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雨山問道」江蘇省書法院引進專業人才書法作品展在林散之紀念館閱翠樓展廳開展。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常勝梅,中國書協草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第五、六屆副秘書長張旭光,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米鬧,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安徽省書協副主席王金泉,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全國公安書協副主席遆高亮,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書協主席團成員劉京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乙莊,中國書協理事、江蘇省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李嘯,江蘇省書法院副院長盧立彬、宇文家林,浦口區政府二級巡視員吳光政,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程媛,副局長韓榮明,求雨山文化名人紀念館館長陸婷婷,以及前來參加「雨山問道」江蘇省書法院系列活動的中青年書法家近百人參觀了展覽。
常勝梅副廳長參觀展覽
嘉賓觀展
常勝梅副廳長肯定了「雨山問道」江蘇省書法院引進專業人才書法作品展的積極意義,希望三位書法家求書法之道,求做人之道,求學問之道,精心創作,多出精品。中國書協草書委員會副主任張旭光在參觀展覽過程中,對郭列平、鄭長安、提俊豐的書法作品進行了點評和交流,認為江蘇省書法院引進的三位專業人才創作成績突出,展覽作品很好地體現了各自的性情,技法精湛嫻熟,書法氣格都很純粹、很到位,也很有味道。
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集中展示郭列平、鄭長安、提俊豐最新創作的近50件書法作品。展期為2020年12月12日——2021年1月5日。
書畫頻道新聞報導
郭列平
郭列平,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書法院專職書法家,鹽城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曾就讀於中央美院書法專業、首都師大書法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民盟江蘇省國風書畫院副院長、江蘇省僑聯書畫院副院長、江蘇省政協委員、鹽城市民盟副主委、鹽城市政協常委。
200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郭列平書法展。被評為「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送萬福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首屆江蘇省優秀青年書法家」、「江蘇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榮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鹽城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屆鹽城市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榮立三等功)」等榮譽稱號。
作品入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展;獲首屆林散之獎書法展優秀獎,首屆江蘇省青年書法展優秀獎;入展當代書壇名家系列工程——中國五百家精品展;全國第七屆、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展;全國第一屆大字書法藝術展;全國第二屆行草書法展等。榮寶齋出版社出版《郭列平書法集》。《藝術百家》等雜誌發表書法論文十餘篇。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等收藏。
林散之詩選
180cm×98cm
唐詩二首
220cm×128cm
林散之湖居詩
35cm×69cm
杜甫詩一首
220cm×125cm
龍飛雲散聯
138cm×34cm×2
自作詩一首
37cm×15cm
《世說新語》節錄
180cm×90cm
老子《道德經》節選
248cm X122cm
閒尋特酌聯
220cm×33cm×2
前賢題畫二則
23cm×157cm
創作感言:
創作這個詞不是書法本身的專用名詞,而是從文學與美術中借鑑過來的,大概只有一百多年的時間,因為這是書法走入展覽廳之後才出現的。由於展覽的介入,中國書法徹底擺脫了實用性書寫,以藝術性與審美性為根本目的。隨著展覽的深入,作品對於形式的追求會不斷增強,但形式無論如何重要,把握書寫性是前提與原則,且書法內在美的追求,是書法追求形式感的終極目標。
