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27日訊:統治網壇多年的費納德三巨頭,都擁有超強的實力,不過三人的技術構成和擊球動作卻都完全不同。近日,ATP官方帳號發布了一段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在拉沃爾杯訓練時,神同步的擊球視頻,從中我們能相對更直觀的對比兩人的技術動作。
在反手位,兩人一個是單反一個是雙反,不必多說;而看似相同的正手,費德勒屬於「直臂」擊球,德約則是「曲臂」擊球。當然網球的擊球動作中,沒有絕對的直,所謂的直是自然伸直,也略帶彎曲。那費德兩巨頭擊球時手臂動作不同,到底是受什麼影響呢?答案是握拍方式。今天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三巨頭的正手擊球動作和其握拍方式。
如今的網壇,可以說是上旋時代,大部分球員都在追求上旋球。而要打出旋轉更強的球,則需要對球的摩擦更大,於是便有了半西方式甚至是西方式握拍。這樣的握拍方式會將拍面壓得更低,需要球員更主動的去向上摩擦球,使球產生更強烈的上旋。現在的職業球員中大多數採用的是半西方偏西方式握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當今世界第一德約科維奇。
德約使用的可以說是四分之三的西方式握拍,有些介於半西方式和西方式之間,比起完全的西方式,半西式的成分多一些。這種握拍也被看作是現代網球中最全面的方式,它在能夠產生足夠多旋轉的同時,又賦予球很大的飛行速度。用這種握拍方式的德約在任何場地都能打出想要的擊球效果,其底線正手擊球時,也會根據比賽時的情況,在西方式和半西方式之間進行調整。
那麼為什麼德約這種偏西方式的握拍,在打上旋球時需要手臂彎曲呢?這是因為曲臂,也就是肘關節貼近身體的打法會減小每個環節的旋轉半徑,使得揮拍的速度更快,並產生多級旋轉,使拍面產生更強烈的「雨刷」作用。從拉拍位置到揮拍中段,手臂的旋轉從以肩為軸過渡到以肘為軸,旋轉半徑縮小,因此旋轉的角速度變得更大。而擊球瞬間到隨揮的過程,旋轉的半徑變成了手掌到手腕的距離,此時的旋轉半徑更小,旋轉的角速度最大,從而帶來更強的刷球作用。
與德約不同,更偏向進攻的費德勒,採用的是介於半西方式和東方式正手握拍的方式,且在場上依情況而定。如當退於底線較遠處與對手周旋相持會更偏向於使用半西方,而在場內展開進攻時選擇東方式正手給對手以強烈打擊。費德勒的正手可以說是職業網壇中最華麗飄逸也是最有威力的進攻武器,巔峰時期甚至被看作是最好的正手。
而費德勒這種半西方式偏東方式握拍帶來的擊球是「偏平擊球」,之所以說是偏平擊球,是因為職業網壇沒有絕對的平擊球,這裡的偏平擊球是相對於上文中的上旋球所說。這樣打出來的球通常線路清晰,球速快,擊球弧度低。這樣的握拍和打法,需要球員在擊球過程中讓球產生更快地向前速度,也就是拍頭更快的線速度。
因此,如果球員選擇的是半西方式偏東方式握拍,那最合理的擊球方式是把擊球點讓到身體外側,手臂自然伸直,在身體遠端將球擊出。當球員採用這種擊球方式時,在擊球點之後球拍的拍頭會繼續往前延伸,然後球拍隨著手臂自然揮至身體後側,這些都是為了讓拍頭產生最大的線速度,讓回球更快。
當然也有例外,納達爾打上旋球時採用的是西方式握拍(甚至還有說超西方式,但其實過於誇張了),而且巔峰時擁有網壇最強力的上旋球,正手上旋球最高可達到每分鐘約5500轉。但是他在正手擊球時,也是趨近於直臂,並沒有像德約和大部分球員那樣,手臂彎曲,讓旋轉半徑更小。那納達爾強力的上旋球從何而來呢?答案是他更低的引拍位置、過人的手臂力量,和常人很少用的繞頭式擊球。
納達爾正手擊球時,隨揮動作往往都會高過頭頂,而這一種擊球方式也被稱為「納達爾轉」。一般來說,網壇其他運動員也會在賽場上使用這種擊球方式,只不過其他球員一般是在腳步不到位,匆忙救球情況下使用,被球壓迫或擊球點離身體過遠時使用,總之,就是擊球時機不合適,以高過頭頂的長隨揮來作一個補償。但是納達爾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納達爾在主動進攻時也會頻繁地使用同側隨揮正手擊球。
簡單來說,如果選擇曲臂的正手擊球,德約的正手擊球可以說是最好的示範。如果選擇直臂的正手擊球,可以參照費德勒,當然我們學習的只是他身上的技術內容,畢竟費德勒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手臂、天賦和擊球感覺,不是一般人擁有的。而納達爾的正手擊球方式,我們還是不要模仿了,不僅是模仿不來,還有可能導致受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