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守藝人」

2020-12-26 中國僑網

【煙臺僑屆風採】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的「守藝人」

編者按:華僑華人無論身處何方,始終與我們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他們有艱苦奮鬥的開創精神,有血濃於水的家國情懷,有拳拳愛國心,有殷殷報國志,在煙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遺餘力,積極貢獻才與智。近期,煙臺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組織開展【煙臺僑界風採】採風活動,講述僑界助力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的感人故事,進一步凝聚僑界力量,展現僑界風採。

膠東在線9月24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趙亮 賀子慰)花開一季,草木一秋,近40年寒暑更替,煙臺海陽市僑眷、「非遺文化傳承人」韓吉亭始終不改對錫鑲的堅守和傳揚。他憑著精細工藝,匠心獨運,製作的「榮寶苑」金鑲玉、錫鑲工藝品聞名遐邇,不僅是海陽市十大特產之一,更斬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品委員會金獎,登上國禮舞臺。

匠心雕琢國禮,打響「海陽製造」品牌

俗話說,「有錢難買金鑲玉」,是說其稀少和珍貴;又說「有眼不識金鑲玉」,喻它豐富的內涵和品質。其中的「金鑲玉」又稱鍍金錫鑲工藝,是以優質陶瓷器具為載體,用錫片按照預定的圖案鑲嵌在陶瓷、茶壺、酒具等器皿上的一種工藝。

上個世紀,帶著自己祖輩對金鑲玉工藝精湛技藝和非凡造詣的傳承,和對景泰藍工藝的綿綿深情,韓吉亭成立了煙臺市海陽榮康工藝品廠,一幹就是近四十個春秋。他匠心獨運,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以舉世聞名的景德鎮、淄博、福建德華等地的陶瓷和宜興的紫砂以及名貴的玉石、琉璃為主要載體,以金、銀、銅、錫為主要原料,經過多種工序,最終鑲嵌於各類器物表層,把傳統文化中象徵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珍禽異獸等圖案呈現出來,創作出金鑲玉茶具等系列工藝品。所生產的產品手感溫潤,古色古香,色彩亮麗,高雅華貴,彰顯了濃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嶄新的藝術魅力,集觀賞、實用、收藏於一體,是現代技術與古老手工藝完美結合的產物。

海陽市第一屆櫻桃節,韓吉亭團隊製作的景泰藍「櫻桃看盤」工藝品驚豔四座。隨著韓吉亭製作的工藝品越來越好,名聲也越來越響。2001年7月,「榮寶苑」金鑲玉「富貴」咖啡具一舉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品委員會金獎,在全國享有盛名。同年,外交部釣魚臺國賓館、人民大會堂訂購了韓吉亭生產的金鑲玉、景泰藍工藝品。他創新製作的福盤、龍鳳杯、福祿壽喜茶具,獲得了國家專利。

傳承錫鑲非遺,謳歌海陽做貢獻

在榮寶苑有一條非遺錫鑲工藝文化長廊,韓吉亭精心製作的工藝品均在這裡展示,不僅有福盤、龍鳳杯、福祿壽喜茶具,還有海陽大秧歌、亞沙會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工藝品。 韓吉亭為亞沙會專門製作過14種工藝品,捐獻了價值數十萬的工藝品,饋贈給四方來客,成為宣傳海陽的美麗使者。

因為女兒在海外發展的機遇,成為榮康工藝品走出國門的重要契機。「作為僑眷,海陽市委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和支持,牽線搭橋幫我走出去,還幫我尋找政策的支持。」韓吉亭說道。有了海陽市的大力支持,榮康工藝品又隨之走出了國門,目前「榮寶苑」金鑲玉產品中國紅咖啡具、茶具、龍鳳杯、金龍杯、福盤,景泰藍系列產品和郎紅瓶等二十多個產品,紛紛銷往全世界各地,其中金鑲玉還以國禮身份走進了美國拉斯維加斯、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地,國際友人嘆為觀止,交口稱讚。

業餘時間,韓吉亭喜歡攝影、詩歌創作,他是海陽市攝影家協會的副主席,為宣傳海陽、謳歌海陽積極發光發熱。在他的帶領下,不僅海陽榮康工藝品廠的景泰藍技藝為國家贏得了榮譽,為海陽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錫鑲工藝非遺傳承上發揮著積極作用。他時常用光影向身在他鄉的海外僑胞們展示近年來祖國和家鄉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召他們回報家鄉助力發展。他拍攝的照片《洋女婿回家了》,充分展現了僑胞思念故鄉、熱愛故土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多次獲獎。