正因為如此,我在書法創作中走的是碑帖結合的道路,但更傾向於帖,而對於碑更多的只是從體勢上和構字形式上進行學習與借鑑。書法傳統內在的博大精深,是以歷代經典作品為內在規律的支撐,有鑑於此,必須對傳統保持一種虔誠和敬畏,真正做到「入古」。我從宋人入手,以米芾和蘇黃為書寫的基點,上溯二王諸書,探求筆法的精到而增強表達手段,在此基礎上又從大量師法漢隸、小篆和金文,乃至北碑和唐楷,從中吸取古意。書寫中,多參以魏碑結體的獨特意趣,使作品中有一種生拙之氣,力求形成一種清新沉雄的藝術風格。創作中,我博涉多體,以篆書、篆意來統攝,以篆入隸、以篆入草、以篆入楷、以篆入行,使所入之體原來的筆法上更多豐富變化。同時我儘可能以平常心感知真實自然和現實生活,時而流露出秀逸韻致,就像石濤所說的:「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
鄭長安
1979年生於江蘇沭陽。南京大學書法藝術碩士,二級美術師,江蘇省書法院專職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常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常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青聯委員,常州市青聯副主席,常州市政協委員,常州大學客座教授。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藝術優秀青年,中國書法家協會「當代中青年書法理論批評家高研班」學員,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學員。
作品獲第四屆江蘇省文華獎,第二屆「江蘇書法獎」,江蘇省第八屆青年書法篆刻展「江左風流獎」,第四屆江蘇省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獲獎,「江蘇省首屆經典家訓書法作品展」提名獎,「首屆林散之獎·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佳作獎。入展全國首屆手卷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草書大展、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全國第二屆扇面書法展、第五屆全國書壇新人作品展、第二屆全國行草書大展、「中國瘞鶴銘獎」全國書法作品展、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全國書法篆刻展、《中國精神中國夢~第三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法作品主題創作暨全國巡展》等。
論文入選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獲得宋文治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青年學者論壇理論獎、全國第三屆現代刻字藝術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全國高等學校教師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二等獎;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書學研討會和《中國書法》《美術》《書法》《書法導報》等專業報刊上發表論文20餘萬字。
出版《鄭長安書法作品集》、《鄭長安書法論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
近年來,在廣州、深圳、徐州、南京、宿遷、哈爾濱、常州、惠州、烏魯木齊舉辦鄭長安書法展。
古今往來聯
97cm×21cm×2
杜甫《飲中八仙歌》
222cm×85cm×4
胡小石詩一首
35cm×28cm
滑動查看全圖
蘇軾《赤壁賦》
222cm×85cm×6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170cm×31cm×5
高二適《草書歌》
56cm×35cm
劉巖《天台萬年藤杖歌》
200cm×200cm
林散之《申江春懷呈賓虹夫子》
200cm×54cm
王勃《秋日宴山亭序》
29cm×40cm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35cm×132cm
創作感言:
而立之年剛過,我入職江蘇省書法院,專職從事書法創作與理論研究,在感到榮幸的同時也倍有壓力。江蘇省書法院作為全省書法精品創作的新高地,對專業書法家的創作水平有著極高要求。
半年來,我在深入讀帖、精心臨帖、探索創作的同時,開始梳理江蘇書法史。江蘇古代書法大家、名家和經典之作,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時代更迭,審美流變,江蘇人蘊藉、雅正、清逸的品質始終流淌在血液中,也體現在書法經典之作的深層內核中。江蘇書法所蘊含的深厚文化沉澱和求變創新的智慧,讓我沉醉。在持續書寫中,我體會到書法技法因人之思想審美不同、歷史境遇不同、書寫材料不同等諸多不同因素,而有豐富入微的變化。作為專業書法家,既要有敏感的心靈,也要有嫻熟的技法,達到心手相應的境界。
