的「窮」逐漸說成了「貧窮」的「窮」,將家中穢物掃出叫「送窮」。

明代陳耀文《天中記》記有池陽(今陝西省涇陽縣附近)風俗:正月二十丸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書中有「送窮鬼」條,書中說「送窮鬼」的時間是正月初六,作法是把垃圾掃聚一處,再放上七個煎餅,在當日清早人們還未出門前就把穢物、煎餅一齊扔到街上,就叫「送窮鬼」。

上面所說的「送窮」時間和「送窮」的作法都與現在客地流行的風俗不太一樣。

年初五,「出年界」,是上工、開市的日子。這一日要祭天神,因為這日「神下 天」。

年初七,一般人家要吃「七樣菜」。七樣菜中,芹菜芫荽(香菜)、韭菜五樣是必有的,另外兩種魚或其他菜均可。七樣菜要同時煮熟,全家分食。客地吃七樣菜,是借菜名的諧音,取其吉利:芹菜的「芹」諧勤,蒜諧算,蔥諧聰,芫荽用「芫」字諧緣,韭菜的「韭」諧久,魚諧餘,吃肉表示富裕。


吃了這七樣菜,人就能勤快、會算、聰明、有緣、長久、有餘、富足。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初七日……以七種菜為羹」,可見客地吃七樣菜是沿襲了南楚一帶的風俗

值得提一筆的是,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五十叄回「寧國府除夕祭宗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及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所描述的寧、榮兩府在除夕、元宵的各種儀式、活動,均與現今客地流行的傳統活動相仿。

中國傳統上把陰曆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節,十五日夜稱為元宵。宵,即夜。元宵節的賞燈活動在唐宋之際已很盛行。

史書多有記載,且常見於文人詩句。元宵節,客地稱為「正月半」,這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從正月十一、二日開始,大街小巷到處張燈結綵,爆竹炸響,煙花燃升,沿街可見舞龍燈的隊伍。

正月十五日上午,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在祖公堂掛上白油紙做的小燈籠,由家中男性將燈點燃,俗稱「添新燈」,以示家中添了新丁(客話「燈」、「丁」同音)。

掛燈前要祭祖公和天神,請他們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這日中午或晚上人們延請親朋好友歡宴。入夜,鬧花燈的活動開始了,在一片鼓樂聲中,各村各姓舉出自家扎制精緻的各色花燈、龍燈,男女老幼尾隨觀看,歡天喜地。許多村莊、鄉鎮還進行鑼鼓大賽,花燈評比。

在各路活動中,最令人興奮的還是放「孔明燈」,放焰火和「燒煙架」。關於「燒煙架」,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元夕」條中記有:「……一入新正,燈火日盛,……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餘架,於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現在客地製作的煙架種類繁多,新意競出,諸如「百鳥朝鳳」、「天女散花」、「金穀豐登」,不一而足。

人多財足的大姓互賽燒煙架放禮花,競呈奇技,如梅城張家圍的張、黃兩大姓,每年都要比賽,觀者如潮。另外,元宵之夜五華縣的「馬燈」、大埔縣百侯區的「舞鯉燈」、青溪鄉的「舞黑蚊」、平遠縣的「船燈」、豐順縣埔寨鄉的「燒火龍」、「賽紙花」等也頗具特色。

自古以來相沿有元宵節吃湯圓(圓子)的風俗,《宋詩鈔》周必大《平園續稿》有《元宵煮浮圓子》詩。現今南北各地都有這個習慣,客地也不例外。節日的慶祝活動持續到十六、七日才結束。


 客家人

元宵超長龍燈遊 





部分文字來源:《客家史話》劉麗川



關鍵詞快速回覆:

目錄 ▏視界 ▏百家 ▏方圓 ▏賞味 ▏

聽見 ▏短史 ▏祖訓 ▏手記 ▏臺灣 ▏



KJXGSJM 客家新故事

可長按以下二維碼 即刻關注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得《客家春節(上)》

相關焦點

  •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七絕】無題           作者:王德金又是一年看歲除,千家萬戶飲屠蘇。慢思對子心歡喜,也把新聯換舊符。【七絕】迎元日               作者:趙忠福牛歲將臨陋俗除,千門萬戶飲屠蘇。
  •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新桃是什麼意思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螞蟻莊園...
    螞蟻莊園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新桃是什麼東西呢?總把新桃換舊符是來自王安石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元日》好多小夥伴可能不熟悉這首詩,這首詩是選學內容,有些小夥伴都沒有聽過,下面小編就來告訴大家答案。螞蟻莊園每天答案合集
  • 濟南平陰孝直鎮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人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近日,濟南平陰孝直鎮吳莊村家家戶戶像過年一樣一大早就拿著掃帚,將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淨淨。眼下,春節未到,這裡的群眾怎麼這麼有興致呢?
  • 元旦,一元復始的寄託中,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透過表象,王安石看到了事物的本質與美好。他聽到的不是爆竹聲,而是一年的塵埃落地。他喝到的不是冰冷的屠蘇酒,而是春風裡帶著的暖。當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時,門上的舊符早已被新桃符給替換下了。有人說,這是與王安石的變法精神一脈相承的。
  •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這是螞蟻莊園2021年1月1日的題目。答案中有兩個選項,你們覺得,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是一種東西嗎?下面逗逼小胖就為玩家帶來螞蟻莊園小課堂2021年1月1日最新答案,今天是2021年的第一天,除了答題,逗逼小胖更希望大家2021都能夠順順利利。01「總把新桃換舊符」中「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
  • 擇吉日 | 2019年你家裝修宜幾時開工?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紅包、湯圓等等裝備必不可少大家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之中感受著中國年韻味的洗禮,樂此不疲精神,是一種象徵,一種寄託兆頭,雖說是一種運氣成分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10S精準測試2019你家裝修最佳開工日☞裝修公司為什麼要量房?量房到底在量什麼?☞全屋收納方法大全,讓新年煥然一新!
  •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日以掃帚清除乾淨,掃塵是舊時臘月年節將近時,打掃室內外塵埃的習俗。箱柜上的金屬把手等,也應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貼門神
  • 爆竹聲中一歲除 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自古傳承著祭祀神祖、「守歲」、「壓歲」、吃年夜飯、包餃子等習俗。守歲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夕」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夕」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