勇擔社會責任,帶動殘疾人就業

韓吉亭表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不但要把企業經營好,從手藝人轉變成「守藝人」,致力打造海陽工匠甚至是中國工匠的知名品牌,使這一古老的技藝不斷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作為海陽市僑資企業,要勇立潮頭樹立標杆,同時要熱心公益,他在每年向困難群體捐款捐物,在帶動殘疾人就業、攻堅扶貧等一系列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勇擔責任。事實上,韓吉亭從創辦企業之初,就吸納了多名殘疾人員工。

2019年,韓吉亭通過市殘聯開辦了第一期海陽市殘疾人傳統文化技藝培訓班,向殘疾人學員授課授藝,把幫助殘疾人就業當成自己回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在他的影響下,很多有能力、有愛心的統戰成員也都受到了影響,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疫情期間,訂單銳減,工廠於5月份復工。生產的產品銷不出去,積壓在倉庫。「工人有家庭,日常需要花銷,要交保險,我必須開工,就算產品積壓也要開工,產品銷不出去也不能讓工人沒工資。提出老伴的存款,也要給工人繳納保險。」韓吉亭的話樸實中透露著濃濃的責任和擔當。正在打磨新潮壺杯盤的於方宴,在廠子裡幹了16年,一直做打磨工藝。他之前在紙箱廠工作,因為腿腳不靈便,來到工藝品廠,一個月工資2000多。「比在紙箱廠輕快,還工資高。」他對自己的工作很滿足。

近年來,為表達對空巢老歸僑、僑眷們的養老問題,韓吉亭還利用空閒的廠房和辦公樓,創立了一家日間照料中心,讓老歸僑「落葉歸根」,在此安度休閒、娛樂、幸福的晚年,也讓遠在異國他鄉的僑胞們減少了後顧之憂。「成己達人,成人達己」,這是韓吉亭的人生信條。