書法是「寫」出來的,「寫」既是肇於自然、模擬物象的造字過程的體現,又是強調傾瀉、傾吐自己內在情感過程的表達方式。概而言之,「寫」是「書」之為「藝」、進而入「道」的關鍵之處,「字為心畫」實乃以字吐我心聲耳。
我的書法創作以行書、草書為主,追求雅正、清逸、靜穆的境界。主要師法「二王」帖學一系名家名作,在具體創作中,有時也注重體會碑學中的遲澀、厚重之意。
心靈的平靜既不依賴於外物,也不靠刻意的把持。因此,我敬佩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直覺體驗,那是一種豁然開朗、靈臺空明而又遙不可及的精神之境。平凡如我,則常以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來律己。
這次展出的十餘件作品都是半年來的新作,是在思考和實踐中的留痕,敬請大家指正。
提俊豐
1982年生,江蘇省書法院專職書法家,中國書協會員,九三學社社員,江蘇省青年書協理事,江蘇省青聯委員,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藝術人才,江蘇省第二期優秀青年文化人才,中央美院首屆「蘭亭班」成員,中國書協第二屆「國學班」成員,宿遷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
作品榮獲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獎、首屆「江蘇書法獎」、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優秀獎、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展三等獎、「鄧石如獎」全國書法作品展優秀獎、「趙孟獎」全國書法篆刻展優秀獎作。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第二屆蘭亭雅集42人展,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全國首屆手卷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二屆冊頁書法展,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楷書作品展,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展,全國第二屆「翁同和獎」書法展,「瘞鶴銘獎」全國書法篆刻展,「張芝獎」 全國書法篆刻展,「孔子藝術獎」 全國書法篆刻展,「孫過庭獎」 全國書法篆刻展,「信德杯」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魏晉風度」新銳書法作品展,書寫時代——全國名家邀請展,「古韻鐫拓,紙墨千秋----2015國家典籍博物館宋元善拓暨全國書法臨摹展」,「張芝故裡」當代草書名家學術邀請展,第四屆草書展全國草書名家邀請展,第三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文質兼美全國基層書法家創作活動作品展,「漢字之美」走進俄羅斯、模里西斯展,韓國藝術殿堂博物館館藏中國書法百人展等全國重要展覽30餘次。
林散之詩一首
178cm×48cm
漢畫像題跋一幀
69cm×47cm
研史觀雲聯
180cm×23cm×2
陶淵明詩選抄
33cm×70cm
林散之詩四首
68cm×33cm
黃賓虹題畫詩五首
202cm×53cm×5
王世貞《題趙松雪重江盛嶂圖歌》
70cm×47cm
石濤《初得長幹枝七首》
30cm×30cm
黃公望題《關仝層巒秋靄圖》
212cm×52cm
王維《桃源行》
31cm×135cm
創作感言:
「雲樹年年別,交遊淡更成。人間懶和尚,天外瘦書生。好紙何妨舊,頹毫更有情。平生任疏略,墨裡悟空明。」這是我在「雨山問道」江蘇省書法院引進專業人才書法展中寫的最大的一件作品。展覽前夕,和郭列平、鄭長安二位同仁一起到求雨山看展廳。這是我第一次到林散之紀念館,並且是以匯報展覽的方式致敬先賢,這讓我倍感壓力又激動不已。那天的求雨山有雨,也恰在雨中的迴廊裡看到了上面這首詩。詩中的「淡」、「舊」、「空」、「明」也正與我的此次匯報展的整體構思相契合,所以這件作品也是此次展覽的主題作品。
篆書《研史觀雲》聯、《漢畫像題跋三幀》、簡牘《題關仝層巒秋靄圖》在古澹的結字上參以蒼澀用筆,以求其「舊」;章草《初得長幹一枝七首》、草書《題畫贈呂彥貞》、《題趙松雪重江盛嶂圖歌》在輕靈用筆上施以疏密變化,以通其「淡」;行草《林散之詩二首》、《煉丹臺逢籜庵吼堂諸子》、 《華山南望春》於連中取斷,放中求收,以達其「空」;行書《桃源行》、《白沙翠竹江村泛舟》、楷書《文徵明詩選抄》澄懷古法,枯潤互參,以追其「明」。
林老在墨裡悟得「空明」,在「平生任疏略」中修得「古澹」,在故紙頹毫間表達「真情」。這是此次「雨山問道」我的片羽心得。自2020年5月5日至12月12日,我來書法院工作已經七個月了,此次匯報展的作品大都是挑燈夜戰完成的。作品中有保留曲目,也有嘗試之作,還存在很多的不足與缺憾,誠請各位方家批評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