相關焦點

  • 深山「銀魂」上的非遺,是一個家族堅守300年的傳承
    當時,閩東福安有銀礦,畲族人遷居到這以後,銀器煅制技藝傳承不絕。明朝萬曆年間《縣誌》記載,出現了「來去三千客,四萬打銀人」的盛況。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畲銀和無數非遺工藝一樣,也面臨著被遺忘。再加上拙於宣傳,歐美大牌機器加工的玻璃飾品、銅飾品動輒上千元還有人搶;而純手工打磨、拉絲、雕刻的純銀手鐲百元還有人嫌貴。漸漸地惡性循環,導致依靠這種手工藝活兒生存的工匠,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選擇進城打工賺錢。不過幸運地是,就在畲銀非遺工藝逐漸沒落的時代,仍有一脈銀匠世家為留住這項非遺文化而堅守。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仁華、校長童昕、黨委副書記詹松青、副校長劉國買,福建省文化與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蘇忠明、福建省文化與旅遊廳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林徐源、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會長陳文榮、協會黨支部書記、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建強、協會副會長、陶瓷專業委員會主任李甲棧以及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郭東健等27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術家,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師生代表近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日前 廣東衛視新聞頻道 《飛越廣東·全面小康》欄目 播出專題片 《非遺傳承人簡向東:一份專注,一輩子堅守》 介紹了湛江籍藝術家——今年71歲的
  • 非遺傳承人如何帶徒弟?紀錄片「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研究
    昨天(17日),「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三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選映」活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進行展映。
  • 傳香道古韻,守千年匠心,大鵬教育開展非遺制香文化傳承活動
    10月28日,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大鵬教育主辦的「非遺煥新、守藝匠心」非遺制香文化公益活動在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四季綜合活動中心順利舉辦。道家制香非遺傳承人、全真教華山派二十七代弟子張裡煜道長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不但為現場觀眾講述了香道的起源發展和制香儀軌,還在現場親自帶領學員們感受了制香焚香的香道文化生活。
  • 「非遺」傳承人吳品仙保護傳承侗族大歌獲褒獎
    「非遺」傳承人吳品仙保護傳承侗族大歌獲褒獎 2014年12月09日 15:03   來源:新華網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
  • 吉首大學召開首屆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
    紅網時刻湘西11月27日訊 11月25日上午,吉首大學「守藝·聯動·再設計」首屆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吉首召開。羅金銘對與會者表示歡迎,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加強學校與非遺傳承人及文創行業的對話與對接,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用高校力量助力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通過非遺項目與傳承人的參與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千年文化之約:杜永衛與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金共同守藝敦煌
    8月16日晚,六桂福珠寶攜手敦煌博物館出品的"福韻·敦煌古法黃金"系列在天貓新文創掌上博物館活動直播間開啟新品首秀,與非遺敦煌彩塑技藝傳承人杜永衛老師共同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在直播期間,杜永衛老師更是盛讚福韻·敦煌系列傳承了敦煌藝術之美,以匠心工藝傳遞千年文明的精粹。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 新增13人 南湖區非遺傳承人讓「老寶貝」活起來
    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紛紛結合自身特色,通過展演活動、培訓等形式,讓廣大百姓近距離接觸、了解、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激發廣大群眾的國家情懷和文化自信。在區文旅局11月29日主辦的南湖區非遺繩結培訓暨「兩員」隊伍培訓班上,鄭鶯鶯也通過手把手指導示範繩結,讓現場的30人學會了雙聯結、蛇節、紐扣結、玉米結等基本繩結技法,感受到中國傳統繩結的魅力。
  • 絲弦之聲,對話菏澤弦索樂非遺傳承人
    菏澤報業全媒體消息(記者 牛 騰)6月7日,在「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由濟南大學音樂學院主辦的專題訪談《絲弦之聲:對話菏澤弦索樂非遺傳承人》在濟南大學大禮堂舉行。本次採訪由香港衛視主持人周一諾主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登山、山東省非遺傳承人蘇本棟,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山東菏澤弦索樂表演人才培養》負責人、濟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鄭中以及學員代表們圍繞山東菏澤弦索樂的傳承與保護、創新與發展展開對話。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千百年來,皮影戲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方寸之間,折射出大千世界的熙熙攘攘,深深地印記在人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中。三峽人家藝術團表演皮影戲的「魯家班」,原名「太和班」。「魯家班」的班主魯邦文,正是省級非遺傳承人。班中還有一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魯邦臣。他們兩兄弟為皮影堅守了一生。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據悉,本次經省文化和旅遊廳新命名的12名代表性傳承人,使全市非遺傳承人隊伍階梯建設邁上了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名,省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30名,市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216名,大家充分發揮主體性和代表性作用,實現了非遺項目更為有效地傳承傳播。近年來,全市各級非遺保護單位及代表性傳承人在推動非遺保護中取得了積極成效。
  • 山東齊筆「守藝人」制筆50餘載 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
    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級非遺廣饒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 趙曉 攝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依賴手機、鍵盤打字,而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
  • 河北青縣: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匠心
    2020年12月12日 07:55:00   在河北青縣第二實驗小學的課堂上,京梳子製作技藝非遺第九代傳承人董良正在為孩子們講述「文化自信 傳承之美——榫卯」,隨後把帶來的魯班鎖和榫卯梳子發給孩子們,讓他們一起動手拼插,感受古韻優雅,切身體會非遺手作的樂趣。  青縣第二實驗小學五一班學生 王馨琦  當我剛拿到這個東西時,我感到很新奇,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個東西。
  • 志願傳承挖掘非遺「富礦」
    每周六早上7點20分,「80後」平面設計師竇雅麗就要從家出發,輾轉乘坐1個多小時的地鐵,在9點前趕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椿街9號的西城區非遺傳習基地。在這裡,作為一名傳承志願者,她每周有一次與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寶琳當面學活兒的機會。  這個機會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非遺傳承志願者項目。
  • 7年招募308名傳承志願者,西城和非遺的故事,這樣開始~
    >重放光彩呢西城區從2014年開始招募非遺傳承志願者向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延續非遺記憶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志願者為非遺的發展帶來新鮮力量也幫助非遺走入當下生活截至2019年,西城區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6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67項,區級非遺保護項目208項,涵蓋了文旅部公布的非遺保護項目十大類別,非遺資源佔北京市總數的近1/3。歲月流轉,部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年齡偏大、個別項目傳承人數量較少,成為制約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